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2023,
41(2):
1-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01
摘要:
为了在震后尽快获得灾情数据,在安徽省“三网一员”工作建设良好的基础上,介绍了震后灾情速报系统的研发情况,对系统构架和手机APP的使用做了说明,并且详细阐述了技术方案和地震烈度的制定依据。模拟地震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震后的黑箱期内,该系统在0.5 h左右可以产出灾情数据和烈度分布情况,给后续灾情判断及救援提供了第一手灾情信息,并且可以对地震烈度图的确定提供补充。
为了在震后尽快获得灾情数据,在安徽省“三网一员”工作建设良好的基础上,介绍了震后灾情速报系统的研发情况,对系统构架和手机APP的使用做了说明,并且详细阐述了技术方案和地震烈度的制定依据。模拟地震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震后的黑箱期内,该系统在0.5 h左右可以产出灾情数据和烈度分布情况,给后续灾情判断及救援提供了第一手灾情信息,并且可以对地震烈度图的确定提供补充。
2023,
41(2):
8-1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02
摘要:
为拓宽云南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基于云南移动、云南电信和云南联通原有电视播发体系,提出了云南电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方案。根据发布原则,选定MQTT协议、HTTP协议和JSON格式作为预警信心发布平台和机顶盒端或播控后台数据交互方式,并结合运营商提供的机顶盒或用户位置信息实现了云南电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经综合测试,验证了机顶盒的兼容性,系统的时效性、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
为拓宽云南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基于云南移动、云南电信和云南联通原有电视播发体系,提出了云南电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方案。根据发布原则,选定MQTT协议、HTTP协议和JSON格式作为预警信心发布平台和机顶盒端或播控后台数据交互方式,并结合运营商提供的机顶盒或用户位置信息实现了云南电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经综合测试,验证了机顶盒的兼容性,系统的时效性、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
2023,
41(2):
16-2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03
摘要:
2022年6月1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6.1级地震发生后,基于地震震级与历次地震中震区交通状况综合考虑,对震区公路滑坡风险等级开展快速评估工作,使用Newmark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内岩土体永久累积位移并划定地震滑坡风险等级。结果显示,在芦山6.1级地震的影响下,研究区内滑坡风险等级由震中区域向四周逐渐降低,与地震动强度的衰减具有相似的规律;区内北西侧的滑坡风险等级要明显高于南东侧,该分布规律与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相吻合;依据划定的危险性等级,在研究区圈定7个公路滑坡高风险区域,收集到的实际7处受灾路段有6处落在公路滑坡高风险区内。验证表明,基于Newmark模型与路网数据划定的公路滑坡高风险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该地震公路滑坡快速评估方法可以为灾后应急救援力量部署及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一定帮助。
2022年6月1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6.1级地震发生后,基于地震震级与历次地震中震区交通状况综合考虑,对震区公路滑坡风险等级开展快速评估工作,使用Newmark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内岩土体永久累积位移并划定地震滑坡风险等级。结果显示,在芦山6.1级地震的影响下,研究区内滑坡风险等级由震中区域向四周逐渐降低,与地震动强度的衰减具有相似的规律;区内北西侧的滑坡风险等级要明显高于南东侧,该分布规律与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相吻合;依据划定的危险性等级,在研究区圈定7个公路滑坡高风险区域,收集到的实际7处受灾路段有6处落在公路滑坡高风险区内。验证表明,基于Newmark模型与路网数据划定的公路滑坡高风险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该地震公路滑坡快速评估方法可以为灾后应急救援力量部署及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一定帮助。
2023,
41(2):
22-31, 4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04
摘要:
