1987年 第5卷 第s1期
1987, 5(s1): 1-10.
摘要:
邢台地震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省地震活动经历了一个相对活跃时期和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段。在1996到1976年的十年当中,先后在我省及邻近地区发生了邢台6.8级,7.2级、河间6.3级、渤海7.4级、海城7.3级、和林格尔6.3级和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等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这在我省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邢台地震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省地震活动经历了一个相对活跃时期和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段。在1996到1976年的十年当中,先后在我省及邻近地区发生了邢台6.8级,7.2级、河间6.3级、渤海7.4级、海城7.3级、和林格尔6.3级和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等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这在我省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1987, 5(s1): 11-20.
摘要:
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是发生在华北平原上人口众多,农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富饶美丽的冀南大地上的第一次大地震。它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和给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在我国近代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它使数以千计的居民村镇,倾刻之间就变成了废墟,人员死亡竟高达8064人之多,它以给地震灾区带来巨大的创伤而成为新中国诞生以来举世瞩目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大地震。
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是发生在华北平原上人口众多,农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富饶美丽的冀南大地上的第一次大地震。它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和给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在我国近代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它使数以千计的居民村镇,倾刻之间就变成了废墟,人员死亡竟高达8064人之多,它以给地震灾区带来巨大的创伤而成为新中国诞生以来举世瞩目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大地震。
1987, 5(s1): 21-26.
摘要:
本文回顾了作者运用测震学方法对河北及华北地区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总结了从河北的实际出发提出和建立的两种方法——"地震窗"方法和单台四震相波速比方法的预报思路、实践效果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测震综合预报的思路、检验与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对建立特定地区的测震学预报方法体系及其前景,提出了看法。
本文回顾了作者运用测震学方法对河北及华北地区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总结了从河北的实际出发提出和建立的两种方法——"地震窗"方法和单台四震相波速比方法的预报思路、实践效果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测震综合预报的思路、检验与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对建立特定地区的测震学预报方法体系及其前景,提出了看法。
1987, 5(s1): 27-33.
摘要:
1966年邢台地震,揭开了我国地震科学事业新的一页。一支朝气蓬勃、目的明确、多学科密切合作的地震预报大军,以邢台震区为基地,开展实验研究,并很快地从邢台震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值此邢台地震二十年之际,回顾所走过的历程,总结预报中的经验教训,对规划和指导未来的工作,无疑是有益的。
1966年邢台地震,揭开了我国地震科学事业新的一页。一支朝气蓬勃、目的明确、多学科密切合作的地震预报大军,以邢台震区为基地,开展实验研究,并很快地从邢台震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值此邢台地震二十年之际,回顾所走过的历程,总结预报中的经验教训,对规划和指导未来的工作,无疑是有益的。
1987, 5(s1): 34-48.
摘要:
强震观测工作自问世五十余年以来,一直为国际地震工程界所重视,特别是近廿年内,在促进近场地震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显露了巨大作用。
强震观测工作自问世五十余年以来,一直为国际地震工程界所重视,特别是近廿年内,在促进近场地震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显露了巨大作用。
1987, 5(s1): 49-55,70.
摘要:
本文探讨了用P波频谱研究正交四侧破裂方式及其特殊情况的方法,研究了用复合型法反演破裂过程。用这种方法计算了1966年3月8日邢台马兰6.8级地震及1966年8月22日东汪6.7级地震的震源参数,通过与用网格尝试法的计算结果及余震分布等进行比较,认为这种反演方法与网格尝试法类似,可以得到最优拟合参数解,而且还大大减少计算量,实现了网格尝试法难以实现的正交四侧破裂模式的反演。
本文探讨了用P波频谱研究正交四侧破裂方式及其特殊情况的方法,研究了用复合型法反演破裂过程。用这种方法计算了1966年3月8日邢台马兰6.8级地震及1966年8月22日东汪6.7级地震的震源参数,通过与用网格尝试法的计算结果及余震分布等进行比较,认为这种反演方法与网格尝试法类似,可以得到最优拟合参数解,而且还大大减少计算量,实现了网格尝试法难以实现的正交四侧破裂模式的反演。
1987, 5(s1): 56-62.
摘要:
模糊数学以集合论为基础,它突破了普通集合论中元素对集合的绝对化从属关系,承认在"属于""不属于"这两种状态之外存在着中间过渡状态,这样便把处于过渡状态的许多信息保存下来,为地震活动性的综合评价提供了逻辑演绎的形式系统。当前在地震预报中,由于我国地震类型多、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前兆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实难掌握其规律性。
模糊数学以集合论为基础,它突破了普通集合论中元素对集合的绝对化从属关系,承认在"属于""不属于"这两种状态之外存在着中间过渡状态,这样便把处于过渡状态的许多信息保存下来,为地震活动性的综合评价提供了逻辑演绎的形式系统。当前在地震预报中,由于我国地震类型多、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前兆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实难掌握其规律性。
1987, 5(s1): 63-70.
