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良好, 疏鹏, 路硕, 郑颖平, 解惠婷, 杨源源, 曹均锋, 潘浩波.
郯庐断裂带浮槎山段池河-太湖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3): 1-6, 1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1
|
[2] |
杨源源, 赵朋, 汪小厉, 姚大全, 郑海刚, 方震, 于书媛.
大别山东麓河流变形研究与郯庐断裂带活动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4): 16-2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4.003
|
[3] |
赵朋, 姚大全, 杨源源, 郑海刚, 王行舟, 疏鹏.
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活动特征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4): 54-5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9
|
[4] |
李冬圣, 刘继录.
2009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63-63.
|
[5] |
晁洪太, 王志才, 刘西林.
郯庐断裂带下辽河-莱州湾段与潍坊-嘉山段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对比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2): 36-42.
|
[6] |
刁桂苓.
对大同地震后山西强震活动趋势的认识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3): 23-27.
|
[7] |
陈荣华.
近十几年汾、渭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地震危险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66-70.
|
[8] |
张立人.
G-R关系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效能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10-18.
|
[9] |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
[10] |
王华林.
断裂的空间闭锁与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57-266.
|
[11] |
张清荣, 李文英, 张嘉延.
1967年3月27日河间6.3级地震的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45-150.
|
[12] |
靳雅敏, 于新昌.
唐山地震余震区地震活动性综合评判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56-62.
|
[13] |
吕梦麟, 商宏宽.
林县小震活动特征及与邢台地震活动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33-44.
|
[14] |
杨理华.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地震趋势预报的回顾——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51-154.
|
[15] |
曹宗普, 刘素英.
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85-92.
|
[16] |
王泽皋, 董晓平.
由显著地震的动态图象寻找华北强震活动场所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73-81.
|
[17] |
孙继忠.
赤峰南部地区弱震活动是唐滦强震孕育和发生的窗口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93-98.
|
[18] |
于新昌, 靳雅敏, 孙迎.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估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52-60.
|
[19] |
杨章, 李军, 张勇.
北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75-81.
|
[20] |
孙加林, 蔡国泰, 耿洪.
内蒙古地震工作十一年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