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3卷 第s1期
1985, 3(s1): 1-5.
摘要:
地震前后油井动态的异常变化是指油井观测系统内油、气、水动态偏离其长期平均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起因源于地震活动(孕震、发震及震后地应力调整)。一切非震因素引起的油井动态变化统称为干扰,这些要予以排除。研究地震引起的油井动态变化,特别是地震前油井动态的变化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取前兆信息,以便预报未来地震时、空、强三要素,同时还在于提取震源信息,积累有关地震孕育过程的科学资料。
地震前后油井动态的异常变化是指油井观测系统内油、气、水动态偏离其长期平均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起因源于地震活动(孕震、发震及震后地应力调整)。一切非震因素引起的油井动态变化统称为干扰,这些要予以排除。研究地震引起的油井动态变化,特别是地震前油井动态的变化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取前兆信息,以便预报未来地震时、空、强三要素,同时还在于提取震源信息,积累有关地震孕育过程的科学资料。
1985, 3(s1): 6-12.
摘要:
渤海、海城、唐山等强烈地震前,胜利油田油水深井动态有明显异常显示,主要表现在油井产液量、产油量、静压、水井水位等动态参数的变化上;而在同一地区发生的地震,油水井动态异常有一定重复性。结合油田的地质构造及活动性断裂的分布,提出滨南地区可能是处于地震前兆敏感区。这对胜利油田的地震动态监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渤海、海城、唐山等强烈地震前,胜利油田油水深井动态有明显异常显示,主要表现在油井产液量、产油量、静压、水井水位等动态参数的变化上;而在同一地区发生的地震,油水井动态异常有一定重复性。结合油田的地质构造及活动性断裂的分布,提出滨南地区可能是处于地震前兆敏感区。这对胜利油田的地震动态监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5, 3(s1): 13-18.
摘要:
本文研究了天津塘沽地区三口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介绍了塘11井、塘12井和塘18井所处的构造部位、井孔资料、油气动态变化及观测仪器和方法。详细分析了自1980年到1984年期间塘11井和塘12井井口压力、塘18井溢油量和逸出气量动态变化与唐山震区较大余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列举了一些典型震例。通过震例指出,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短,属短临地震前兆异常类型。文中最后讨论了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变化机理。
本文研究了天津塘沽地区三口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介绍了塘11井、塘12井和塘18井所处的构造部位、井孔资料、油气动态变化及观测仪器和方法。详细分析了自1980年到1984年期间塘11井和塘12井井口压力、塘18井溢油量和逸出气量动态变化与唐山震区较大余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列举了一些典型震例。通过震例指出,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短,属短临地震前兆异常类型。文中最后讨论了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变化机理。
1985, 3(s1): 19-23.
摘要:
本文概述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在距震中325公里的尚店油田的16口油井出现的动态异常,并初步分析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本文概述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在距震中325公里的尚店油田的16口油井出现的动态异常,并初步分析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1985, 3(s1): 24-28.
摘要:
本文叙述了河间马17井在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特征,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机制,指出在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与构造条件下,对高压自流热水井开展动水位观测,可获得较好的地震前兆信息。
本文叙述了河间马17井在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特征,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机制,指出在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与构造条件下,对高压自流热水井开展动水位观测,可获得较好的地震前兆信息。
1985, 3(s1): 29-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白马深井水位的几项震俐资料。分析讨论了含天然气深井水位变化具有较好的反映地下深部信息的能力。认为选择产气量不大,其他条件适宜的气井,进行水位或气体压力变化观测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白马深井水位的几项震俐资料。分析讨论了含天然气深井水位变化具有较好的反映地下深部信息的能力。认为选择产气量不大,其他条件适宜的气井,进行水位或气体压力变化观测有积极的意义。
1985, 3(s1): 33-35.
摘要: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在辽河、大港、胜利等油田都发现油、水井的动态异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油、水井在地震前出现短临异常动态,也为华北地区发生的多次中等地震所证实,1984年8月18日营口3.9级地震时,兴隆台油田的兴100号油井和兴10号注水井的动态异常是其中一例。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在辽河、大港、胜利等油田都发现油、水井的动态异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油、水井在地震前出现短临异常动态,也为华北地区发生的多次中等地震所证实,1984年8月18日营口3.9级地震时,兴隆台油田的兴100号油井和兴10号注水井的动态异常是其中一例。
1985, 3(s1): 36-4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几次强震前油井动态异常的震例资料,初步总结了强震前油井动态异常特征,认为利用油井动态异常进行地震预报探索是一种有希望的前兆方法。
本文介绍了我国几次强震前油井动态异常的震例资料,初步总结了强震前油井动态异常特征,认为利用油井动态异常进行地震预报探索是一种有希望的前兆方法。
1985, 3(s1): 46-51.