通过对盐城、泰州地区浅层地震勘探工作,对盐城、泰州地区主要NE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盐城-南洋岸断裂、南阳断裂展布于新构造强烈坳陷区,控制了新近系及第四系沉积;主断层倾向北,在浅部同时发育反向断层构成“Y”字型断层组合,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较大,具有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构造背景;陈家堡-小海断裂和泰州断裂与本线路相交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在浅部各由2条北倾的正断层组成,分别组成高邮凹陷和溱潼凹陷南缘的铲式断阶带,对晚第四纪地层无明显影响。综合浅层地震勘探成果及新建盐泰锡常宜铁路周边地质资料分析,在工程线路范围内未发现活动断裂存在,可不考虑活动断裂地表错动对工程线路的影响。
通过对盐城、泰州地区浅层地震勘探工作,对盐城、泰州地区主要NE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盐城-南洋岸断裂、南阳断裂展布于新构造强烈坳陷区,控制了新近系及第四系沉积;主断层倾向北,在浅部同时发育反向断层构成“Y”字型断层组合,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较大,具有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构造背景;陈家堡-小海断裂和泰州断裂与本线路相交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在浅部各由2条北倾的正断层组成,分别组成高邮凹陷和溱潼凹陷南缘的铲式断阶带,对晚第四纪地层无明显影响。综合浅层地震勘探成果及新建盐泰锡常宜铁路周边地质资料分析,在工程线路范围内未发现活动断裂存在,可不考虑活动断裂地表错动对工程线路的影响。
2023,
41(2):
32-3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05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了解决因片段化的新媒体在传播时复杂性加剧而造成的“信息茧房”问题,通过研究地震网络传播过程,深入分析信息传播的规律,总结当前的舆论诱导弊端,利用具有即时性特点的新媒体合理引导地震网络舆情,帮助地震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情监测,在防震减灾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希望给今后的防震减灾舆情传播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了解决因片段化的新媒体在传播时复杂性加剧而造成的“信息茧房”问题,通过研究地震网络传播过程,深入分析信息传播的规律,总结当前的舆论诱导弊端,利用具有即时性特点的新媒体合理引导地震网络舆情,帮助地震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情监测,在防震减灾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希望给今后的防震减灾舆情传播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2023,
41(2):
37-4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06
摘要:
为科学描述地震震级与其敏感因子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相结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地震震级敏感因子进行降维处理,然后对提取出的主成分进行归一化,将归一化的主成分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向量,地震震级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出向量;以20个地震数据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运用GA寻优获得最优光滑因子,建立基于PCA-GA-GRNN的地震震级预测模型,并对8个测试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PCA-GA-GRNN模型的最小误差、最大误差和平均误差分别为1.563 0%、4.878 0%和2.647 0%,其平均误差相比于GA-GRNN模型和GRNN模型分别降低5.666 7%和5.026 4%,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为科学描述地震震级与其敏感因子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相结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地震震级敏感因子进行降维处理,然后对提取出的主成分进行归一化,将归一化的主成分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向量,地震震级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出向量;以20个地震数据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运用GA寻优获得最优光滑因子,建立基于PCA-GA-GRNN的地震震级预测模型,并对8个测试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PCA-GA-GRNN模型的最小误差、最大误差和平均误差分别为1.563 0%、4.878 0%和2.647 0%,其平均误差相比于GA-GRNN模型和GRNN模型分别降低5.666 7%和5.026 4%,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2023,
41(2):
43-5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07
摘要:
