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第5卷 第2期
1987, 5(2): 1-12.
摘要:
横穿中国东部郯庐古裂谷中段的连云港-临沂-泗水地壳测深剖面资料解释工作随着解释方法的不同其研究程度也不断深入(见图1)。1983年作者曾进行了一维垂向非均匀地壳速度模型的解释,并结合重磁场等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临沂8.5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本文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之上利用动力学射线追踪方法,选用二维非均匀地壳速度模型,进一步研究郯庐古裂谷中段的地壳结构特征,初步探讨古裂谷的形成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
横穿中国东部郯庐古裂谷中段的连云港-临沂-泗水地壳测深剖面资料解释工作随着解释方法的不同其研究程度也不断深入(见图1)。1983年作者曾进行了一维垂向非均匀地壳速度模型的解释,并结合重磁场等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临沂8.5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本文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之上利用动力学射线追踪方法,选用二维非均匀地壳速度模型,进一步研究郯庐古裂谷中段的地壳结构特征,初步探讨古裂谷的形成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
1987, 5(2): 13-23.
摘要:
有记载以来,山西境内发生了M≥6 3/4级的强震七次。笔者在深入研究历史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每次强震的极震区、破坏区的长轴走向及其范围,震前几十年内较大区域内地表活动图象以及余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折,得出每次强震的发震构造走向。由于七次强震均分布于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之中,而盆地又广为第四纪黄土覆盖,所以通过卫片解释了盆地内隐伏发育的断裂,从而展示了应力集中的闭锁结构条件。最后讨论了这些强震之间的一些共性问题。
有记载以来,山西境内发生了M≥6 3/4级的强震七次。笔者在深入研究历史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每次强震的极震区、破坏区的长轴走向及其范围,震前几十年内较大区域内地表活动图象以及余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折,得出每次强震的发震构造走向。由于七次强震均分布于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之中,而盆地又广为第四纪黄土覆盖,所以通过卫片解释了盆地内隐伏发育的断裂,从而展示了应力集中的闭锁结构条件。最后讨论了这些强震之间的一些共性问题。
1987, 5(2): 24-28.
摘要:
本文主要用模糊数学中模糊聚类法统计确定了天山南带1983年至1985年的地震趋势。预估的结果可以由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7.4级地震的发生作部份验证。
本文主要用模糊数学中模糊聚类法统计确定了天山南带1983年至1985年的地震趋势。预估的结果可以由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7.4级地震的发生作部份验证。
1987, 5(2): 29-39.
摘要:
本文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及单台平滑机制解资料,研究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应力主轴P为72°,T为342°,与苏、鲁、皖、豫地区应力场取向一致;该带应力场存在纵向上的分段差异;不同深度的地震机制结果统计表明,震源较深的地震(h≥17公里)机制更能真实地反映地壳应力场。最后对该带近期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活动断裂、受力状态和破裂角大小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本文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及单台平滑机制解资料,研究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应力主轴P为72°,T为342°,与苏、鲁、皖、豫地区应力场取向一致;该带应力场存在纵向上的分段差异;不同深度的地震机制结果统计表明,震源较深的地震(h≥17公里)机制更能真实地反映地壳应力场。最后对该带近期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活动断裂、受力状态和破裂角大小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1987, 5(2): 40-50.
摘要:
本文对1984年7-8月间在唐山滦县地区的12个观测点上使用PDR-1型数字地震仪进行近场地震观测所得资料初步分析,认为:滦县小区域地震相对密集并与大区域北东向的地震分布不同,震中呈北西向分布并指向7.1级地震震中。人工地震测深资料推断的唐山断裂Ⅰ对唐山地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滦县-乐亭断裂可能为一垂直断裂,它可能控制着滦县小区域的小震活动。
本文对1984年7-8月间在唐山滦县地区的12个观测点上使用PDR-1型数字地震仪进行近场地震观测所得资料初步分析,认为:滦县小区域地震相对密集并与大区域北东向的地震分布不同,震中呈北西向分布并指向7.1级地震震中。人工地震测深资料推断的唐山断裂Ⅰ对唐山地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滦县-乐亭断裂可能为一垂直断裂,它可能控制着滦县小区域的小震活动。
1987, 5(2): 51-58.