摘要:
根据邢台地震的实际观测资料,红山台采用了随距离而变化的经验虚波速度。本文根据邢台地震区地壳上部的基本特征,从理论上讨论了红山台与其它台站所记录地方震虚波速度在不同震中距时的相对变化。讨论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传入平原松散沉积层时的折射和地震波射线的弧形弯曲可能是导致红山台虚波速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两个重要原因。讨论中得到,在基岩中传播的地震波射线之弧值可表示为: θ-2tanθ(△/200+h)#br#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对平原地区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地壳上部水平差异很大地区的区域台网(即基岩台站与平原台站相杂)使用石川法交切地震基本参数、单台出射角法的使用以及离源角的研究等,可能是有实际意义的。
根据邢台地震的实际观测资料,红山台采用了随距离而变化的经验虚波速度。本文根据邢台地震区地壳上部的基本特征,从理论上讨论了红山台与其它台站所记录地方震虚波速度在不同震中距时的相对变化。讨论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传入平原松散沉积层时的折射和地震波射线的弧形弯曲可能是导致红山台虚波速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两个重要原因。讨论中得到,在基岩中传播的地震波射线之弧值可表示为: θ-2tanθ(△/200+h)#br#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对平原地区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地壳上部水平差异很大地区的区域台网(即基岩台站与平原台站相杂)使用石川法交切地震基本参数、单台出射角法的使用以及离源角的研究等,可能是有实际意义的。
1987, 5(s1): 71-81.
摘要:
本文讨论1976年唐山大震前一年左右时间孕震及发震的过程,其中包括震中区地壳形变及其导致的前兆变化和地壳下部物质的运动进程,不讨论震时的地壳断裂情况,只讨论破裂前的孕震过程。
本文讨论1976年唐山大震前一年左右时间孕震及发震的过程,其中包括震中区地壳形变及其导致的前兆变化和地壳下部物质的运动进程,不讨论震时的地壳断裂情况,只讨论破裂前的孕震过程。
1987, 5(s1): 82-85.
摘要: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唐山的7.8级巨大地震,是本世纪以来世界著名的地震之一,为国内外所瞩目。对于这次地震的震级,有人依据当时国外对该震的报导震级和宏观破坏及其波及情况,怀疑中国对该震震级测定的偏低,一直被人们所谈及。为此,作者会同当时一起直接参加这次震级测定的郭履灿、赵荣国,著文"论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级的测定",中文发表在《科学通报》1982年第13期上,英文发表在《科学通报》1983年第5期上,给予了论述。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唐山的7.8级巨大地震,是本世纪以来世界著名的地震之一,为国内外所瞩目。对于这次地震的震级,有人依据当时国外对该震的报导震级和宏观破坏及其波及情况,怀疑中国对该震震级测定的偏低,一直被人们所谈及。为此,作者会同当时一起直接参加这次震级测定的郭履灿、赵荣国,著文"论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级的测定",中文发表在《科学通报》1982年第13期上,英文发表在《科学通报》1983年第5期上,给予了论述。
1987, 5(s1): 86-94.
摘要:
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填空性,地震活动空区是大地震孕震过程中应力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孕震区长期应力、应变的发展变化。
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填空性,地震活动空区是大地震孕震过程中应力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孕震区长期应力、应变的发展变化。
1987, 5(s1): 95-100.
摘要:
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地区。本文通过对山西带北端局部地区的历史地震及现今地震活动分析,对该区的地震趋势作一初步估计。
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地区。本文通过对山西带北端局部地区的历史地震及现今地震活动分析,对该区的地震趋势作一初步估计。
1987, 5(s1): 101-105.
摘要:
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处于河北省北部的廊坊地区地震活动也明显增强,在1973年-1977年的5年间,相继发生了文安、霸县ML 4.9级、里坦ML 5.6级、文安-大城ML 4.8级和三河ML 4.5级4次地震。现就这几次地震前的小震活动从空间分布或逐月频度,以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做一概括分析。
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处于河北省北部的廊坊地区地震活动也明显增强,在1973年-1977年的5年间,相继发生了文安、霸县ML 4.9级、里坦ML 5.6级、文安-大城ML 4.8级和三河ML 4.5级4次地震。现就这几次地震前的小震活动从空间分布或逐月频度,以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做一概括分析。
1987, 5(s1): 106-111.
摘要:
本文分析了邢台大震后6次5级左右强余震前地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发现强余震前地震活动具有增强特征:震前有较大地震发生,应变释放曲线出现加速变化。用韦市尔分布描述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S值是表征地震活动时序特征参数。S-(T)2/T2,强余震前,S值有一个下降过程,表明了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一个丛集过程。本文的结果对于预报强余震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分析了邢台大震后6次5级左右强余震前地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发现强余震前地震活动具有增强特征:震前有较大地震发生,应变释放曲线出现加速变化。用韦市尔分布描述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S值是表征地震活动时序特征参数。S-(T)2/T2,强余震前,S值有一个下降过程,表明了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一个丛集过程。本文的结果对于预报强余震有一定参考价值。
1987, 5(s1): 112-116.
摘要:
本文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作了粗略顶测,给出了华北地区不同预测年限内发生不同强度地震的概率,同时对最近一次强地震发生的时间作了估计。
本文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作了粗略顶测,给出了华北地区不同预测年限内发生不同强度地震的概率,同时对最近一次强地震发生的时间作了估计。
1987, 5(s1): 117-122.