摘要:
作者在研究了许多震前地下油、水喷涌型异常以后,曾提出一个"在脉冲状构造力作用下单一水层二维径向对称非稳定流渗流模式"作为该异常的前兆机理。本文根据两次震前地下水喷涌型异常的观测资料,定量地验证了这种机理解释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根据这种理论反演出一些地震前局部应力场的快速变化:1979年7月9日新疆米泉县4.3级地震震前约30天,作用在该地区5号井1600米深处水层上的地下应力垂直分量突增1.3×105帕斯卡,持续约几十分钟后恢复正常;1983年6月1日该区5.3级地震震前4天,同一井的水层处应力突增4×103帕斯卡,持续11小时40分钟恢复正常;同理,估计在1965年11月13日该区6.9级地震震前2个月,应力突增1.7×105帕斯卡,持续几十分钟恢复正常。本文还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讨论。
作者在研究了许多震前地下油、水喷涌型异常以后,曾提出一个"在脉冲状构造力作用下单一水层二维径向对称非稳定流渗流模式"作为该异常的前兆机理。本文根据两次震前地下水喷涌型异常的观测资料,定量地验证了这种机理解释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根据这种理论反演出一些地震前局部应力场的快速变化:1979年7月9日新疆米泉县4.3级地震震前约30天,作用在该地区5号井1600米深处水层上的地下应力垂直分量突增1.3×105帕斯卡,持续约几十分钟后恢复正常;1983年6月1日该区5.3级地震震前4天,同一井的水层处应力突增4×103帕斯卡,持续11小时40分钟恢复正常;同理,估计在1965年11月13日该区6.9级地震震前2个月,应力突增1.7×105帕斯卡,持续几十分钟恢复正常。本文还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讨论。
1985, 3(s1): 52-56.
摘要:
1984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地震局的建议向社会发布了一次短期地震预报,该预报是在多种监测手段存在中期异常的背景下出现了油水井喷涌型异常后发布的。结果造成了一次虚报。#br#事后对这次发布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油水井自喷异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喷涌型异常其恢复水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以前的震例不同,而且与作者提出的喷涌型前兆理论相违背,这表明,由作者前兆理论导出的异常恢复水位随时间对数变化的单一线性规律,可能是判定真伪喷涌型前兆的依据。#br#这次非地震的喷涌异常,估计与距异常井约两公里的两口废油井高压注液有关,其机理类似于注水诱发地震。对此无震异常恢复水位曲线的解释表明,距井一定距离的水层中可能存在着一条断层。
1984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地震局的建议向社会发布了一次短期地震预报,该预报是在多种监测手段存在中期异常的背景下出现了油水井喷涌型异常后发布的。结果造成了一次虚报。#br#事后对这次发布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油水井自喷异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喷涌型异常其恢复水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以前的震例不同,而且与作者提出的喷涌型前兆理论相违背,这表明,由作者前兆理论导出的异常恢复水位随时间对数变化的单一线性规律,可能是判定真伪喷涌型前兆的依据。#br#这次非地震的喷涌异常,估计与距异常井约两公里的两口废油井高压注液有关,其机理类似于注水诱发地震。对此无震异常恢复水位曲线的解释表明,距井一定距离的水层中可能存在着一条断层。
1985, 3(s1): 57-62.
摘要:
本文通过一个理想的承压水水平分层模型,利用弹性理论及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微分方程。从方程的简化解中讨论了油田注水和采油的压力变化对承压水位的影响,讨论了这种影响与水文地质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本文通过一个理想的承压水水平分层模型,利用弹性理论及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微分方程。从方程的简化解中讨论了油田注水和采油的压力变化对承压水位的影响,讨论了这种影响与水文地质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1985, 3(s1): 63-69.
摘要:
任丘油田1975年9月开采,1976年底开始深井注水,1977年油田内部地震频度增加,1978年出现小震群,1979年发生两次M33.0级以上的地震,到1981年9月,共记录到地震52个。#br#本文通过保角映射的方法,利用油田注采资料,计算雾迷山组油藏的地下液体流速,从而反演该区地下液体流动情况,反映注水采油与地震的关系。
任丘油田1975年9月开采,1976年底开始深井注水,1977年油田内部地震频度增加,1978年出现小震群,1979年发生两次M33.0级以上的地震,到1981年9月,共记录到地震52个。#br#本文通过保角映射的方法,利用油田注采资料,计算雾迷山组油藏的地下液体流速,从而反演该区地下液体流动情况,反映注水采油与地震的关系。
1985, 3(s1): 70-76.
摘要:
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已达25年之久。由于采用高压注水驱油,近年来地层孔隙压力普遍高于原始孔隙压力0.5~1.0MP.,从而导致断层复活,直接影响了油田的高产稳产。#br#为寻找高压注水与断层复活的关系,大庆油田与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注水诱发微破裂的观察。#br#1984年7月对位于大庆油田萨尔图一号断层区的10口注水井提高注水压力,加大注水量,并在约一公里远处用井下地震仪作微破裂观察。结果发现,注水量的增加与微破裂的发生有着极好的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高压注水是断层复活的直接原因。#br#对于诱发与控制地震而言,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现场实验。
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已达25年之久。由于采用高压注水驱油,近年来地层孔隙压力普遍高于原始孔隙压力0.5~1.0MP.,从而导致断层复活,直接影响了油田的高产稳产。#br#为寻找高压注水与断层复活的关系,大庆油田与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注水诱发微破裂的观察。#br#1984年7月对位于大庆油田萨尔图一号断层区的10口注水井提高注水压力,加大注水量,并在约一公里远处用井下地震仪作微破裂观察。结果发现,注水量的增加与微破裂的发生有着极好的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高压注水是断层复活的直接原因。#br#对于诱发与控制地震而言,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现场实验。
1985, 3(s1): 77-79.
