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许洪泰, 沈得秀, 杨传成, 葛孚刚.
从胶南地区断裂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胶南块体稳定性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4): 6-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4.002
|
[2] |
冉志杰, 张合, 温超, 杨岐炎, 骆艳欣, 彭远黔.
小震密集带与地质活动断裂的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13-16.
|
[3] |
陈绍绪, 张跃刚, 乔子云, 丁瑞同, 吴晓岚, 孟娣, 何彦英.
晋冀蒙交界地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2): 16-22.
|
[4] |
蔡华昌, 张四昌, 张振江, 刘玉枝, 任俊峰, 何春贵, 张启富, 刘真友.
张北地震区的断裂构造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2): 1-9.
|
[5] |
张秉良, 方仲景, 段端涛, 向宏发.
程各庄断裂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断裂活动性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4): 31-39.
|
[6] |
卞兆银, 王进英.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9-248.
|
[7] |
黄秀铭.
冀东环形构造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49-256.
|
[8] |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
[9] |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
[10] |
胡连英, 孙寿成.
聊考断裂带平均位移速率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56-63.
|
[11] |
许桂林, 范国胜.
华北盆地北部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37-47.
|
[12] |
冯先岳.
论地震地貌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66-71.
|
[13] |
C.W.Mase, L.Smith, 王永才.
流体孔隙压和断层面的摩擦生热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s1): 119-133.
|
[14] |
许建恩.
河北平原中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82-88.
|
[15] |
谢广林.
应用卫星图象对活动断裂进行新的分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37-44.
|
[16] |
安欧.
全球大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56-67.
|
[17] |
陈国顺, 王发锟, 刘凯, 黄振昌.
太原至霍县地区一些重力地貌的形成可能与全新世的强震活动有关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6-96.
|
[18] |
杨理华, 赵喜柱, 靳雅敏, 刘德林, 于新昌.
河北省地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20-27.
|
[19] |
张德元, 赵根模.
任丘油田地质构造与注水诱发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104-110.
|
[20] |
魏光兴, 周翠英, 侯海峰, 吴庭章, 赵兴兰, 刁守忠.
聊城——兰考断裂带及其邻区现代地壳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1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