摘要:
在平原地区,作为半无限空间的地壳表面之上,存在一层松散沉积物(复盖层)。地震波在复盖层中传播,与在地壳内部传播有很多不同。在运动特性方面,对于地震波的震相到时,起到了延迟的作用;在动力特性方面,对于质点振动幅度,起到了放大作用。其表现形式为,在地面观测到的震相到时晚于在井下观测到的震相到时,到时差为△T;在地面观测到的地动振幅大于井下观测到的地动振幅,地面相对于井下的地动振幅放大因子为kh。△T和kh都与井下摆的设置深度(摆深)h有关,与地震波传播介质有关。
在平原地区,作为半无限空间的地壳表面之上,存在一层松散沉积物(复盖层)。地震波在复盖层中传播,与在地壳内部传播有很多不同。在运动特性方面,对于地震波的震相到时,起到了延迟的作用;在动力特性方面,对于质点振动幅度,起到了放大作用。其表现形式为,在地面观测到的震相到时晚于在井下观测到的震相到时,到时差为△T;在地面观测到的地动振幅大于井下观测到的地动振幅,地面相对于井下的地动振幅放大因子为kh。△T和kh都与井下摆的设置深度(摆深)h有关,与地震波传播介质有关。
1987, 5(s1): 123-130.
摘要:
在经典的水文地质学专著中,有这样两句话:"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导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水位变化反映着含水层内水量的均衡。属于正均衡,水位上升;属于负均衡,水位下降。这一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研究地下水动态的基本指导思想。无疑:这在研究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是正确的。尽管在邢台地震后广大地震工作者观测到一些与含水层水量变化毫不相干的水位动态,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对那些动态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全国第二代地震地下水观测网的建设和大量观测资料的取得,为研究地下水动态提供了新鲜的思路与途径,推动着地震地下水工作的飞速发展。
在经典的水文地质学专著中,有这样两句话:"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导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水位变化反映着含水层内水量的均衡。属于正均衡,水位上升;属于负均衡,水位下降。这一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研究地下水动态的基本指导思想。无疑:这在研究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是正确的。尽管在邢台地震后广大地震工作者观测到一些与含水层水量变化毫不相干的水位动态,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对那些动态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全国第二代地震地下水观测网的建设和大量观测资料的取得,为研究地下水动态提供了新鲜的思路与途径,推动着地震地下水工作的飞速发展。
1987, 5(s1): 131-136.
摘要:
本文从地下水位的变化与重力理论值成正相关的事实出发,阐明了水位变化是含水层应力——应变变化的反映。因而可以利用水位的变化来监测含水层的应变过程。在承压含水层受压时,其实隙减小,赋存其中的水被挤出向井孔中汇流;当含水层受拉张时,其空隙变大,孔降水压减小,水由井孔义回流入含水层的空隙中,由于水体的这种运珍,实现了井孔的的放大过程。井孔有很高的放大倍数和小的有效范围。据此,又进一步论证了观测井在多点集中的地壳应力场及其演变过程中所能监测到的信息和观测井的布设原则。#br#文章最后论述了观测井在地震预报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单井只能对发震时间做出可能的判断,对于震中信置、震级的大小,要靠一个完好的观测网才有可能做出科学的判断。
本文从地下水位的变化与重力理论值成正相关的事实出发,阐明了水位变化是含水层应力——应变变化的反映。因而可以利用水位的变化来监测含水层的应变过程。在承压含水层受压时,其实隙减小,赋存其中的水被挤出向井孔中汇流;当含水层受拉张时,其空隙变大,孔降水压减小,水由井孔义回流入含水层的空隙中,由于水体的这种运珍,实现了井孔的的放大过程。井孔有很高的放大倍数和小的有效范围。据此,又进一步论证了观测井在多点集中的地壳应力场及其演变过程中所能监测到的信息和观测井的布设原则。#br#文章最后论述了观测井在地震预报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单井只能对发震时间做出可能的判断,对于震中信置、震级的大小,要靠一个完好的观测网才有可能做出科学的判断。
1987, 5(s1): 137-142.
摘要:
地下水位动态机理的研究,历来是一个重要的水文地质课题。因为它既研究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的各要素,又可揭示参与水循环各要素的数量关系。所以,研究地下水位动态机理无疑对研究地下水运动、变化规律及地下水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下水位正常动态机理已在传统水文地质学中有不少论述。而地震地下水位异常变化机理,近年来才在地震系统有些讨论。本文除对地下水位正常动态机理做简单概述外,以观测预报的实践为出发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地震地下水位异常变化机理做粗浅分析和探讨。
地下水位动态机理的研究,历来是一个重要的水文地质课题。因为它既研究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的各要素,又可揭示参与水循环各要素的数量关系。所以,研究地下水位动态机理无疑对研究地下水运动、变化规律及地下水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下水位正常动态机理已在传统水文地质学中有不少论述。而地震地下水位异常变化机理,近年来才在地震系统有些讨论。本文除对地下水位正常动态机理做简单概述外,以观测预报的实践为出发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地震地下水位异常变化机理做粗浅分析和探讨。
1987, 5(s1): 143-149.
摘要:
廿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80年国家地震局深井观测网建立以来,又取得了一批新的震例资料,并不同程度地预报了一些中强地震。目前地下水位已成为地震预报的最有希望的手段之一。一、震例京津冀井网始建于1979年,1980年投入试观测。1981年由国家地震局组织验收并正式投入观测。
廿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80年国家地震局深井观测网建立以来,又取得了一批新的震例资料,并不同程度地预报了一些中强地震。目前地下水位已成为地震预报的最有希望的手段之一。一、震例京津冀井网始建于1979年,1980年投入试观测。1981年由国家地震局组织验收并正式投入观测。
1987, 5(s1): 150-154.
