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4卷 第2期
2006, 24(2): 1-15.
摘要:
40年来,河北的防震减灾工作在中国地震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地震工作者和各有关部门,为建立、推进和发展我省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九五"、"十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防震减灾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加大投入、夯实监测预报基础,加强综合防御、依法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与成绩。认真、全面、科学地对河北省40年来的防震减灾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于我们发扬成绩、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40年来,河北的防震减灾工作在中国地震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地震工作者和各有关部门,为建立、推进和发展我省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九五"、"十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防震减灾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加大投入、夯实监测预报基础,加强综合防御、依法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与成绩。认真、全面、科学地对河北省40年来的防震减灾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于我们发扬成绩、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 24(2): 16-23,45.
摘要: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2006, 24(2): 24-29.
摘要:
邢台地震的科学研究成就集中表现在开创性上。至今已经过去40年,我们总结邢台地震的科学研究,只能浏览1970年以后陆续恢复出版的学术文献。从《中国知网》WWW.CNKI.COM上检索邢台地震,即有700余篇文献,涉及地震专业的有400余篇,挑选主要属于科学研究的也有百余篇。地震预测方面的科学研究另有文章专门论述,本文不涉及这方面内容。我们不在于简单叙述邢台地震科学研究所取得成果的方方面面,而是强调针对邢台地震开展科学研究的贡献及其为地震科学发展起到的作用。分别从7个方面:烈度、地震活动、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形变测量、震害、机理模拟,进行综述。
邢台地震的科学研究成就集中表现在开创性上。至今已经过去40年,我们总结邢台地震的科学研究,只能浏览1970年以后陆续恢复出版的学术文献。从《中国知网》WWW.CNKI.COM上检索邢台地震,即有700余篇文献,涉及地震专业的有400余篇,挑选主要属于科学研究的也有百余篇。地震预测方面的科学研究另有文章专门论述,本文不涉及这方面内容。我们不在于简单叙述邢台地震科学研究所取得成果的方方面面,而是强调针对邢台地震开展科学研究的贡献及其为地震科学发展起到的作用。分别从7个方面:烈度、地震活动、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形变测量、震害、机理模拟,进行综述。
2006, 24(2): 30-35.
摘要:
利用邢台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研究了邢台地区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的立体图像,研究结果表明:(1)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几个6级以上强震前小震均有"密集-平静"现象,但明显程度随时间减小,部分4.5级地震前小震也有"密集-平静"现象,但因出现在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活动背景上,情况比较复杂,相对平静期的长度,密集期中最大地震的震级均与相应主震震级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主震震级越大,平静期越长,密集期中最大地震震级也越大。(2)3月22日7.2级主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有清晰的物理图像。3月8日6.8级地震发生后,3月20日在其余震区的两个端部中介质强度较弱的南西端首先达到破裂强度,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对应于主震前的密集期。3月21日~22日主震前小震明显减少,是主震前的相对平静期,而且小震有由南西端向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显示震区应力场在迅速地改变,应力由南西端向北东端进一步集中,并促使22日在北东端尖端部位失稳而发生6.7级及7.2级主震。3月26日6.2级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也有类似清晰的物理图像。此外,本文对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作初步的解释。
利用邢台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研究了邢台地区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的立体图像,研究结果表明:(1)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几个6级以上强震前小震均有"密集-平静"现象,但明显程度随时间减小,部分4.5级地震前小震也有"密集-平静"现象,但因出现在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活动背景上,情况比较复杂,相对平静期的长度,密集期中最大地震的震级均与相应主震震级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主震震级越大,平静期越长,密集期中最大地震震级也越大。(2)3月22日7.2级主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有清晰的物理图像。3月8日6.8级地震发生后,3月20日在其余震区的两个端部中介质强度较弱的南西端首先达到破裂强度,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对应于主震前的密集期。3月21日~22日主震前小震明显减少,是主震前的相对平静期,而且小震有由南西端向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显示震区应力场在迅速地改变,应力由南西端向北东端进一步集中,并促使22日在北东端尖端部位失稳而发生6.7级及7.2级主震。3月26日6.2级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也有类似清晰的物理图像。此外,本文对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作初步的解释。
2006, 24(2): 36-39.
摘要:
根据近十多年来华北地区GPS网的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4次Ms7级以上大地震震中区现今应变场的主应变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由GPS观测得到的邢台、渤海、海城、唐山地震震中区的主压应变轴方向与震前震中及周围地区的主压应力轴方向是一致的或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震中区的局部应力场经过震后30~40年的调整,震中区局部的应力场已基本上与区域应力场趋于一致。当前,邢台地震区主压应变率很小为-0.352×10-9/yr,主张应变率较大为3.306×10-9/yr,张应变占绝对优势,地壳处于拉张状态;在渤海地震区,主压应变率为2.593×10-9/yr,比主张应变率(2.947×10-9/yr)略小一些,二者比较接近;在海城地震区,主压应变率为1.276×10-9/yr,小于主张应变率(2.940×10-9/yr),地壳以张应变为主;在唐山地震区,主压应变率为4.539×10-9/yr,大于主张应变率(3.477×10-9/yr),压应变占优势。
根据近十多年来华北地区GPS网的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4次Ms7级以上大地震震中区现今应变场的主应变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由GPS观测得到的邢台、渤海、海城、唐山地震震中区的主压应变轴方向与震前震中及周围地区的主压应力轴方向是一致的或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震中区的局部应力场经过震后30~40年的调整,震中区局部的应力场已基本上与区域应力场趋于一致。当前,邢台地震区主压应变率很小为-0.352×10-9/yr,主张应变率较大为3.306×10-9/yr,张应变占绝对优势,地壳处于拉张状态;在渤海地震区,主压应变率为2.593×10-9/yr,比主张应变率(2.947×10-9/yr)略小一些,二者比较接近;在海城地震区,主压应变率为1.276×10-9/yr,小于主张应变率(2.940×10-9/yr),地壳以张应变为主;在唐山地震区,主压应变率为4.539×10-9/yr,大于主张应变率(3.477×10-9/yr),压应变占优势。
2006, 24(2): 40-45.
