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

张伯宏 刘天铭

张伯宏, 刘天铭.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32-39.
引用本文: 张伯宏, 刘天铭.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32-39.
Zhang Bohong, Liu Tian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GENCY FIFLD OF VERTICAL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VOLUTONG IN NORTH CHIN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2): 32-39.
Citation: Zhang Bohong, Liu Tian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GENCY FIFLD OF VERTICAL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VOLUTONG IN NORTH CHIN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2): 32-39.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22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GENCY FIFLD OF VERTICAL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VOLUTONG IN NORTH CHINA

  • 摘要: 推导出了用傅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计算公式。对华北地区三十多年的精密水准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绘制了各时间段的散度等值线图,并对该区地震活动的散度场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①散度图象中的正源区和负源区是成对出现的,散度密集带分布在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零散度区也位于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②散度密集带和华北地区断裂构造带在分布上呈现一致性,表现在大多数散度密集带和断裂带在走向上相一致。③从正源区和负源区的间隔式分布来看,散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从北向南、从东向西迁移的特点。④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零散度区就是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无源区。这种无源区是一种暂态表现,既有散发又有吸收,才能保持地壳本身固有的运动状态。暂态无源区的出现,预示着地壳运动将以新的面貌出现,这可能预示蕴震过程的完结,地震的来临,正源区与负源区的交替出现是地壳运动的正常运动状态,而无源区的出现也许是异常的表现。
  • [1] 1 陶本藻,王新洲,等.用于垂直形变模型的多面函鼓拟合法的试险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2. 12 (1).
    2 黄立人,刘天奎.几种地壳垂直运动分析方法的数值实险.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2. 12 (1).
    3 刘天奎,黄立人.提取地壳垂直形变信息时富氏系数及其阶数的合理选取.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3. 13 (2).
    4 谢树艺.矢量分析与场论.北京:高等被育出版社.1983.42-48
    5 黄立人.由复测精密水准用傅氏分析法提取地壳垂直运动信息可能性的探讨.测绘学报. 1990. 9 (4).
    6 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2. 75
  • [1] 董博, 纪春玲, 周安聘, 李凤, 张环曦, 赵雨晨, 刘静, 牛淑瑜.  基于VSP地震资料的品质因子提取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3): 61-6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3.011
    [2] 尹宏伟, 梁丽环, 韩文英, 郭学增, 张蕾, 信世民.  傅里叶变换在深州井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4): 39-4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4.008
    [3] 王新红.  频谱成像技术在稠油热采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3): 1-8.
    [4] 赵明淳, 刘继录.  2004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1): 63-64.
    [5] 张素欣, 解用明, 乔子云, 陈立强, 赵振增.  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2): 59-63.
    [6] 赵明淳, 刘继录.  2003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1): 63-64.
    [7] 刘继录, 赵明淳.  2002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1): 63-64.
    [8] 吕政, 温岩, 邵喜彬, 陈琳荣.  张北6.2级地震前华北区域地震活动及地震学指标异常的提取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4): 20-25.
    [9] 赵硕, 尹宝军.  唐山余震活动与华北中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3): 61-66.
    [10] 赵根模, 杨港生.  地震触发响应系数动态图象扫描及华北近期地震危险区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4): 10-1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87
  • HTML全文浏览量:  264
  • PDF下载量:  9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6-04-01
  • 刊出日期:  1997-06-15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

  • 中图分类号: P227

摘要: 推导出了用傅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计算公式。对华北地区三十多年的精密水准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绘制了各时间段的散度等值线图,并对该区地震活动的散度场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①散度图象中的正源区和负源区是成对出现的,散度密集带分布在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零散度区也位于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②散度密集带和华北地区断裂构造带在分布上呈现一致性,表现在大多数散度密集带和断裂带在走向上相一致。③从正源区和负源区的间隔式分布来看,散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从北向南、从东向西迁移的特点。④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零散度区就是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无源区。这种无源区是一种暂态表现,既有散发又有吸收,才能保持地壳本身固有的运动状态。暂态无源区的出现,预示着地壳运动将以新的面貌出现,这可能预示蕴震过程的完结,地震的来临,正源区与负源区的交替出现是地壳运动的正常运动状态,而无源区的出现也许是异常的表现。

English Abstract

张伯宏, 刘天铭.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32-39.
引用本文: 张伯宏, 刘天铭.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32-39.
Zhang Bohong, Liu Tian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GENCY FIFLD OF VERTICAL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VOLUTONG IN NORTH CHIN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2): 32-39.
Citation: Zhang Bohong, Liu Tian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GENCY FIFLD OF VERTICAL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VOLUTONG IN NORTH CHIN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2): 32-39.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