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15卷 第2期
1997, 15(2): 1-8.
摘要:
无论是地震前,还是地震后,在国内所有大震区中,唐山地震区的垂直形变资料都是最丰富的。作者在研究这些资料以后发现,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变,在1967年以前经历了相当长的缓慢匀速的变化过程,1967-1969年全区出现了加速上升,紧接着转为快速下降和不稳定变化,根据宁河的流动水准测量资料推测,临震前地震断层发生了无震蠕动。大震发生时,全区出现了大幅度的同震形变。大震发生之后,地壳形变的速率随着余震的衰减而呈对数形式衰减。到1988年为止,形变速率已基本降到正常水平。据此估计,今后唐山地震区发生6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无论是地震前,还是地震后,在国内所有大震区中,唐山地震区的垂直形变资料都是最丰富的。作者在研究这些资料以后发现,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变,在1967年以前经历了相当长的缓慢匀速的变化过程,1967-1969年全区出现了加速上升,紧接着转为快速下降和不稳定变化,根据宁河的流动水准测量资料推测,临震前地震断层发生了无震蠕动。大震发生时,全区出现了大幅度的同震形变。大震发生之后,地壳形变的速率随着余震的衰减而呈对数形式衰减。到1988年为止,形变速率已基本降到正常水平。据此估计,今后唐山地震区发生6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1997, 15(2): 9-16.
摘要:
应用层析成象反投影方法,对华北地区28条深地震测深剖面Pg波走时进行处理,作出了该区结晶基底速度及时间项成象。并作了方法的数值模型合成数据的敏感性分析,证明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及成象结果的可靠性。计算中应用LSQR算法求解大型稀疏超定方程。并采用只存储矩阵非零元素技术,使存储量减小到原矩阵的百分之一,同时零元素不参加计算,提高了运算速度。华北地区结晶基底速度为5.9~6.35km/s,时间项最大为2.0s。
应用层析成象反投影方法,对华北地区28条深地震测深剖面Pg波走时进行处理,作出了该区结晶基底速度及时间项成象。并作了方法的数值模型合成数据的敏感性分析,证明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及成象结果的可靠性。计算中应用LSQR算法求解大型稀疏超定方程。并采用只存储矩阵非零元素技术,使存储量减小到原矩阵的百分之一,同时零元素不参加计算,提高了运算速度。华北地区结晶基底速度为5.9~6.35km/s,时间项最大为2.0s。
1997, 15(2): 17-24.
摘要:
根据"八五"期间邢台地震区深部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探测研究成果,依据P波、S波联合解释和二维密度反演,并结合浅部构造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1966年邢台6.8级地震为例,揭示了邢台地震区的孕震发震过程。邢台地震区的深部结构和介质结构:①中、下地壳内分布有北东向高角度深断裂,深断裂两侧出现明显的波速比异常。②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和密度不均匀异常。③上地壳底部有滑脱构造带,浅部为束鹿断凹。
根据"八五"期间邢台地震区深部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探测研究成果,依据P波、S波联合解释和二维密度反演,并结合浅部构造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1966年邢台6.8级地震为例,揭示了邢台地震区的孕震发震过程。邢台地震区的深部结构和介质结构:①中、下地壳内分布有北东向高角度深断裂,深断裂两侧出现明显的波速比异常。②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和密度不均匀异常。③上地壳底部有滑脱构造带,浅部为束鹿断凹。
1997, 15(2): 25-31.
摘要:
利用"参数的期望估计"能准确定位、定量粗差及参数的期望估计不受粗差影响的特殊性质,寻找地壳变形区域和不变形区域,以确定拟稳点,进而进行拟稳变换,分析地壳形变,将是一种有效方法。
利用"参数的期望估计"能准确定位、定量粗差及参数的期望估计不受粗差影响的特殊性质,寻找地壳变形区域和不变形区域,以确定拟稳点,进而进行拟稳变换,分析地壳形变,将是一种有效方法。
1997, 15(2): 32-39.
