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小贺, 陈传华, 王伟, 程树岐.
数字化地形变资料异常形态与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50-52.
|
[2] |
陈建国, 张跃刚, 陈佳, 张常慧, 宋晓冰, 马利军.
形变数字化资料对邢台地区地震前兆反应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2): 58-64.
|
[3] |
陈化然, 王俊国, 李轶群.
华北地区强震前三个月地震活动异常及初步综合评判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4): 13-20.
|
[4] |
王雅灵, 王安滨, 闫晓梅, 张翠芬, 栗连弟.
水头梯度变差值演化图象及强地震危险区预测方法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4): 7-15.
|
[5] |
薄万举, 李延兴, 杨国华, 谢觉民, 郭良迁, 胡新康, 王敏.
滨海附近地区GPS和断层形变与地震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2): 66-71.
|
[6] |
张跃刚, 王宝坤, 王占勇.
张北6.2级地震前河北北部的地壳形变异常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3): 75-80.
|
[7] |
李坤, 李秀英.
地下水宏观异常与强震临震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57-63.
|
[8] |
陈绍绪, 李文英, 王勤彩, 蒋春花.
唐山地震的孕育与强震的增震作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2): 1-9.
|
[9] |
袁海良, 邓建平.
川西地震活动性标度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4): 60-67.
|
[10] |
林怀存.
华北地区某些强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1): 59-66.
|
[11] |
张秀梅.
唐山地震的某些历史教训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65-368.
|
[12] |
王川华, 陈绍绪.
香河短水准异常与唐山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76-282.
|
[13] |
詹志佳.
唐山地震的震磁现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07-309.
|
[14] |
陈绍绪, 朱学武.
邯郸地区地壳形变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42-50.
|
[15] |
唐铭麟.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71-81.
|
[16] |
谢觉民, 黄立人.
唐山地震地壳垂直形变的再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67-275.
|
[17] |
杨理华.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地震趋势预报的回顾——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51-154.
|
[18] |
杜开锐.
唐山地震时汉沽的地面位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80-89.
|
[19] |
武烈.
邢台唐山地震对山西地震带的影响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104-108.
|
[20] |
程式, 杜方, 刘本培.
一九七六年盐源——宁蒗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特点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5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