通过计算唐山及邻区含水层对应力变化的响应系数Kw,结合井水位变化,反演出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应力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 2020年7月唐山区域应力场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变化,由1.583 Pa的压应力作用变为−2.869 Pa的张应力作用,应力变化幅度达4.452 Pa;② 区域应力场演化的基本特征从时间进程表现为挤压—增强—转折—拉张—减弱—恢复,从空间进程表现为应力集中—增长扩展(西—东方式)—打破活动断层控制,震后转折—减弱转移—恢复,强度演化特征为震源区周围应力场由正常逐渐增强,达到一定程度后增强速率变缓,继而发震,震后较快减弱直至消失;③ 利用井水位长期变化趋势、井水位孔隙压二年变差、震源机制解和GNSS解算得到的结论与利用含水层对应力变化的响应能力所得区域应力场应力状态一致,整体上呈现近EW向压缩、近NS向拉张的受力状态。
通过计算唐山及邻区含水层对应力变化的响应系数Kw,结合井水位变化,反演出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应力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 2020年7月唐山区域应力场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变化,由1.583 Pa的压应力作用变为−2.869 Pa的张应力作用,应力变化幅度达4.452 Pa;② 区域应力场演化的基本特征从时间进程表现为挤压—增强—转折—拉张—减弱—恢复,从空间进程表现为应力集中—增长扩展(西—东方式)—打破活动断层控制,震后转折—减弱转移—恢复,强度演化特征为震源区周围应力场由正常逐渐增强,达到一定程度后增强速率变缓,继而发震,震后较快减弱直至消失;③ 利用井水位长期变化趋势、井水位孔隙压二年变差、震源机制解和GNSS解算得到的结论与利用含水层对应力变化的响应能力所得区域应力场应力状态一致,整体上呈现近EW向压缩、近NS向拉张的受力状态。
2023,
41(2):
51-5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08
摘要:
为解决怀3井土壤气氡集气装置因周边环境影响造成的观测数据质量问题,用AlphaGUARD系列P2000测氡仪对新土壤气氡观测钻孔深度、位置及集气装置进行了选点并设计改造。数据结果显示:新土壤气氡集气装置保障了地下气体有效的收集,观测数据日变化规则,同时动态稳定性及内在质量明显提高,观测数据可靠可信,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怀3井土壤气氡浓度变化,保证了土壤气氡观测资料的延续性。
为解决怀3井土壤气氡集气装置因周边环境影响造成的观测数据质量问题,用AlphaGUARD系列P2000测氡仪对新土壤气氡观测钻孔深度、位置及集气装置进行了选点并设计改造。数据结果显示:新土壤气氡集气装置保障了地下气体有效的收集,观测数据日变化规则,同时动态稳定性及内在质量明显提高,观测数据可靠可信,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怀3井土壤气氡浓度变化,保证了土壤气氡观测资料的延续性。
2023,
41(2):
58-68, 9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09
摘要:
选取北京延庆五里营地震监测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井流体测项资料的时频特征。结果表明:①流体各测项资料在时间域表现有凸峰和集群峰值等异常,在频率域也有非常明显的高频率短周期增强等显著异常;②地下流体的时频特征呈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水位、水温、气体和阴离子分别在2014至2016年出现异常变化;③五里营井流体资料时频特征异常在时间上很可能指示了所在研究区和邻近地区2016年地震活动加剧。
选取北京延庆五里营地震监测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井流体测项资料的时频特征。结果表明:①流体各测项资料在时间域表现有凸峰和集群峰值等异常,在频率域也有非常明显的高频率短周期增强等显著异常;②地下流体的时频特征呈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水位、水温、气体和阴离子分别在2014至2016年出现异常变化;③五里营井流体资料时频特征异常在时间上很可能指示了所在研究区和邻近地区2016年地震活动加剧。
2023,
41(2):
69-7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10
摘要:
利用山西夏县热水井水样的试验数据、SiO2温标等,对该井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热水补给源以及循环深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夏县热水井δ18O的变化范围为−10.10‰~−9.47‰,δD的变化范围为−72.75‰~−71.32‰;②夏县热水井氢氧稳定同位素基本位于大气降水线附近,但向右偏移大气降水线,说明夏县热水井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岩作用;③夏县热水井热储温度为63.7~96.0 ℃,循环深度为0.95~2.4 km,补给高程为1 370 m;④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水岩作用特征和循环深度揭示出夏县热水井成因为来自于中条山的大气降水沿断裂入渗,经深循环作用,在地下热储层加热并通过中条山断裂富集形成热水。研究结果可为夏县地下热水补给循环过程与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利用山西夏县热水井水样的试验数据、SiO2温标等,对该井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热水补给源以及循环深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夏县热水井δ18O的变化范围为−10.10‰~−9.47‰,δD的变化范围为−72.75‰~−71.32‰;②夏县热水井氢氧稳定同位素基本位于大气降水线附近,但向右偏移大气降水线,说明夏县热水井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岩作用;③夏县热水井热储温度为63.7~96.0 ℃,循环深度为0.95~2.4 km,补给高程为1 370 m;④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水岩作用特征和循环深度揭示出夏县热水井成因为来自于中条山的大气降水沿断裂入渗,经深循环作用,在地下热储层加热并通过中条山断裂富集形成热水。研究结果可为夏县地下热水补给循环过程与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
