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

唐燕娟

唐燕娟.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76-80.
引用本文: 唐燕娟.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76-80.
Tang Yanjua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EARTBQUAKES IN LATITUDE AND THE PEAK ABNOMALY NEAR LATITUDE 35°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2): 76-80.
Citation: Tang Yanjua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EARTBQUAKES IN LATITUDE AND THE PEAK ABNOMALY NEAR LATITUDE 35°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2): 76-80.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315.5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EARTBQUAKES IN LATITUDE AND THE PEAK ABNOMALY NEAR LATITUDE 35°N

  • 摘要: 本文取1900年-1980年全球Ms ≥ 6.0地震7936次分析后发现,地震发生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占49.69%,发生在南北极因(63°5N-63°5S)之间占99.17%,发生在南北极圈外只占0.83%,即很少发生地震;其中8级地震98次,在35°N线为高峰。又分析了公元648年-1979年全球M ≥ 8级地震257次主要亦集中在35°N线附近。尤其是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在35°N线附近者多。这些现象可能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 [1] 1 时振梁,赵荣国.等.世界地震目录.北京,地图出版社.1986.
    2 [美]Robert A.Ganse,John B.Nelsen编.卢振恒,等.译.公元前2000年-公元1979年全球重大地震目录.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8.
    3 傅承义.地球十讲.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59
    4 李四光.论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 1977.272
    5 陈尚平.中国近代地震文献编要.1900年-1949年.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5.37-40
    6 梁治明,等.材料力学.北京:高等敏育出版社.1965.200
    7 张燕巅,等.地震的发生与月球位置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14,19-25
    8 田清鉴.地球自转和重大自然灾害.天文与自然灾害.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1.4
    9 地震问答组.地震问答.北京:地震地版社, 1977.43
  • [1] 薛艳, 陈琳荣, 黎明晓, 刘双庆.  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2): 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1
    [2] 张素欣, 解用明, 乔子云, 陈立强, 赵振增.  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2): 59-63.
    [3] 单修政, 徐世芳, 段峰.  鄂尔多斯周缘地带未来强震发生地区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1): 10-15.
    [4] 陈化然, 王俊国, 李轶群.  华北地区强震前三个月地震活动异常及初步综合评判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4): 13-20.
    [5] 王雅灵, 王安滨, 闫晓梅, 张翠芬, 栗连弟.  水头梯度变差值演化图象及强地震危险区预测方法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4): 7-15.
    [6] 李坤, 李秀英.  地下水宏观异常与强震临震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57-63.
    [7] 陈绍绪, 王勤彩, 刘素英.  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变及强震重复时间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1-8.
    [8] 袁海良, 邓建平.  川西地震活动性标度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4): 60-67.
    [9] 林怀存.  华北地区某些强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1): 59-66.
    [10] 刘序俨.  倾斜固体潮长周期波、全日波、半日波和1/3日波的理论值计算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38-14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67
  • HTML全文浏览量:  293
  • PDF下载量:  11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6-07-16
  • 刊出日期:  1997-06-15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

  • 中图分类号: P315.5

摘要: 本文取1900年-1980年全球Ms ≥ 6.0地震7936次分析后发现,地震发生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占49.69%,发生在南北极因(63°5N-63°5S)之间占99.17%,发生在南北极圈外只占0.83%,即很少发生地震;其中8级地震98次,在35°N线为高峰。又分析了公元648年-1979年全球M ≥ 8级地震257次主要亦集中在35°N线附近。尤其是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在35°N线附近者多。这些现象可能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English Abstract

唐燕娟.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76-80.
引用本文: 唐燕娟.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76-80.
Tang Yanjua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EARTBQUAKES IN LATITUDE AND THE PEAK ABNOMALY NEAR LATITUDE 35°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2): 76-80.
Citation: Tang Yanjua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EARTBQUAKES IN LATITUDE AND THE PEAK ABNOMALY NEAR LATITUDE 35°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2): 76-80.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