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莉婵, 毛国良, 王宁, 李冬圣, 蔡玲玲, 王亚玲.
多种方法综合测定河北昌黎ML4.5地震震源深度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1): 49-5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7
|
[2] |
郝美仙, 张珂, 徐岩, 倪铭, 王勇.
内蒙古和林格尔M4.0地震的震源机制与震源深度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1): 84-8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12
|
[3] |
郭秋娜, 周月玲, 温超.
河北省地震灾害分布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3): 77-8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2
|
[4] |
李冬圣, 刘继录.
2009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63-63.
|
[5] |
杨毅, 姚立珣.
对929年杭州地震震中烈度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4): 46-48.
|
[6] |
郑兆.
实际地震序列和模拟地震序列的震级-频度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3): 74-80.
|
[7] |
申旭辉, 汪一鹏.
1626年灵丘地震烈度分布特征与阻震构造初步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1): 9-16.
|
[8] |
孟雁英.
山西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3): 65-68.
|
[9] |
陈达生, 刘汉兴.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31-42.
|
[10] |
王盛泽.
联合测定乌鲁木齐地区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震源参数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65-72.
|
[11] |
侯珍清, 向光中, 吕德微, 李素琴, 王多杰, 王华林.
1932年昌马7(1/2)级地震形变带基本特征及昌马地震成因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9-20.
|
[12] |
张秀梅.
唐山地震的某些历史教训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65-368.
|
[13] |
黄兴根, 张英礼, 王瑛.
唐山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47-354.
|
[14] |
阎志德.
再论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级的测定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82-85.
|
[15] |
冯书明.
马头山石灰岩矿爆破地震动效应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93-98.
|
[16] |
吴晓芝, 卫鹏飞, 王俊国.
井下与地面地震波传播介质品质因子Q值的对比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7-122.
|
[17] |
侯立臣.
邢台地震是我国地震事业发展的里程碑——纪念邢台地震二十周年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10.
|
[18] |
.
缅怀殉难人民献身地震事业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14-15.
|
[19] |
平建军.
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地震预报——写在邢台地震二十周年之际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11-13.
|
[20] |
张志刚.
地震报导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