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5年  第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中国东部地区Lg波的衰减和近震震级
葛焕称, 叶培元, 黄才中, 陆振飞
1985, 3(4): 1-14.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苏鲁豫皖冀浙六省所属地区的80个区域地震台的资料,选取了该区及其附近的19个3~5级地震,分别对Z向和H向测定了Lg震相的走时和振幅,及最大震相Max的振幅,共有近3000组数据。测得本区Lg波传播速度为3.54km/s。根据Z向和H向,加权与不加权等几种计算方法,在50~1100Km范围内算得的各种衰减系数之间符合得很好。#br#中国东部地区苏鲁豫皖冀浙六省及其邻近地区,约在28°N~42°N,110°E~124°E范围内(图1),我们研究了Lg波的传播速度、衰减特征和mlgz、mlgh、mmxz、mmxh四种近震震级。
我国地震地下水工作一些基本问题的讨论
贾化周, 董守玉, 万迪堃, 王吉易
1985, 3(4): 15-18.
摘要:
地下水广泛分布在地壳岩体中,由于它存在的普遍性、流动性与难以压缩性,所以当其深埋地下,处于完全封闭条件时,它所承受的附加应力必然反馈于围岩,在其薄弱部位造成劈进,加速岩体裂隙的形成、扩展、串通,断裂的解锁,蠕动与错动。因此,不少孕震模式都把地下水的活动做为孕震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井口装置和引水条件对测氡的影响
王吉易, 尹汉南, 宋贯一, 郑云贞, 刘允清
1985, 3(4): 19-27.
摘要:
井泉的引水一取样系统对水氡动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地试验研究。
用地应力实测结果反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安其美, 孙世宗, 刘玉琢
1985, 3(4): 28-39.
摘要:
本文是以华北地区地应力实测结果,采用有限单元计算方法反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确定较符合该地区的边界外力为北东70°和近东西方向;确定最大主应力集中区,最大剪切应力集中区和最大主应力作用下的断层。为华北地区应力场分析;为继续进行的地应力测量点的选择,以及研究该区断层活动情况提供参考资料。
华北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模式识别
金学申, 户志刚
1985, 3(4): 40-51.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选取12个特征作了描述华北地震区的各不同时期的地震活动图象,并以1515年至1900年华北地震区内7级以上地震和6级地震的发生时段作为样本,用模式识别方法,分二次识别过程分析了7级地震和6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取得了描述7级和6级地震的异常标志,并由此对未参加识别的1951年至1984年的地震活动作出预测,得到了与实际比较一致的结果。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估计
于新昌, 靳雅敏, 孙迎
1985, 3(4): 52-60.
摘要:
本文利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大量小地震的综合断层面解,对本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后提出:自1976年唐山大震后,该区小地震的综合断层面解的主压应力轴发生了转向,由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与华北地区强震发生的统一应力场不一致。对该区北西向的发震构造产生右旋滑动,而对应力积累起缓冲作用,从而使近年内,本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存在中强地震活动。
华北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条带特征
戴英华, 张青荣, 陈连柱, 赵明淳
1985, 3(4): 61-67.
摘要:
中强地震大多发生在活动断裂带上,研究这些地震带的应力状态及其带上所发生地震的时空特征,对于探索大地震前的前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分析1970年以来,华北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区内的地震活动,发现在震前2-3年,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有向地震带内集中的趋势,而在临震前1-2个季度,又表现为向带外发散。这种在震前地震活动分布向条带内集中和发散的趋势为地震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河北省邯郸市地裂缝成因探讨
江娃利, 聂宗笙
1985, 3(4): 68-76.
摘要:
邯郸市地裂由三个地裂带组成,呈北北东走向。1968年地裂急剧发展,1978年以后,邯郸市多处新建筑又受到地裂破坏,造成地面、房屋、管道、围墙破裂。地裂缝表现为张性,裂缝两侧伴随重直位置,个别点有顺扭现象。根据对邯郸市地面沉降、地下水水位变化以及邯郸断裂全新世活动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邯郸地裂特征与因地下水下降漏斗形成的地裂不同,邯郸地裂的形成是邯郸断裂现今活动的反映。
四川西部温泉水温变化与地震前兆的研究
李介成, 陶建华
1985, 3(4): 77-85.
摘要:
本文以四川西部的毛垭、玉科、龙普沟,热乌温泉和拖坝气泉为代表。以多年水温观测资料为基础,讨论了对应或预报较好的几次四川大地震,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认为温泉的水温变化是地震的前兆信息。同时,对温泉的水温变化机理进行初步讨论。
山东地震活动特征浅析
潘成德
1985, 3(4): 86-92.
摘要:
山东系半岛地区,北、东及东南三面被渤海和黄海所环绕。该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中部有规模巨大的郯庐断裂带南北纵贯(其在山东境内部分称为沂沐断裂带),西部有聊城一兰考断裂,这两条北北东向的深大断裂与北西和近东西方向的断裂纵横交错,几乎呈网格状排列,使山东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型式。
赤峰南部地区弱震活动是唐滦强震孕育和发生的窗口
孙继忠
1985, 3(4): 93-98.
摘要:
本文依据赤峰南部台网的实测资料,论述了该地小震活动与唐山大震及强余震的呼应关系。突出体现了小震活动的"窗口效应",并从小震活动规律探索其与地质构造的内在联系,试图为监测京津唐地区的大震提供依据和线索。
计算机绘地震震中分布图
牧仁, 王忠厚
1985, 3(4): 99-102.
摘要:
地震震中分布绘制程序框图见图和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