摘要:
岩石是一种多孔介质,这是岩石最重要的结构特征,也是岩石区分于金属等材科的主要特点之一。用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岩石内部存在着(网形的)孔洞和(狭长的)裂纹。这些孔洞和裂纹,我们统称为岩石中的孔隙。岩石的孔隙中往往充满了诸如水、石油、天然气等流体。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虽不大,但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目前用显微镜(光学或电子显微镜)能看到的孔隙,范围约在0.1微米和毫米之间,比起岩石来,是个微观的概念。现在我们对于岩石内部的孔隙情况还了解得很不够。
岩石是一种多孔介质,这是岩石最重要的结构特征,也是岩石区分于金属等材科的主要特点之一。用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岩石内部存在着(网形的)孔洞和(狭长的)裂纹。这些孔洞和裂纹,我们统称为岩石中的孔隙。岩石的孔隙中往往充满了诸如水、石油、天然气等流体。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虽不大,但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目前用显微镜(光学或电子显微镜)能看到的孔隙,范围约在0.1微米和毫米之间,比起岩石来,是个微观的概念。现在我们对于岩石内部的孔隙情况还了解得很不够。
1985, 3(s1): 80-86.
摘要:
本文以大庆油田为例,从应力场的角度指出,高压注水不仅引起有效应力的降低,导致断层复活;也会引起水平应力增大,使断层趋于稳定。#br#现场的绝对应力测量表明,大庆油田原受正断层控制的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已改为水平向。近一年来,深1000米的地层张开压力已增大了3MPa。现已出现注采井套管变形与损坏减少的迹象。表明断层稳定性开始有所恢复。#br#油田注水与水库地震的发展趋势有类似之处,从稳定到不稳定甚至加剧,然后再逐渐恢复稳定状态,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以十年为单位。为了油田的高产与稳产,采取适应客观规律的办法,是可以减少损失的。
本文以大庆油田为例,从应力场的角度指出,高压注水不仅引起有效应力的降低,导致断层复活;也会引起水平应力增大,使断层趋于稳定。#br#现场的绝对应力测量表明,大庆油田原受正断层控制的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已改为水平向。近一年来,深1000米的地层张开压力已增大了3MPa。现已出现注采井套管变形与损坏减少的迹象。表明断层稳定性开始有所恢复。#br#油田注水与水库地震的发展趋势有类似之处,从稳定到不稳定甚至加剧,然后再逐渐恢复稳定状态,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以十年为单位。为了油田的高产与稳产,采取适应客观规律的办法,是可以减少损失的。
1985, 3(s1): 87-94.
摘要:
本文把水力压裂施工曲线求地应力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大庆油田开发中去。研究了注水开发油田中地应力的变化。这时减少套管损坏,降低断层活动,确定合理的保持地层压力界限,判断压裂裂缝类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本文把水力压裂施工曲线求地应力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大庆油田开发中去。研究了注水开发油田中地应力的变化。这时减少套管损坏,降低断层活动,确定合理的保持地层压力界限,判断压裂裂缝类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985, 3(s1): 95-99.
摘要:
产油井套管变形断裂,造成油井的报废,这种现象影响了石油的生产。本文指出,由于开采石油,减低了含油层的孔隙压力,致使含油层被压缩,油层的压缩给固结在油层中的套管以一个纵向附加压力,当含油地层倾斜时,套管除受到纵向压力外,还受到一对横向水平剪力的作用。这种因油层压缩而产生的力,是造成套管变形的一种可能解释。
产油井套管变形断裂,造成油井的报废,这种现象影响了石油的生产。本文指出,由于开采石油,减低了含油层的孔隙压力,致使含油层被压缩,油层的压缩给固结在油层中的套管以一个纵向附加压力,当含油地层倾斜时,套管除受到纵向压力外,还受到一对横向水平剪力的作用。这种因油层压缩而产生的力,是造成套管变形的一种可能解释。
1985, 3(s1): 100-103.
摘要:
本文扼要介绍了声波测井的原理、物理基础及新进展。指出这是现场测量地壳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应力状态和弹性参数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地下流体动态及其机制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扼要介绍了声波测井的原理、物理基础及新进展。指出这是现场测量地壳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应力状态和弹性参数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地下流体动态及其机制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5, 3(s1): 104-110.
摘要:
本文在研究任丘油田地质构造的基础上,讨论了注水诱发地震活动特点和今后趋势。诱发地震与断裂构造、地层岩性及油田水文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分布于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
本文在研究任丘油田地质构造的基础上,讨论了注水诱发地震活动特点和今后趋势。诱发地震与断裂构造、地层岩性及油田水文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分布于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