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晓燕, 杨国华, 韩月萍.
华北近十年来水平运动动态与地震活动危险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4): 28-33.
|
[2] |
贺为民, 李智毅, 刘敏, 罗翔飞, 刘明军, 张建军.
应用灰色聚类法预测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1): 26-30.
|
[3] |
刘继禄.
1994年河北省及华北地区震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1): 76-77.
|
[4] |
刘继禄.
1992年河北省及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1): 95-96.
|
[5] |
刘继禄.
1991年河北及华北地区震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1): 94-96.
|
[6] |
刁桂苓.
对大同地震后山西强震活动趋势的认识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3): 23-27.
|
[7] |
龚鸿庆, 李广鑫.
华北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43-49.
|
[8] |
平建军, 胡新亮.
华北地区强震复发的概率分布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71-77.
|
[9] |
曹宗普.
《华北地震科学》编委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召开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119-119.
|
[10] |
卞兆银, 王进英.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9-248.
|
[11] |
靳雅敏, 于新昌, 扈志刚.
由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估计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83-89.
|
[12] |
易学发, 许国昌.
西安地区活动断裂带及地震危险性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85-92.
|
[13] |
夏浩明.
大华北ML≥4.5级地震序列型式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58-73.
|
[14] |
张立人.
G-R关系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效能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10-18.
|
[15] |
李文英, 许玲, 张清荣.
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的调整性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44-146.
|
[16] |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
[17] |
常克贵.
应用极值理论对鄂尔多斯北缘地震危险性的估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30-40.
|
[18] |
金学申, 户志刚.
华北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模式识别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40-51.
|
[19] |
罗兰格.
华北地区综合分析预报资料清理及攻关会议在京召开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62-62.
|
[20] |
马宗晋, 张立人.
一个2000年的地震时序剖面华北-朝鲜-日本地震期的同步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