摘要:
推导出了用傅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计算公式。对华北地区三十多年的精密水准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绘制了各时间段的散度等值线图,并对该区地震活动的散度场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①散度图象中的正源区和负源区是成对出现的,散度密集带分布在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零散度区也位于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②散度密集带和华北地区断裂构造带在分布上呈现一致性,表现在大多数散度密集带和断裂带在走向上相一致。③从正源区和负源区的间隔式分布来看,散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从北向南、从东向西迁移的特点。④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零散度区就是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无源区。这种无源区是一种暂态表现,既有散发又有吸收,才能保持地壳本身固有的运动状态。暂态无源区的出现,预示着地壳运动将以新的面貌出现,这可能预示蕴震过程的完结,地震的来临,正源区与负源区的交替出现是地壳运动的正常运动状态,而无源区的出现也许是异常的表现。
推导出了用傅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计算公式。对华北地区三十多年的精密水准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绘制了各时间段的散度等值线图,并对该区地震活动的散度场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①散度图象中的正源区和负源区是成对出现的,散度密集带分布在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零散度区也位于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②散度密集带和华北地区断裂构造带在分布上呈现一致性,表现在大多数散度密集带和断裂带在走向上相一致。③从正源区和负源区的间隔式分布来看,散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从北向南、从东向西迁移的特点。④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零散度区就是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无源区。这种无源区是一种暂态表现,既有散发又有吸收,才能保持地壳本身固有的运动状态。暂态无源区的出现,预示着地壳运动将以新的面貌出现,这可能预示蕴震过程的完结,地震的来临,正源区与负源区的交替出现是地壳运动的正常运动状态,而无源区的出现也许是异常的表现。
1997, 15(2): 40-49.
摘要:
在北京太平庄井详细观测与研究了井水位、水温、流量、水化学离子、溶解气与逸出气及井区土壤气与气象因素等37项地下流体及其影响因素的短期动态。根据试验观测结果,本文初步解释出以地球固体潮、大气压力与水动力条件的变动为共同基础的该井各测项短期动态间的内在联系,文中还对比分析了溶解气-逸出气-土壤气,水温-地温-气温等同类测项动态间的联系。
在北京太平庄井详细观测与研究了井水位、水温、流量、水化学离子、溶解气与逸出气及井区土壤气与气象因素等37项地下流体及其影响因素的短期动态。根据试验观测结果,本文初步解释出以地球固体潮、大气压力与水动力条件的变动为共同基础的该井各测项短期动态间的内在联系,文中还对比分析了溶解气-逸出气-土壤气,水温-地温-气温等同类测项动态间的联系。
1997, 15(2): 50-59.
摘要:
系统研究了唐山地震前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地震前约一个月时间,震中及附近地区月平均气压变化幅度最大,月平均气压距平中心区域与震中区吻合,沿区域构造带方向出现气压变化最大梯度区;临震前几天气压有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过程,升压脊轴向与区域构造带走向吻合。地震前一年,丰润、唐山一带年平均气温距平值最大,地震前一天,气温24小时变温的升温中心在唐山,升温脊受区域构造带控制。0.8m地温亦有明显的升温异常变化。1975年后半年王田-唐山一带是地温平均距平的最大升温中心,至1976年5月,秦皇岛至邯郸各站相对升温幅度各月均为唐山最大。唐山等站1975年是历史地温资料中温度最高的一年(1957~1980),其地温距平从1975年1月至1976年6月连续18个月为正距平。1976年3月浅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其它年份相应的时间段则随深度减小,表明唐山地震前有来自地壳深处的热。
系统研究了唐山地震前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地震前约一个月时间,震中及附近地区月平均气压变化幅度最大,月平均气压距平中心区域与震中区吻合,沿区域构造带方向出现气压变化最大梯度区;临震前几天气压有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过程,升压脊轴向与区域构造带走向吻合。地震前一年,丰润、唐山一带年平均气温距平值最大,地震前一天,气温24小时变温的升温中心在唐山,升温脊受区域构造带控制。0.8m地温亦有明显的升温异常变化。1975年后半年王田-唐山一带是地温平均距平的最大升温中心,至1976年5月,秦皇岛至邯郸各站相对升温幅度各月均为唐山最大。唐山等站1975年是历史地温资料中温度最高的一年(1957~1980),其地温距平从1975年1月至1976年6月连续18个月为正距平。1976年3月浅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其它年份相应的时间段则随深度减小,表明唐山地震前有来自地壳深处的热。
1997, 15(2): 60-66.