摘要:
我们从水位整点值与重力固体潮理论值的相关系数r的分析中发现了从水位记录图纸上不易直观判断的临震异常,提出了临震异常的数值指标,这是从水位固体潮变化中提取地震信息的一次尝试。一、井孔条件丰南岳-42井是国家地震局京津冀井网的一口观测井,位于丰南县高庄乡岭子上村,构造上处于开平向斜的西北翼、唐山大震的发震构造-唐山断裂带的西侧。
我们从水位整点值与重力固体潮理论值的相关系数r的分析中发现了从水位记录图纸上不易直观判断的临震异常,提出了临震异常的数值指标,这是从水位固体潮变化中提取地震信息的一次尝试。一、井孔条件丰南岳-42井是国家地震局京津冀井网的一口观测井,位于丰南县高庄乡岭子上村,构造上处于开平向斜的西北翼、唐山大震的发震构造-唐山断裂带的西侧。
1987, 5(s1): 155-158.
摘要:
利用油水深井动态监测油田地区的地震活动是油田地震测报工作的一项主要工作。我们在监测地震时,发现在油田的某些地区,油水井的动态异常反映比较敏感,有时其变化量比较大,而另外一些地区则反映不甚明显。我们在总结唐山地震和菏泽地震时也发现有类似的震兆异常变化。根据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在某些特殊的构造部位,它对于地震的反映比较敏感,也就是说存在着震兆敏感区。
利用油水深井动态监测油田地区的地震活动是油田地震测报工作的一项主要工作。我们在监测地震时,发现在油田的某些地区,油水井的动态异常反映比较敏感,有时其变化量比较大,而另外一些地区则反映不甚明显。我们在总结唐山地震和菏泽地震时也发现有类似的震兆异常变化。根据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在某些特殊的构造部位,它对于地震的反映比较敏感,也就是说存在着震兆敏感区。
1987, 5(s1): 159-167.
摘要:
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多样性日益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构造岩性的差异、构造应力场的活动状态、强度以及不同水文地球化学背景场的控制等综合因素。本文依据А·Л·维纳格拉多夫关于指示自然界各种作用过程的地球化学指标方面的著名论述,分析讨论了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的系统观测资料,阐述了地震地质作用全过程中地下水化学元素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探索地震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各种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其震兆效应。初步归纳总结出唐山地震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元素谱系特征,对其机理进行了浅析。
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多样性日益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构造岩性的差异、构造应力场的活动状态、强度以及不同水文地球化学背景场的控制等综合因素。本文依据А·Л·维纳格拉多夫关于指示自然界各种作用过程的地球化学指标方面的著名论述,分析讨论了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的系统观测资料,阐述了地震地质作用全过程中地下水化学元素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探索地震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各种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其震兆效应。初步归纳总结出唐山地震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元素谱系特征,对其机理进行了浅析。
1987, 5(s1): 168-172.
摘要:
1966年3月邢台相继发生6.8和7.2级强震后,在已故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我国地震预报工作很快建立和发展起来,地震地下水(当时只有水位和水氡)也做为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之一投入现场观测,先后有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及贵阳地球化学所等单位,分别在邢台震区内的宁晋、隆尧、四芝兰和京、津地区建立了水化和水位观测站或观测点。自1968年有正式观测资料以来至今已有18年的观测历史,18年来该项工作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初期建立与快速发展阶段;经历强震检验与经验积累阶段;完善观测系统和调整巩固阶段。
1966年3月邢台相继发生6.8和7.2级强震后,在已故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我国地震预报工作很快建立和发展起来,地震地下水(当时只有水位和水氡)也做为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之一投入现场观测,先后有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及贵阳地球化学所等单位,分别在邢台震区内的宁晋、隆尧、四芝兰和京、津地区建立了水化和水位观测站或观测点。自1968年有正式观测资料以来至今已有18年的观测历史,18年来该项工作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初期建立与快速发展阶段;经历强震检验与经验积累阶段;完善观测系统和调整巩固阶段。
1987, 5(s1): 173-176.
摘要:
离子选择性电场法是电化学分析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1985年,我们采用标准加入法对永清县浅牛-6井F-浓度进行了实验观测。该井位于牛东断裂北伸、牛驼镇凸起顶峰。井深1274米。为Cl-Na型震旦亚界铁岭-雾迷山组岩溶裂隙水。实验所用主要仪器是:PXD-2型通用离子计、CSB-F-1型氟电极、212型饱和甘汞电极、6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WMZL-01型温度控制仪及自制恒温水浴锅等。实验证明,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做为地震地球化学监测的一种手段,在有条件的地方台和群测点是可以普及的。
离子选择性电场法是电化学分析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1985年,我们采用标准加入法对永清县浅牛-6井F-浓度进行了实验观测。该井位于牛东断裂北伸、牛驼镇凸起顶峰。井深1274米。为Cl-Na型震旦亚界铁岭-雾迷山组岩溶裂隙水。实验所用主要仪器是:PXD-2型通用离子计、CSB-F-1型氟电极、212型饱和甘汞电极、6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WMZL-01型温度控制仪及自制恒温水浴锅等。实验证明,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做为地震地球化学监测的一种手段,在有条件的地方台和群测点是可以普及的。
1987, 5(s1): 177-185.
