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1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在地震力及动弯矩作用下层土中单桩基础的振动分析
刘宗贤, 李玉亭
1993, 11(1): 1-10.
摘要:
本文按温克尔(Winkler)分层弹性地基理论将层土中的单桩基础通过振动分析,给出了单桩基础的弯曲自振特性及在地震力与弯曲动载荷作用下强迫反应的解析解。为单桩基础的弯曲振动与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内部张剪切断层与强震发生的构造部位
吴章明
1993, 11(1): 11-18.
摘要:
几个发生在较大规模拉分区附近的强震或特大地震震中区的构造分析表明:拉分区内部张剪切断层与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是强震或特大地震的发生场所。据库仑破裂准则及实验结果,对内部张剪切断层的力学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内部张剪切断层是次级走滑断层所夹持的块体在简单剪切作用下,块体内部发育的里氏破裂。并从统计、地质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内部张剪切断层的形成条件。
唐山地震区应力场和地震断层活动特征
薛志照, 杨港生
1993, 11(1): 19-29.
摘要:
本文收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后),至1989年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对1976—1979年的震源机制的断层错滑角、断层性质、旋转方式做了补充测定,1979—1989年进行了计算机计算,从应力轴空间位置、断层产状、性质、旋转方式、错滑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在近东西向的主压应力下,许多断层走向为北东、倾角较大,以右旋逆断层为主,水平向错动量为垂直向的1—2倍。宁河、滦县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受局部构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现行饱和土液化初判条件应用于黄土地区存在的问题及其讨论——以山西临汾为例
高振寰
1993, 11(1): 30-38.
摘要:
本文以山西临汾为例,讨论了现行饱和土液化初判条件应用于黄土地区的问题。指出,在黄土区由Q3地层构成的低阶地地带,在饱和土液化初判时,不应仅依据地质年代排除液化可能。应结合其它条件和公式判别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井水位阶变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三种方法的对比
张昭栋, 郑金涵, 冯初刚, 张广城
1993, 11(1): 39-44.
摘要:
本文概述了利用理论模型和水井气压效应及固体潮效应三种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方法。分别给出了这三种井水位阶变与其含水层所受的应力之间的定量关系,讨论了这三个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综合短临前兆信息与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测
张清荣, 李文英, 曹宗普
1993, 11(1): 45-51.
摘要:
本文在华北震例资料的基础上,从系统整体演变的观点对M>5级地震前半年内的13个指标进行了追踪分析研究,计算了综合信息量参数P,在P随时间演变的过程中提取出异常变化优势时段,并在优势段中找出P加速的时刻组成离散的时间序列建立灰色预测模型,进而预测出发震时间。
构造地震和塌陷地震的特征分析
曹肃朝
1993, 11(1): 52-61.
摘要:
本文对构造地震和塌陷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它们的特征。指出了构造地震的波速大于塌陷地震的波速;构造地震波的视出射角大于塌陷地震的视出射角;塌陷地震S波最大振幅随距离的衰减比构造地震快。求出了构造地震尾波衰减系数求出了构造地震尾波衰减系数K=1.69, 塌陷地震尾波衰减系数K=1.13, 所以塌陷地展尾波衰减慢于构造地震。由构造地展求出的地球介质的品质因子大于由塌陷地展求出的介质的品质因子, 并且山区和平原的品质因子也具有不同的数值。
强震前地震活动广义分维的研究
王海涛, 朱令人
1993, 11(1): 62-67.
摘要:
本文引入广义分维来研究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形结构,并探讨其地震的前兆意义。通过研究海城、澜沧—耿马、溧阳三次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广义分维Do(ε)的变化,发现时间标度区间为2—16天时,Do(ε)的变化可以反映大震孕育过程中地震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表现出震前降维的前兆变化特征。Do(ε)的有效变化标度区间还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强弱有一定的相关联系。
华北地区十一次中强震前的震级熵异常
彭美煊
1993, 11(1): 68-73.
摘要:
统计物理学中,熵是表征系统微观分布的混乱程度,是系统无序度的量度,熵高则系统无序度高,比较均匀,熵低则系统有序度高,不均匀性强。地震的孕震过程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震级熵在孕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变化特征不同,利用地震前震级熵的变化特征来提取孕震信息,从而可以估计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时段。
本文利用最大熵原理,推导了连续型随机变量震级熵的表达式,计算了华北地区十一次中强震前后ML≥2.0级地震的震级熵,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前10个月到34个月前,震级熵开始出现低值异常,随后震级熵回升,在回升途中发震,因此震级熵的低值异常是地震前的一个重要特征。
偶极电测深法预报地震的试验研究
侯康明, 杜学彬
1993, 11(1): 74-83.
摘要:
本文依据现场仪器观测资料,总结了1982年以来,用偶极电测深法预报地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震前测区内不同深度的岩石电阻率确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映,并具深部岩石电阻率异常幅度较其浅部岩石电阻率异常幅度大之特点,最大幅度可达24%。实验表明,利用偶极电测深法观测到的中等深度(2~6km)的电阻率(ρs)异常要比四极对称法测到的浅层(几百米)电阻率(ρs)异常幅度大。该深度与郭增建提出的地下前兆优显层的深度大体相等。
震前电磁辐射超低频记录仪传感装置的实验研究
张俊恒, 黄瑞孚, 姜文英, 时作云, 邓荫芬, 刘长江
1993, 11(1): 84-90.
摘要:
震前电磁辐射的存在,已为国内外地震监测的多次记录所证实。为抑制本底噪声,突出震前电磁辐射波形。实验人员于1988年基于实践经验与电磁基础理论。研制成震前电磁记录仪《电极传感器》。历经三年的实验研究,证明:新型传感装置降低了本底噪声,突出了辐射波形,提高了信噪比,延长了使用寿命。
区域综合地震数据库系统研制过程中的几点技术措施
蒋春花, 冯录刚, 靳艳萍, 高景春, 赵宝瑞, 孙彦雪
1993, 11(1): 91-94.
摘要:
本文介绍的区域综合地震数据库系统,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不仅具有一般应用软件模块化的程序结构、通用性及可移植性强、设计简洁明快、用户界面友好以及容错纠错功能强等特点,而且研制出了记忆性(智能化)的录入模块,用于大量地震资料的录入,可成倍提高工作效率;在按台项建立子库的基础上,采用等分算法进一步实现了快速检索功能,该功能不论是对于等时间间隔序列还是对于不等时间间隔序列的观测资料,都能提高查询速度数倍。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地震数据管理,同样适用于其它行业类似的大量的资料管理和查询。
1992年河北省及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概况
刘继禄
1993, 11(1): 95-96.
摘要:
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2年1月1日至12月30日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1863次,其中ML<2.0级地震1606次,2.0—2.9级231次,3.0—3.9级15次,ML≥4.0级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7月22日宁河(39°17'N,117°56'E)ML≥4.9级,河北省ML≥3.0级地震在空间分布上看, 唐山地震区占4%, 邢台地震区占18.8%, 其它地区占3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