摘要:
在系统分析并筛选出华北地区地震频度、地震活动标度、mf值、调制比、b值、D值、η值、地震活动强度熵和地震活动时间熵等映震较好的9项测震学参数基础上,应用综合异常指数方法,分别计算了它们各自的地震异常指数时序值,进而合成得到华北地区测震学综合异常指数时序曲线,通过研究其地震短期异常特征,给出了华北地区ML≥5.8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判据指标,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该指标具有较好的地震预测效能。
在系统分析并筛选出华北地区地震频度、地震活动标度、mf值、调制比、b值、D值、η值、地震活动强度熵和地震活动时间熵等映震较好的9项测震学参数基础上,应用综合异常指数方法,分别计算了它们各自的地震异常指数时序值,进而合成得到华北地区测震学综合异常指数时序曲线,通过研究其地震短期异常特征,给出了华北地区ML≥5.8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判据指标,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该指标具有较好的地震预测效能。
2006, 24(2): 46-49.
摘要:
目前通用的地震危险性模型在确定有关地震活动性参数时都强调删除余震,其理由是因为所应用的地震活动模型是泊松模型。但是在现实的地震灾害中,有些是因为余震活动所引起的。忽略余震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低估某些区域的地震危险。本文提出考虑余震活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并从此模型出发,以邢台地震为例,对余震区内、余震区边界和余震区外等场点计算了考虑余震活动的地震危险性结果,同时,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只改变余震区所处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年发生率,计算相同场点的地震危险性结果,并把这两个结果与不考虑余震活动的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讨论在某些区域考虑余震活动的必要性。
目前通用的地震危险性模型在确定有关地震活动性参数时都强调删除余震,其理由是因为所应用的地震活动模型是泊松模型。但是在现实的地震灾害中,有些是因为余震活动所引起的。忽略余震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低估某些区域的地震危险。本文提出考虑余震活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并从此模型出发,以邢台地震为例,对余震区内、余震区边界和余震区外等场点计算了考虑余震活动的地震危险性结果,同时,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只改变余震区所处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年发生率,计算相同场点的地震危险性结果,并把这两个结果与不考虑余震活动的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讨论在某些区域考虑余震活动的必要性。
2006, 24(2): 50-54.
摘要:
对1966~1984年邢台地震目录进行了整理,应用基于MATLAB的Z-MAP软件分析了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将目录划分为地震活跃时段、地震活动过渡时段、地震活动相对稳定时段。主要分析了各时段地震深度b值、沿断层深度剖面扫描b值,根据深度b值变化对邢台地震演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对1966~1984年邢台地震目录进行了整理,应用基于MATLAB的Z-MAP软件分析了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将目录划分为地震活跃时段、地震活动过渡时段、地震活动相对稳定时段。主要分析了各时段地震深度b值、沿断层深度剖面扫描b值,根据深度b值变化对邢台地震演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2006, 24(2): 55-57.
摘要:
主要从太阳黑子活动、地震迁移、地震韵律和月相等各方面,对邢台地震的发震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背景特征是很突出的。认为地震的发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发震背景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地震和预测未来地震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主要从太阳黑子活动、地震迁移、地震韵律和月相等各方面,对邢台地震的发震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背景特征是很突出的。认为地震的发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发震背景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地震和预测未来地震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2006, 24(2): 58-64.
摘要:
使用张家口、怀来、赤城、宽城、易县和涉县6个台站共计43个测项的数字化资料,针对2002~2005年邢台地区发生的3个M>4级的中强地震,进行了地震前兆和同震反应研究。发现我省数字化形变资料对3次邢台4级以上地震的形变前兆反应主要是以应变为主,包括体应变和线应变,并且异常形态以固体潮畸变和抖动为主。同震反应比较明显,主要以同震阶跃为主。
使用张家口、怀来、赤城、宽城、易县和涉县6个台站共计43个测项的数字化资料,针对2002~2005年邢台地区发生的3个M>4级的中强地震,进行了地震前兆和同震反应研究。发现我省数字化形变资料对3次邢台4级以上地震的形变前兆反应主要是以应变为主,包括体应变和线应变,并且异常形态以固体潮畸变和抖动为主。同震反应比较明显,主要以同震阶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