41(2):
75-8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11
摘要:
为做好地壳形变月报编制工作,基于河北省和张家口分中心地震前兆数据管理系统,应用VB及VBA语言编制了怀来台地壳形变月报软件,快速生成Word文档。根据地壳形变学科管理组地倾斜(应变)及体应变的月报编写要求,软件实现了观测日志纠错,完成仪器运行状况、格值使用、缺测统计、预处理、地震记录情况、观测曲线图等文本、表格、图形的自动填报。月报编写规范、快捷、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为做好地壳形变月报编制工作,基于河北省和张家口分中心地震前兆数据管理系统,应用VB及VBA语言编制了怀来台地壳形变月报软件,快速生成Word文档。根据地壳形变学科管理组地倾斜(应变)及体应变的月报编写要求,软件实现了观测日志纠错,完成仪器运行状况、格值使用、缺测统计、预处理、地震记录情况、观测曲线图等文本、表格、图形的自动填报。月报编写规范、快捷、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023,
41(2):
81-8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12
摘要:
利用漾濞地区共22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到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在扣除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联合反演计算得到2021年漾濞MS6.4地震序列前后共819次ML≥1.0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ML2.9~3.8地震应力降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漾濞地震序列的地震矩与震级相关性较好,与破裂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拐角频率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对于ML≤2.8的地震,应力降随震级增大而增大,而对于ML>2.8的地震,其应力降随震级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②漾濞MS6.4地震序列前后的应力降受漾濞区域复杂构造环境背景的控制表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在前震序列阶段,震源区中段应力降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处于应力加速积累的过程,一系列高度丛集的中小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应力扰动可能导致了震源区北段漾濞MS6.4主震的发生;MS6.4主震发生以后,其余震序列活动自北西段向南东向破裂了整个余震区,余震区北西段由于主震的发生,该区域应力背景快速调整,应力降的时空分布表现为高值-低值起伏的状态;余震区中段至最大前震震中附近区域可能由于前震活动频繁,应力释放较多,表现为应力降相对低值区域;余震区南段则余震活动丰富,为应力降高值分布区域。漾濞地震序列中震级较大的地震活动与应力降高值区域一致性较好。
利用漾濞地区共22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到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在扣除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联合反演计算得到2021年漾濞MS6.4地震序列前后共819次ML≥1.0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ML2.9~3.8地震应力降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漾濞地震序列的地震矩与震级相关性较好,与破裂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拐角频率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对于ML≤2.8的地震,应力降随震级增大而增大,而对于ML>2.8的地震,其应力降随震级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②漾濞MS6.4地震序列前后的应力降受漾濞区域复杂构造环境背景的控制表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在前震序列阶段,震源区中段应力降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处于应力加速积累的过程,一系列高度丛集的中小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应力扰动可能导致了震源区北段漾濞MS6.4主震的发生;MS6.4主震发生以后,其余震序列活动自北西段向南东向破裂了整个余震区,余震区北西段由于主震的发生,该区域应力背景快速调整,应力降的时空分布表现为高值-低值起伏的状态;余震区中段至最大前震震中附近区域可能由于前震活动频繁,应力释放较多,表现为应力降相对低值区域;余震区南段则余震活动丰富,为应力降高值分布区域。漾濞地震序列中震级较大的地震活动与应力降高值区域一致性较好。