摘要:
考察了历史地震震害特点,认为自然震害多受自然条件控制,对震害类型起定性作用的是地质地貌条件,地质因素只影响震害的程度。因此,可望在烈度区划的基础上,利用地貌与震害关系的研究成果,对强震的自然震害进行宏观预测。#br#总结了河北省历史上遭遇强震影响所出现的自然震害特点,对全省各地貌单元可能出现的震害进行了宏观预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工程对场地的要求,将全省区划为四类场地,即无震害或汉有轻微震害的A类场地;场地条件好,但烈度区划高,或者场地条件差,但烈度区划低震害轻的B类场地;可产生各类较重震害的C类场地;以及场地条件差,烈度区划高,可产生严重震害的D类场地。
考察了历史地震震害特点,认为自然震害多受自然条件控制,对震害类型起定性作用的是地质地貌条件,地质因素只影响震害的程度。因此,可望在烈度区划的基础上,利用地貌与震害关系的研究成果,对强震的自然震害进行宏观预测。#br#总结了河北省历史上遭遇强震影响所出现的自然震害特点,对全省各地貌单元可能出现的震害进行了宏观预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工程对场地的要求,将全省区划为四类场地,即无震害或汉有轻微震害的A类场地;场地条件好,但烈度区划高,或者场地条件差,但烈度区划低震害轻的B类场地;可产生各类较重震害的C类场地;以及场地条件差,烈度区划高,可产生严重震害的D类场地。
1987, 5(s1): 186-201.
摘要:
1966年3月邢台地区相继发生两次强烈地震(3月8日6.8级;3月22日7.2级)。两次地震给该地区的工业设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民用住房等各类工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就工程的防震和抗震而言,从地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角度,强震效应可以概括为强震地面破坏效应和强震振动破坏效应。前者是指地震作用下形成的各类岩土体的地面破坏而导致各类工程的破坏,这种破坏往往是由特定的地质条件所决定的,多半是建筑物的场地地基或斜坡失稳等原因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
1966年3月邢台地区相继发生两次强烈地震(3月8日6.8级;3月22日7.2级)。两次地震给该地区的工业设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民用住房等各类工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就工程的防震和抗震而言,从地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角度,强震效应可以概括为强震地面破坏效应和强震振动破坏效应。前者是指地震作用下形成的各类岩土体的地面破坏而导致各类工程的破坏,这种破坏往往是由特定的地质条件所决定的,多半是建筑物的场地地基或斜坡失稳等原因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
1987, 5(s1): 202-207.
摘要:
本文提出地震预报的第四要素一地震烈度预报,以作为震级预报的一种补充。并从物理的角度对地震烈度提出新的见解,即"地震烈度乃是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在地面所产生冲击压强的尺度"。进而建立了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及烈度面积的一般关系式: a1·Es/η.h.s 文中还提出了地震烈度预报的具体方法。
本文提出地震预报的第四要素一地震烈度预报,以作为震级预报的一种补充。并从物理的角度对地震烈度提出新的见解,即"地震烈度乃是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在地面所产生冲击压强的尺度"。进而建立了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及烈度面积的一般关系式: a1·Es/η.h.s 文中还提出了地震烈度预报的具体方法。
1987, 5(s1): 208-213.
摘要:
地震对地面建筑设施所造成的破坏及其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除了震源条件(包括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源体及其活动方式特征、地震历时、震中距等)和建(构)筑物抗震性能两方面因素以外,地质条件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震动贯性力的影响,在这方面,场地地基特性和地震波传播介质性状的差异可导致地面建(构)筑物的不同破坏,例如场地地基土质岩性、松散覆盖层厚度、地形、断层等因素;第二是在地震诱发下产生的地基失效和斜坡失稳,包括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沉陷、滑移、滑坡、崩塌等地面或斜坡破坏。这种破坏决定于特定地质条件。
地震对地面建筑设施所造成的破坏及其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除了震源条件(包括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源体及其活动方式特征、地震历时、震中距等)和建(构)筑物抗震性能两方面因素以外,地质条件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震动贯性力的影响,在这方面,场地地基特性和地震波传播介质性状的差异可导致地面建(构)筑物的不同破坏,例如场地地基土质岩性、松散覆盖层厚度、地形、断层等因素;第二是在地震诱发下产生的地基失效和斜坡失稳,包括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沉陷、滑移、滑坡、崩塌等地面或斜坡破坏。这种破坏决定于特定地质条件。
1987, 5(s1): 214-223.
摘要:
1976年7月唐山地震时,唐山、天津广大地区的房屋破坏十分严重,呈现某些规律性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规律,不仅对平原地区震害预测理论研究有很大意义,而且对平原甚至山区抗震防震工作,也有很大参考价值。作者和同事们1976至1981年间,先后多次到过地震现场考察,收集到不少资料。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我们系统研究了唐山、天津地区的大量震害航空照片,最后撰成此文,供大家讨论,如有不妥之处,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1976年7月唐山地震时,唐山、天津广大地区的房屋破坏十分严重,呈现某些规律性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规律,不仅对平原地区震害预测理论研究有很大意义,而且对平原甚至山区抗震防震工作,也有很大参考价值。作者和同事们1976至1981年间,先后多次到过地震现场考察,收集到不少资料。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我们系统研究了唐山、天津地区的大量震害航空照片,最后撰成此文,供大家讨论,如有不妥之处,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1987, 5(s1): 224-230.
摘要:
本文叙述了凹凸型发展构造的提出和基本理论的形成,结合有关地震地质资料,初步分析邢台地震的发震过程。并对凹凸型发震构造理论的应用、危险区的划分等进行了探讨。
本文叙述了凹凸型发展构造的提出和基本理论的形成,结合有关地震地质资料,初步分析邢台地震的发震过程。并对凹凸型发震构造理论的应用、危险区的划分等进行了探讨。
1987, 5(s1): 231-238.
