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邱桂兰, 官致君, 杨贤和, 杨虹.
四川地区地下水位对汶川地震的同震效应
.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2): 40-44.
|
[2] |
孙振璈, 孙天林, 简春林.
张北6.2级地震前北京地下水位井网动态异常初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3): 53-61.
|
[3] |
张素欣, 王吉易, 郑云贞.
地下水动态的最大熵谱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4): 71-75.
|
[4] |
张子广.
万全井水位阶变异常幅度与水位观测值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1): 54-60.
|
[5] |
王焕萍, 冯德益.
塘沽18井多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综合识别与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4): 55-61.
|
[6] |
丁守英, 余华扬.
地下水动态模糊分维特征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3): 51-56.
|
[7] |
李宗魁, 聂利华, 胡少辉, 曹井泉.
潜水井水位微动态分析及映震能力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50-58.
|
[8] |
王宝银, 李杰.
维纳滤波在地下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26-33.
|
[9] |
鄂秀满.
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系统的现状与前景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68-172.
|
[10] |
鱼金子, 谷园珠, 车用太.
塔院井水位微动态前兆异常信息的识别与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32-40.
|
[11] |
万迪堃, 贾化周, 董守玉, 黄保大, 蓝秀英.
河北及其邻区地下水位震例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43-149.
|
[12] |
董守玉, 贾化周, 万迪堃, 黄保大, 蓝秀英.
地下水位动态机理浅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37-142.
|
[13] |
董守玉, 贾化周, 万迪堃, 秦清娟.
地下水位气压效应的基本特征、类型及机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58-66.
|
[14] |
E.Roeloffs, J.W.Rudnickl, 周清良.
耦合形变-扩散对蠕动传播事件引起的水位变化的影响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s1): 103-118.
|
[15] |
K.-K.Liu, T.-F.Yui, Y.-H.Yeh, B.-B.Tsai, T.-L.Teng, 王吉易.
台湾北部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s1): 14-23.
|
[16] |
董守玉, 万迪堃, 贾化周.
邢台地震地下水异常变化一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45-49.
|
[17] |
蓝秀英, 王运启, 刘忠佩, 韩永祯.
内蒙丰镇5.8级地震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90-95.
|
[18] |
贾化周, 董守玉, 万迪堃, 王吉易.
我国地震地下水工作一些基本问题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15-18.
|
[19] |
姜涛.
河间马17井动水位观测地震前兆反映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24-28.
|
[20] |
邓禹仁, 董守玉.
深层地下热水水位变化的物理化学机理初步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5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