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婷, 章阳, 王晓山, 孙丽娜.
邢台老震区库仑应力演化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4): 50-5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4.008
|
[2] |
张文朋.
基于GIS的地震危险性分区评价方法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3): 52-58,7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3.008
|
[3] |
李彬.
呼和浩特市主要活动断裂未来危险性评价——以大青山山前断裂为例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2): 76-8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13
|
[4] |
朱音杰, 刘檀, 赵英萍, 刘新, 李冬圣, 丁成.
CAP方法反演2016年唐山ML4.3地震震源机制解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1): 50-5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1.008
|
[5] |
赵建明, 申伟坤, 李明, 李金.
秦皇岛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未来地震危险性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1): 70-7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1.012
|
[6] |
武敏捷, 朱红彬, 岳晓媛, 林向东, 李红.
基于多地震活动参数的首都圈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1): 25-3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1.005
|
[7] |
郑颖平, 翟洪涛, 李光, 赵朋.
郯庐断裂带江苏新沂——安徽宿松段地震危险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48-51.
|
[8] |
周晓燕, 杨国华, 韩月萍.
华北近十年来水平运动动态与地震活动危险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4): 28-33.
|
[9] |
杜迎春.
1998年张北地震及其较大余震的应力降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2): 66-69.
|
[10] |
赵硕, 尹宝军.
唐山余震活动与华北中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3): 61-66.
|
[11] |
宁积银, 刘建军.
地震余震向量线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3): 57-64,69.
|
[12] |
徐锡伟.
剪切带尾端张性区构造扩展的模拟实验及其地震危险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3): 40-46.
|
[13] |
靳雅敏, 于新昌, 扈志刚.
由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估计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83-89.
|
[14] |
易学发, 许国昌.
西安地区活动断裂带及地震危险性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85-92.
|
[15] |
黄雪范.
华北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2-116.
|
[16] |
靳雅敏, 于新昌.
唐山地震余震区地震活动性综合评判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56-62.
|
[17] |
胡连英, 孙寿成.
聊考断裂带平均位移速率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56-63.
|
[18] |
计凤桔.
四川二滩工区方解石脉的热释光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13-19.
|
[19] |
常克贵.
应用极值理论对鄂尔多斯北缘地震危险性的估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30-40.
|
[20] |
张裕明.
地震区划中地质因素研究的新进展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6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