摘要: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河流冲积平原的震害主要是由于地下砂土液化及其反映在地面上的地裂缝、喷水冒沙引起地基失效造成的。而破土液化,地裂缝和喷水冒沙又主要发生在有厚层细粉砂分布、砂层被地下水饱和、砂层之上粘质土覆盖层薄的现代河道、古河道及由众多古河道组成的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河流冲积平原的震害主要是由于地下砂土液化及其反映在地面上的地裂缝、喷水冒沙引起地基失效造成的。而破土液化,地裂缝和喷水冒沙又主要发生在有厚层细粉砂分布、砂层被地下水饱和、砂层之上粘质土覆盖层薄的现代河道、古河道及由众多古河道组成的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
1987, 5(s1): 239-248.
摘要:
本文从地震的构造成因角度出发,探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发震构造特征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认为本区自公元1059年以来地震活动明显地存在三个活动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三活动周期的地震活动高潮阶段中。本区发震构造以走滑、走滑一正倾滑、走滑一逆倾滑运动为主,发震构造的展布方向主要为NNE、NNW-NW,不同方向发震构造具不同运动特征。文中还具体讨论了本区主要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本文从地震的构造成因角度出发,探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发震构造特征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认为本区自公元1059年以来地震活动明显地存在三个活动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三活动周期的地震活动高潮阶段中。本区发震构造以走滑、走滑一正倾滑、走滑一逆倾滑运动为主,发震构造的展布方向主要为NNE、NNW-NW,不同方向发震构造具不同运动特征。文中还具体讨论了本区主要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1987, 5(s1): 249-256.
摘要:
环形构造是地表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其活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颇为密切。在冀东地震区进行这项工作,对地震研究确有很大意义。一、冀东环形构造的标志所谓环形构造是指在地表上出现围绕某一中心或类核心区,呈连续或断续的弧形、环形、放射状分布的同代、异代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现象;它有正向和反向的;其规模不一,形态各异,有园形、椭园形及园锥形,乃至等轴多角形。
环形构造是地表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其活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颇为密切。在冀东地震区进行这项工作,对地震研究确有很大意义。一、冀东环形构造的标志所谓环形构造是指在地表上出现围绕某一中心或类核心区,呈连续或断续的弧形、环形、放射状分布的同代、异代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现象;它有正向和反向的;其规模不一,形态各异,有园形、椭园形及园锥形,乃至等轴多角形。
1987, 5(s1): 257-266.
摘要:
本文从三维空间的角度,提出了断裂空间闭锁的概念,给出了六种断裂空间闭锁的力学模型;分析了断裂空间闭锁的条件和原因,提出了纵向构造应力场的概念,并对构造应力场作了详细分类;利用断裂空间闭锁模式,讨论了地震成带性和成层性、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地表破裂与震源破裂、多重破裂地震和多破裂地震序列等问题;最后指出了研究断裂空间闭锁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从三维空间的角度,提出了断裂空间闭锁的概念,给出了六种断裂空间闭锁的力学模型;分析了断裂空间闭锁的条件和原因,提出了纵向构造应力场的概念,并对构造应力场作了详细分类;利用断裂空间闭锁模式,讨论了地震成带性和成层性、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地表破裂与震源破裂、多重破裂地震和多破裂地震序列等问题;最后指出了研究断裂空间闭锁的途径和方法。
1987, 5(s1): 267-275.
摘要:
本文采用分析水准点稳定性的方法来探讨地质构造块体的运动状况。利用这一力法分析了唐山地区1954-1985年的全部水准测量资料,对唐山地震前的形变过程提出了新的认识。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各构造块体的相对活动大约开始于地震前10年并持续到地震后2年。地震前发震断层处于闭锁状态。本文根据这次地震的形变特征对形变监测和危险区划提出了看法。
本文采用分析水准点稳定性的方法来探讨地质构造块体的运动状况。利用这一力法分析了唐山地区1954-1985年的全部水准测量资料,对唐山地震前的形变过程提出了新的认识。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各构造块体的相对活动大约开始于地震前10年并持续到地震后2年。地震前发震断层处于闭锁状态。本文根据这次地震的形变特征对形变监测和危险区划提出了看法。
1987, 5(s1): 276-282.
摘要:
本文对唐山地震前后香河短水准资料进行了剖析,肯定了香河短水准在唐山震前的中短期异常和震时观测到的同震变化。通过计算在水平应力作用下的线源倾斜场理论值,验证了唐山震前香河短水准前兆异常的可靠性;同时,用弹性位错理论模式计算香河台及周围的震时倾斜场,进一步证明香河台震时观测到的同震变化的可能性。对计算结果中理沦值和实测值存在的差异作了理论上的解释。
本文对唐山地震前后香河短水准资料进行了剖析,肯定了香河短水准在唐山震前的中短期异常和震时观测到的同震变化。通过计算在水平应力作用下的线源倾斜场理论值,验证了唐山震前香河短水准前兆异常的可靠性;同时,用弹性位错理论模式计算香河台及周围的震时倾斜场,进一步证明香河台震时观测到的同震变化的可能性。对计算结果中理沦值和实测值存在的差异作了理论上的解释。
1987, 5(s1): 283-291.
