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亚玲, 蔡玲玲, 李冬圣, 王莉婵, 赵英萍, 王晓山.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发震构造及唐山断裂带三维模型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3): 83-9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3
|
[2] |
吴玉涛, 杨为民, 谭成轩, 周俊杰, 张树轩, 李晓乐, 于鸿坤.
延怀盆地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4): 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4.001
|
[3] |
李绍柄.
关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一文的补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97-98.
|
[4] |
陈达生, 刘汉兴.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31-42.
|
[5] |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
[6] |
林邦慧, 董大南, 胡小幸.
用复合形法反演1966年3月8日马兰6.8级地震及3月22日东汪6.7级地震破裂过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49-55,70.
|
[7] |
郭文.
凹凸型发震构造与邢台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24-230.
|
[8] |
王克鲁, 盛学斌, 刘慧敏.
唐山大地震时房屋破坏及其启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14-223.
|
[9] |
王敬禹.
沿黄河断裂带的地震地质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28-36.
|
[10] |
蔡克明, 迟镇乐.
威海震害地质区划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114-117.
|
[11] |
林邦惠, 董大南.
正交和斜交破裂过程的研究及其在邢台地震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16-25.
|
[12] |
李绍柄.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6-62.
|
[13] |
孟宪梁, 于慎谔.
山西临汾盆地东缘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72-73.
|
[14] |
许桂林, 范国胜.
华北盆地北部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37-47.
|
[15] |
万世红, 夏浩明.
大华北第四活动期地震活动的新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17-119.
|
[16] |
贾宝卿, 武烈.
公元512年山西北部7.5级强震的震中位置商榷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71-77.
|
[17] |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
[18] |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
[19] |
张裕明.
地震区划中地质因素研究的新进展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63-70.
|
[20] |
陈国顺.
对大同断陷盆地形成演变过程的几点认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3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