摘要:
本文在对河北省北部包括廊坊市附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地震活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CORA-3算法得出了图象识别的结果。通过控制试验,证明结果较稳定。本文认为河北省北部易发生地震的地点——本区的潜在震源与该区的北东-北东东,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活动有关,隆起与拗陷的过渡地带若有此二组断裂活动或处于地震带内的话,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近东西向断裂由于成生较早,现今活动与地震的关系不太明显。
本文在对河北省北部包括廊坊市附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地震活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CORA-3算法得出了图象识别的结果。通过控制试验,证明结果较稳定。本文认为河北省北部易发生地震的地点——本区的潜在震源与该区的北东-北东东,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活动有关,隆起与拗陷的过渡地带若有此二组断裂活动或处于地震带内的话,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近东西向断裂由于成生较早,现今活动与地震的关系不太明显。
1987, 5(2): 59-63.
摘要:
南黄海近期发生的两次中强震震前都出现了孕震空区。它们先后存在于同一个背景空区之中,并且具有相似的动态演变过程。这种现象可能与南黄海地区强震活动的成丛性有关。认真研究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可能是实现地震长期预报向中期预报过渡的一条途径。#br#南黄海近期两次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图象具有较好的可重现性,这对于该区今后的震情监视具有现实意义。
南黄海近期发生的两次中强震震前都出现了孕震空区。它们先后存在于同一个背景空区之中,并且具有相似的动态演变过程。这种现象可能与南黄海地区强震活动的成丛性有关。认真研究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可能是实现地震长期预报向中期预报过渡的一条途径。#br#南黄海近期两次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图象具有较好的可重现性,这对于该区今后的震情监视具有现实意义。
1987, 5(2): 64-69.
摘要:
本文运用马尔科夫模型的方法对呼和浩特-五原地震亚带的危险性进行了估计。认为该地区从1984起,十年内至少发生一次Ms≥6.3级地震的概率为50.1%;至少发生一次Ms≥6.0级地震的概率为88.1%。
本文运用马尔科夫模型的方法对呼和浩特-五原地震亚带的危险性进行了估计。认为该地区从1984起,十年内至少发生一次Ms≥6.3级地震的概率为50.1%;至少发生一次Ms≥6.0级地震的概率为88.1%。
1987, 5(2): 70-75.
摘要:
本文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了山西地震带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发震概率。经计算,五级地震的重现期是16.2年,发震概率是0.998;六级地震的重现期是64.9年,发震概率是0.777;七级地震的重现期是260.4年,发震概率是0.330;大于等于八级地震的重现期是1570.3年,发震概率是0.062。
本文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了山西地震带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发震概率。经计算,五级地震的重现期是16.2年,发震概率是0.998;六级地震的重现期是64.9年,发震概率是0.777;七级地震的重现期是260.4年,发震概率是0.330;大于等于八级地震的重现期是1570.3年,发震概率是0.062。
1987, 5(2): 76-80.
摘要:
鲁西地区地下水,气异常现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主要由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有机质经生物化学作用释放出气体的异常运移所引起,与构造应力活动无关,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故不是地震前的短临异常现象。
鲁西地区地下水,气异常现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主要由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有机质经生物化学作用释放出气体的异常运移所引起,与构造应力活动无关,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故不是地震前的短临异常现象。
1987, 5(2): 81-86.
摘要:
本文通过辽东半岛76张不同时间获得的卫星图象,进行断裂活动性判读,发现了一条北东向曲家屯活动断裂。并作了部分野外验证。对1861年金州6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本文通过辽东半岛76张不同时间获得的卫星图象,进行断裂活动性判读,发现了一条北东向曲家屯活动断裂。并作了部分野外验证。对1861年金州6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1987, 5(2): 87-93.
摘要:
本文给出隆尧台观测以来所记录的邢台老震区M≥4.5级地震和外围地区部分4.5级以上地震的电阻率异常图共十例。十次震例表明该台反映中强以上地震的重复性和灵敏性较好,中强地震前电阻率有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同时分析了该台所处的构造环境和台址电性条件,指出该台台址电性特征是其灵敏反映地震的重要条件。
本文给出隆尧台观测以来所记录的邢台老震区M≥4.5级地震和外围地区部分4.5级以上地震的电阻率异常图共十例。十次震例表明该台反映中强以上地震的重复性和灵敏性较好,中强地震前电阻率有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同时分析了该台所处的构造环境和台址电性条件,指出该台台址电性特征是其灵敏反映地震的重要条件。
1987, 5(2): 94-98.