摘要:
在一些既有地表资料又有山洞资料的形变观测台站上,同是观测同一方向的同一物理量,但资料变化的形态和量值却大为不一。例如北京八宝山形变站在同一观测窿道中紧挨在一起观测同一物理量值,在一年之内变化幅值和相位差异较大(图1)。一些台站在环境条件一旦稍有改变后,资料的基值甚至是图象都随之而产生明显变化(图2)。
在一些既有地表资料又有山洞资料的形变观测台站上,同是观测同一方向的同一物理量,但资料变化的形态和量值却大为不一。例如北京八宝山形变站在同一观测窿道中紧挨在一起观测同一物理量值,在一年之内变化幅值和相位差异较大(图1)。一些台站在环境条件一旦稍有改变后,资料的基值甚至是图象都随之而产生明显变化(图2)。
1987, 5(s1): 292-299.
摘要:
1976年唐山7.8级强震,在其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场在时间、空间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由较为稳定、平衡状态逐步转为不稳定、不平衡的激发状态。受其影响的错综复杂的断裂及其运动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新的制约。从现今测量资料反映,这种制约是从距震中300公里以内的远点开始,范围由大到小。由非发震断裂逐步集中到发震断裂,再由该断裂逐步集中到震源体,其变化过程存在有一定的规律性。
1976年唐山7.8级强震,在其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场在时间、空间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由较为稳定、平衡状态逐步转为不稳定、不平衡的激发状态。受其影响的错综复杂的断裂及其运动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新的制约。从现今测量资料反映,这种制约是从距震中300公里以内的远点开始,范围由大到小。由非发震断裂逐步集中到发震断裂,再由该断裂逐步集中到震源体,其变化过程存在有一定的规律性。
1987, 5(s1): 300-306.
摘要: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地震前地形变速率与地震的震级进行判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方法简单,是对地震震级进行预报的一种探索。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地震前地形变速率与地震的震级进行判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方法简单,是对地震震级进行预报的一种探索。
1987, 5(s1): 307-309.
摘要:
唐山震区及其附近存在着上地幔高导层的隆起,这可能是唐山地震孕震构造特征之一,而地震前后的地磁场短周期变化的转换函数与Wiese矢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震源区地下电导率变异的反映。震前地磁总强度在宁河、东堤头等测点存在8-10nT的变化异常,在北京测区显示了地磁总强度统计参数的异常信息。地磁垂直分量的变化异常,唐山约为-12nT,昌黎约为10nT。此外,在地磁垂直分量的功率谱、相关系数、日变幅、日变低点时间等方面均有异常显示。
唐山震区及其附近存在着上地幔高导层的隆起,这可能是唐山地震孕震构造特征之一,而地震前后的地磁场短周期变化的转换函数与Wiese矢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震源区地下电导率变异的反映。震前地磁总强度在宁河、东堤头等测点存在8-10nT的变化异常,在北京测区显示了地磁总强度统计参数的异常信息。地磁垂直分量的变化异常,唐山约为-12nT,昌黎约为10nT。此外,在地磁垂直分量的功率谱、相关系数、日变幅、日变低点时间等方面均有异常显示。
1987, 5(s1): 310-313.
摘要:
我们曾研究过短期地磁扰动△Z/△H在唐山地震和隆尧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现在进一步研究包括菏泽5.9级地震在内的华北三次地震前后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随时间变化情况,以便更广泛地考察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地震之前异常变化特征。
我们曾研究过短期地磁扰动△Z/△H在唐山地震和隆尧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现在进一步研究包括菏泽5.9级地震在内的华北三次地震前后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随时间变化情况,以便更广泛地考察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地震之前异常变化特征。
1987, 5(s1): 314-320.
摘要:
本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级地震震中周围的昌黎、宝坻、青光及白家疃四个地磁台的总强度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回归改正法,以消除地磁外空场干扰及长期变影响。处理结果,昌黎台总强度在唐山地震前出现一年左右的下降变化,最大变幅达-12.8nT,认为这可能属唐山地震的震磁异常.
本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级地震震中周围的昌黎、宝坻、青光及白家疃四个地磁台的总强度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回归改正法,以消除地磁外空场干扰及长期变影响。处理结果,昌黎台总强度在唐山地震前出现一年左右的下降变化,最大变幅达-12.8nT,认为这可能属唐山地震的震磁异常.
1987, 5(s1): 321-327.
摘要:
1966年邢台地震开创了我国近代地震研究的新局面。我们做为邢台地震老战士,与同事们一起,采用当时国内精度较高的钢弦式钻孔应力仪,日日夜夜"为党中央站岗,为工农兵放哨"。在深入现场的过程中,观测到许多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所重视的地震近场信息。邢台震区属华北沉陷区地震带,区内自新生代以来强烈下沉,被第四系所覆盖。震区有三处基岩出露,即荒山、卧牛山(后改名红山)和茅山。
1966年邢台地震开创了我国近代地震研究的新局面。我们做为邢台地震老战士,与同事们一起,采用当时国内精度较高的钢弦式钻孔应力仪,日日夜夜"为党中央站岗,为工农兵放哨"。在深入现场的过程中,观测到许多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所重视的地震近场信息。邢台震区属华北沉陷区地震带,区内自新生代以来强烈下沉,被第四系所覆盖。震区有三处基岩出露,即荒山、卧牛山(后改名红山)和茅山。
1987, 5(s1): 328-334,339.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1]~[3]的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附加应力参数的异变特征、相对应力平均动态基线的渐变趋势及它们与该区强震间的相关性。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1]~[3]的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附加应力参数的异变特征、相对应力平均动态基线的渐变趋势及它们与该区强震间的相关性。
1987, 5(s1): 335-339.
