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亚玲, 蔡玲玲, 李冬圣, 王莉婵, 赵英萍, 王晓山.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发震构造及唐山断裂带三维模型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3): 83-9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3
|
[2] |
肖本夫, 祁玉萍, 龙锋, 申源, 梁厚朗, 田优平.
2014年以来云南永善地区M≥4.7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3): 13-1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3
|
[3] |
肖雄, 王道永, 周琳雄.
缅甸其培水电站恩梅开江断裂构造特征及活动性评价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2): 53-5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2.011
|
[4] |
边庆凯, 张培震, 苏向洲.
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断层活动性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3): 41-49.
|
[5] |
高祥林.
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1): 51-58.
|
[6] |
李绍柄.
关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一文的补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97-98.
|
[7] |
王俊国, 赵根模.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86-94.
|
[8] |
卞兆银, 王进英.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9-248.
|
[9] |
郭文.
凹凸型发震构造与邢台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24-230.
|
[10] |
胡惠民.
北京及其晋冀交界地区现代构造活动和形变场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74-82.
|
[11] |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
[12] |
王吉易, 郑云贞, 刘允清.
水化前兆异常网络及唐山地震水化前兆异常分布特征的初步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70-77.
|
[13] |
曹刚, 徐建德.
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前后异常地震活动的统计检验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84-89.
|
[14] |
李绍柄.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6-62.
|
[15] |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
[16] |
许桂林, 范国胜.
华北盆地北部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37-47.
|
[17] |
潘文杰, 赵仁甲, 郑国荣, 相里晨, 李秀英.
唐山强余震前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78-79.
|
[18] |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
[19] |
戴英华, 张青荣, 陈连柱, 赵明淳.
华北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条带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61-67.
|
[20] |
张肇诚.
唐山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及孕震过程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2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