摘要:
白狐沟井位于包头市北部,从1979年对该井水位曾连续观测。1979年8月25日包头西五原县发生Ms6.0级地震,1981年8月13日包头东丰镇县发生Ms5.8级地震。在观测中,震前该井水位均发生了明显异常,为地震预报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白狐沟井位于包头市北部,从1979年对该井水位曾连续观测。1979年8月25日包头西五原县发生Ms6.0级地震,1981年8月13日包头东丰镇县发生Ms5.8级地震。在观测中,震前该井水位均发生了明显异常,为地震预报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1997, 15(2): 67-75.
摘要:
使用Ms ≥ 5.0级的80余个地震序列资料,按文献[1]给出的传统分类方法将序列分为主余震型、强震群型(包括双主震型)及孤立型三类,首次分类型统计了第一次大震M1和最大后续地震M2之间的关系,得出线性关系式M2=a+bM1及三类序列相应的a、b值.将使用上述关系式计算的M2与序列实际发生的M2比较,若取两者之差|△M| ≤ 0.5为标准,内符检验的准确率超过90%.用中小地震序列和历史及现代中、强震资料作外推检验,准确率亦在90%左右.对于大震现场震后趋势判断及最大后续地震的估计具有较高实用价值.为使公式在大震现场工作中便于应用,文中尚给出了以模式识别方法使用M1后一天内资料提取的地震序列综合分类指标,用于早期趋势判断。
使用Ms ≥ 5.0级的80余个地震序列资料,按文献[1]给出的传统分类方法将序列分为主余震型、强震群型(包括双主震型)及孤立型三类,首次分类型统计了第一次大震M1和最大后续地震M2之间的关系,得出线性关系式M2=a+bM1及三类序列相应的a、b值.将使用上述关系式计算的M2与序列实际发生的M2比较,若取两者之差|△M| ≤ 0.5为标准,内符检验的准确率超过90%.用中小地震序列和历史及现代中、强震资料作外推检验,准确率亦在90%左右.对于大震现场震后趋势判断及最大后续地震的估计具有较高实用价值.为使公式在大震现场工作中便于应用,文中尚给出了以模式识别方法使用M1后一天内资料提取的地震序列综合分类指标,用于早期趋势判断。
1997, 15(2): 76-80.
摘要:
本文取1900年-1980年全球Ms ≥ 6.0地震7936次分析后发现,地震发生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占49.69%,发生在南北极因(63°5N-63°5S)之间占99.17%,发生在南北极圈外只占0.83%,即很少发生地震;其中8级地震98次,在35°N线为高峰。又分析了公元648年-1979年全球M ≥ 8级地震257次主要亦集中在35°N线附近。尤其是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在35°N线附近者多。这些现象可能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本文取1900年-1980年全球Ms ≥ 6.0地震7936次分析后发现,地震发生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占49.69%,发生在南北极因(63°5N-63°5S)之间占99.17%,发生在南北极圈外只占0.83%,即很少发生地震;其中8级地震98次,在35°N线为高峰。又分析了公元648年-1979年全球M ≥ 8级地震257次主要亦集中在35°N线附近。尤其是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在35°N线附近者多。这些现象可能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1997, 15(2): 81-81.
摘要:
九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体质改革的深入和加快,企业安全生产必定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甚至会出现事故高峰。
九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体质改革的深入和加快,企业安全生产必定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甚至会出现事故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