摘要:
菏泽地区是一个"重复地震区"。1937年8月1日发生7.0级地震和6(3/4)级地震,1948年5月发生了5.5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又发生了5.9级地震。这四次地震震中位置相互之间的距离均在10公里左右。对这样一个"重复地震区"的地壳厚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利用距菏泽震区100公里左右的梁山、嘉祥两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反射波震相和其它台站记录到的某些震相,得到本区地壳厚度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菏泽地区是一个"重复地震区"。1937年8月1日发生7.0级地震和6(3/4)级地震,1948年5月发生了5.5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又发生了5.9级地震。这四次地震震中位置相互之间的距离均在10公里左右。对这样一个"重复地震区"的地壳厚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利用距菏泽震区100公里左右的梁山、嘉祥两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反射波震相和其它台站记录到的某些震相,得到本区地壳厚度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1987, 5(2): 99-105.
摘要:
本文从区域测震台网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个在计算机上使用纵、横波到时差(S-P)进行近震定位的方法。这个方法排除了采用不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走时表或地壳上地幔结构模型以及时间服务等因素对定位的影响;在进入定位计算之前运用和达法的原理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保证了发震时刻的可靠性和震源位置初值的精度;采用随台站组合浮动的坐标系,减少了计算过程的误差;在修定运算中,把虚速度作为参变量,根据剩余均方误差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挑选虚速度的最优值,既避免了固定虚速度带来的误差,也避免了把虚速度作为变量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得到一定条件下的最优结果。
本文从区域测震台网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个在计算机上使用纵、横波到时差(S-P)进行近震定位的方法。这个方法排除了采用不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走时表或地壳上地幔结构模型以及时间服务等因素对定位的影响;在进入定位计算之前运用和达法的原理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保证了发震时刻的可靠性和震源位置初值的精度;采用随台站组合浮动的坐标系,减少了计算过程的误差;在修定运算中,把虚速度作为参变量,根据剩余均方误差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挑选虚速度的最优值,既避免了固定虚速度带来的误差,也避免了把虚速度作为变量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得到一定条件下的最优结果。
1987, 5(2): 106-108.
摘要:
近年来,许多人开始从裂纹体系的角度讨论破裂的形成问题。Т.Л.Челкдзе等将裂纹的发展类比于不均匀介质中的渗流过程,由此模拟了断裂形成时的声发射和电阻率变化等物理特征。
近年来,许多人开始从裂纹体系的角度讨论破裂的形成问题。Т.Л.Челкдзе等将裂纹的发展类比于不均匀介质中的渗流过程,由此模拟了断裂形成时的声发射和电阻率变化等物理特征。
1987, 5(2): 109-115.
摘要:
本文分析了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表层及深部构造特征,认为该区地壳呈块状结构,主要是以内黄隆起为主体的完整的断块,在华北统一应力场作用下,断块似作刚体扭动,6级以上强震均与北东断裂有关。结合垂直形变资料,提出濮阳断块的西界,特别是磁县-邯郸、新乡-淇县,将是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地域。
本文分析了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表层及深部构造特征,认为该区地壳呈块状结构,主要是以内黄隆起为主体的完整的断块,在华北统一应力场作用下,断块似作刚体扭动,6级以上强震均与北东断裂有关。结合垂直形变资料,提出濮阳断块的西界,特别是磁县-邯郸、新乡-淇县,将是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地域。
1987, 5(2): 116-119.
摘要:
本文对《地震》自1967年至1986年作了些调研,结果表明,《地震》刊物专业内容突出,在谋篇布局巧,时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等方面个性赫然,独具一格。
本文对《地震》自1967年至1986年作了些调研,结果表明,《地震》刊物专业内容突出,在谋篇布局巧,时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等方面个性赫然,独具一格。
1987, 5(2): 120-120.
摘要:
众所周知,地震仪纪录滚筒做慢速旋转运动,时常由于某种原因滚筒停转而造成资料中断,影响资料的连续性。
众所周知,地震仪纪录滚筒做慢速旋转运动,时常由于某种原因滚筒停转而造成资料中断,影响资料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