摘要:
唐山地震城源周围的水压致裂资料的分析表明,震前最大水平应力和最小水平应力均处于减小的过程中。过去认为观测到的应力减小过程反映了地壳更深部位的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近年来进行的岩石力学实验表明,减小最小主应力或中等主应力均有可能导致岩石破裂。由此引入了应力减小引起地震的概念。根据这一概念重新分析了唐山地震的成因。既然震前已观测到应力的减小过程,则唐山地震就有可能是由应力减小引起的。
唐山地震城源周围的水压致裂资料的分析表明,震前最大水平应力和最小水平应力均处于减小的过程中。过去认为观测到的应力减小过程反映了地壳更深部位的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近年来进行的岩石力学实验表明,减小最小主应力或中等主应力均有可能导致岩石破裂。由此引入了应力减小引起地震的概念。根据这一概念重新分析了唐山地震的成因。既然震前已观测到应力的减小过程,则唐山地震就有可能是由应力减小引起的。
1987, 5(s1): 340-346.
摘要:
在承压状态下岩石产生的发射kaiser效应对其在历史时期所承受过的最大应力有记忆功能。利用这种性能可以求取岩石在地质历史时期所经历过的最高应力水平。本文假定ka-iser效应对于岩石这种脆性物质是在差异应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从而提出声发射kaiser效应法。采用重复加载法,求出唐山地区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钻孔中的红色妙岩历史上所承受过的最大水平差异应力为3兆帕。比现今地壳水平差异应力高3倍。由此求出唐山7.8级地震应力降为8.7巴,与天然地震记录的计算结果一致。说明利用声发射kais-er效应法求取历史最大差异应力是可行的。由顺岩芯轴向采取的岩样所估算的最大历史差异应力为5兆帕,高于垂直应力。说明唐山地区曾经承受过28-30巴的引张应力的作用。
在承压状态下岩石产生的发射kaiser效应对其在历史时期所承受过的最大应力有记忆功能。利用这种性能可以求取岩石在地质历史时期所经历过的最高应力水平。本文假定ka-iser效应对于岩石这种脆性物质是在差异应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从而提出声发射kaiser效应法。采用重复加载法,求出唐山地区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钻孔中的红色妙岩历史上所承受过的最大水平差异应力为3兆帕。比现今地壳水平差异应力高3倍。由此求出唐山7.8级地震应力降为8.7巴,与天然地震记录的计算结果一致。说明利用声发射kais-er效应法求取历史最大差异应力是可行的。由顺岩芯轴向采取的岩样所估算的最大历史差异应力为5兆帕,高于垂直应力。说明唐山地区曾经承受过28-30巴的引张应力的作用。
1987, 5(s1): 347-354.
摘要: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震惊了中外地震工作者,大家都在思考:唐山历史上并末发生过七级以上地震,唐山的基本烈度为六度,……等,总之对这次强震的发生感到困惑不解。事后,各家对唐山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地质构造、卫片解析、新构造运动特征等各方面找寻原因,最后的认识也是各式各样的,尤其对发震构造背景未能取得一致认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震惊了中外地震工作者,大家都在思考:唐山历史上并末发生过七级以上地震,唐山的基本烈度为六度,……等,总之对这次强震的发生感到困惑不解。事后,各家对唐山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地质构造、卫片解析、新构造运动特征等各方面找寻原因,最后的认识也是各式各样的,尤其对发震构造背景未能取得一致认识。
1987, 5(s1): 355-358.
摘要:
十一世纪中叶华北地区曾经历了一个地震活动高潮,公元1057年5月26日在当时的幽州(现北京市附近)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由于当时宋辽军事对峙,交通隔绝,消息闭塞,史书记录不祥,致使长期以来该震位置难以肯定,这对于北京附近的活动断裂鉴定,潜在地震危险性活计,列度区划等工作,都有一定影响。
十一世纪中叶华北地区曾经历了一个地震活动高潮,公元1057年5月26日在当时的幽州(现北京市附近)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由于当时宋辽军事对峙,交通隔绝,消息闭塞,史书记录不祥,致使长期以来该震位置难以肯定,这对于北京附近的活动断裂鉴定,潜在地震危险性活计,列度区划等工作,都有一定影响。
1987, 5(s1): 359-361.
摘要:
自四十年前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科学计算到信息处理,应用十分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计算机正处在以数据处理为主转到以知识处理为主的革命性转变之中。
自四十年前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科学计算到信息处理,应用十分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计算机正处在以数据处理为主转到以知识处理为主的革命性转变之中。
1987, 5(s1): 362-364.
摘要:
本文对在邯郸、邢台、张家口、冀县等地为捕捉震前电信息而用不锈钢电极实地观测所获取的资料作了初步处理、分析,可以看出在3.5级以上地震前,有一定异常显示。认为,经合理布点,改造环境,进一步提高仪器抗干扰能力,捕捉震前电信息是有希望的。
本文对在邯郸、邢台、张家口、冀县等地为捕捉震前电信息而用不锈钢电极实地观测所获取的资料作了初步处理、分析,可以看出在3.5级以上地震前,有一定异常显示。认为,经合理布点,改造环境,进一步提高仪器抗干扰能力,捕捉震前电信息是有希望的。
1987, 5(s1): 365-368.
摘要:
本文回顾了唐山地震前华北地区开展地震预报等背景情况,重点结合漏报唐山地震原因的分析论及地震预报的复杂性,总结了值得引起今后重视的某些历史教训。
本文回顾了唐山地震前华北地区开展地震预报等背景情况,重点结合漏报唐山地震原因的分析论及地震预报的复杂性,总结了值得引起今后重视的某些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