2023,
41(2):
90-9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13
摘要:
通过功率谱密度法对崇礼台垂直摆、水平摆、水管仪3类倾斜仪正常动态及震扰、风扰、气压干扰时段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各类倾斜仪能够较为清晰地记录到稳定的背景噪声;② 地震波会导致各类倾斜仪当日变化相应时段的背景噪声增大,且背景噪声增大幅度与地震震级成正比,随震级的增大,产生影响的频段范围也会相应增大;③ 风扰主要影响0.15~0.3 Hz频段范围,气压干扰主要影响低频部分。
通过功率谱密度法对崇礼台垂直摆、水平摆、水管仪3类倾斜仪正常动态及震扰、风扰、气压干扰时段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各类倾斜仪能够较为清晰地记录到稳定的背景噪声;② 地震波会导致各类倾斜仪当日变化相应时段的背景噪声增大,且背景噪声增大幅度与地震震级成正比,随震级的增大,产生影响的频段范围也会相应增大;③ 风扰主要影响0.15~0.3 Hz频段范围,气压干扰主要影响低频部分。
2023,
41(2):
98-10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14
摘要:
摘要: 通过整理昌黎井水位观测在2005年3月29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记录到的19个强远震(M ≥ 7.0)和2个近区中等地震(300 km以内M ≥ 4.0),从空间分布、地震参数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水位同震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结果显示:①不论强远震还是近区中等地震,在该井产生的水位同震变化只有两种形态:一是振荡型,二是脉冲(或振荡)—持续上升型,且第二种变化常伴随着同井水温同步上升变化;②产生脉冲(或振荡)—持续上升型同震变化的强远震空间位置具有方向性,且一般M ≥ 8.0,震级和震中距与阶变幅度呈很好的幂函数关系;③含水层对地震波的弹性响应是引起振荡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昌黎井具有良好的地质构造环境,同时发生强震时井-含水层系统应力(能量密度)增强显著,含水层渗透性随之增强,M2波潮汐因子和相位差在地震前后均发生异常变化,这可能是导致水位阶变上升的原因,再依据同井水温探头位置处于正梯度变化层,水位上升水温也随之上升,这是产生水位、水温同时上升的主要原因。
摘要: 通过整理昌黎井水位观测在2005年3月29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记录到的19个强远震(M ≥ 7.0)和2个近区中等地震(300 km以内M ≥ 4.0),从空间分布、地震参数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水位同震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结果显示:①不论强远震还是近区中等地震,在该井产生的水位同震变化只有两种形态:一是振荡型,二是脉冲(或振荡)—持续上升型,且第二种变化常伴随着同井水温同步上升变化;②产生脉冲(或振荡)—持续上升型同震变化的强远震空间位置具有方向性,且一般M ≥ 8.0,震级和震中距与阶变幅度呈很好的幂函数关系;③含水层对地震波的弹性响应是引起振荡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昌黎井具有良好的地质构造环境,同时发生强震时井-含水层系统应力(能量密度)增强显著,含水层渗透性随之增强,M2波潮汐因子和相位差在地震前后均发生异常变化,这可能是导致水位阶变上升的原因,再依据同井水温探头位置处于正梯度变化层,水位上升水温也随之上升,这是产生水位、水温同时上升的主要原因。
2023,
41(2):
108-11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2.015
摘要:
利用内蒙古地区5套VP垂直摆倾斜仪2019—2021年连续3年的观测数据,采用功率谱密度(PSD)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其在地震频段(200~600 s)的地震噪声水平(SNM),直观化对比分析了内蒙古地区VP垂直摆背景噪声水平。结果表明:3套仪器的背景噪声水平较低,2套仪器的背景高噪声水平偏高,在区域分布上未见明显规律;低噪声水平仪器观测曲线光滑、固体潮清晰,所在台站观测环境优异、稳定;高噪声水平仪器观测曲线毛刺多、不光滑,所在台站洞体条件较差,长时间受到大风、振动干扰,且1套仪器长期存在观测系统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台站VP垂直摆的背景噪声特征,为新建仪器的选址及观测数据的解释和分析提供了依据。
利用内蒙古地区5套VP垂直摆倾斜仪2019—2021年连续3年的观测数据,采用功率谱密度(PSD)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其在地震频段(200~600 s)的地震噪声水平(SNM),直观化对比分析了内蒙古地区VP垂直摆背景噪声水平。结果表明:3套仪器的背景噪声水平较低,2套仪器的背景高噪声水平偏高,在区域分布上未见明显规律;低噪声水平仪器观测曲线光滑、固体潮清晰,所在台站观测环境优异、稳定;高噪声水平仪器观测曲线毛刺多、不光滑,所在台站洞体条件较差,长时间受到大风、振动干扰,且1套仪器长期存在观测系统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台站VP垂直摆的背景噪声特征,为新建仪器的选址及观测数据的解释和分析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