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5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豫鲁皖部分地区地壳厚度
赵文俊, 郑书真, 黄桂芳, 方盛明
1987, 5(1): 1-8.
摘要:
在人工地震测深工作尚不能大面积开展的地区,利用重力资料推断解释地壳厚度的平面分布,来研究地震孕育和矿藏生成的深部环境,是一项既经济又具有科学性的工作。#br#为了弥补采用平均场、向上解析延拓和频率域滤波等方法以及采用二维计算方法的不足,本文依据豫鲁皖部分地区(东经114°~116.5°,北纬32.5°~39.5°)的重力资料和浅部地质、物探资料,采用三维正演方法分别计算浅部各层密度界面产生的重力异常,并从布格重力异常中消除其影响,得到剩余深部重力异常;然后采用多次正演计算和异常曲面逼近的反演方法,求得该区地壳厚度的最佳分布。#br#用重力反演方法得到的地壳厚度,2倍均误差小于1公里。与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对比,两者的起伏形态基本一致,相差一般不超过2公里。#br#本文最后指出了震中位置相石油、天然气与地壳厚度的空间对应关系,并作了初步分析。
1932年昌马7(1/2)级地震形变带基本特征及昌马地震成因探讨
侯珍清, 向光中, 吕德微, 李素琴, 王多杰, 王华林
1987, 5(1): 9-20.
摘要:
本文根据最新的现场考察结果,详细地讨论了1932年昌马7(1/2)级地震形变带的基本特征和昌马断裂最新活动特点。#br#昌马断裂是活动历史悠久,切割地壳较深,现今仍在活动的超岩石圈断裂。我们发现该断裂使一系列山脊和冲沟发生了明显逆时针方向错动,其水平错距可分为四级,反映了昌马断裂至少经历了四次活动,最后一次的水平错距为4.68米,很可能是1932年昌马地震时造成的。#br#昌马地震形变带比较清晰,其展布基本上与昌马断裂相吻合,形变带由地裂缝、鼓包和陡坎构成,并伴有滑坡和山崩现象。形变带组合关系的力学分析均显示了反时针错动,说明第四纪晚期昌马断裂是以左旋张扭性活动为特征。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昌马地震成因模式。
可可托海——二台断层带断层泥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
许秀琴, 马胜利, 刘天昌, 马瑾
1987, 5(1): 21-28.
摘要:
沿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断层采集了断层泥,分析了断层中碎屑和粘土含量的比例。在100-300Mpa围压下测定了断层泥的力学性质,并就它们与断层粘土含量和水含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br#1931年在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断层中部不连续段卡拉先格尔发生了8级强震,沿断层发生了十几米的右旋水平错动。由于新疆气候干旱,人烟稀少,使这个五十多年前发生的地震遗迹得以保存。在新疆地震局的协助下,1984年部分作者沿这条长达200公里的地震断层进行了野外考查,并在一些部位采集了断层泥样品。本文着重提供断层泥的性质以及不同围压下的强度。由于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产物,但又影响断层带的力学性质,故可在分析地震发生条件时参考。
“唐山晚期强余震研讨会”在唐山市召开
邓禹仁
1987, 5(1): 28-28.
摘要:
由河北省地震局和唐山市地震局联合主持召开的"唐山晚期强余震研讨会"于2月18日至19日在唐山市举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所、天津市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等特邀单位代表以及河北省地震局、沧州地震局、秦皇岛市地震局、唐山市地震局及其所属各县、厂地办和唐山中心台等单位领导和代表共计60余人出席了会议。
我国地震序列的0-1序列统计分析及自相关分析
韩大宇, 张天润
1987, 5(1): 29-34.
摘要:
该文用O-1序列统计分析及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了我国及分区地震活动性。确定判决水平MD后可将地震序列转化为0-1序列。子序列Lk变化情况反映了大于某一级地震的重复特征。1897年-1983年我国地震序列在K=4、8、10时Lk为高值,序列的自相关函数ρτ=4时为0.38,置信水平α=0.01。对我国分区的地震序列进行了类似的分析。
论华北板块构造演化
李建辉
1987, 5(1): 35-41.
摘要:
本文在搜集近年钻井、地震多次覆盖、重、磁、电等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华北板块演化与地震机制。着重以近代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如热力学、不同构造位形变和板块构造等。用Mckenzie给出的热传导方程讨论了华北板块断陷构造机制。
邯郸地区地壳形变的研究
陈绍绪, 朱学武
1987, 5(1): 42-50.
摘要:
河北省邯郸地区与山东、河南和山西接壤,属于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这一地区多年来被列入全国重点监视区之一。近年来在这一地区进行多次精密水准测量,发现了一些重大的异常变化。有必要对这些变化进行认真研究。
D函数在水文地球化学震兆信息提取上的应用
邓禹仁
1987, 5(1): 51-57.
摘要: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是当前研究地F水的一个主要方向。地下水系统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有关因素,诸如能量转化关系、水质与水量之间的演变关系、地下水系统与地表水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地下水动力学与水化学、热力学系统之间的互相关系等,才能得出比较可信的结果。地下水系统分析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揭示了地下水中多种离子在阳阳、阴阴、阳阴之间或其相应组合及其比率之间存在着彼此制约的复相关关系。在成因上有机地把各种离子之间的比率关系及其分异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地震前兆信息的提取和判别,而地下水D函数系列变化特征是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地下水位气压效应的基本特征、类型及机理
董守玉, 贾化周, 万迪堃, 秦清娟
1987, 5(1): 58-66.
摘要:
本文以实际观测资料,系统的描述了地下水位气压效应的基本特征,并对气压引起的地下水位动态类型按成因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分类,探讨了气压对潜水或承压水井水位影响的机理。#br#气压对地下水位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水位观测井中不受气压影响的井,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己。气压不仅对承压水井的水位显著影响,而且对含水层与大气沟通的潜水井的水位也有一定影响。在有关地下水著作中几乎都论及这一问题。早在1985年苏联著名的水文地质学家朗格就指出:能够使井水位和泉的涌水量发生短周期变化因素中还有大气压力;气压引起的潜水位变化有无秩序和规律性(半昼夜)两种。#br#研究气压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选择合理的教理方法,从水位观测值中消除气压的影响,从而突出地震信息;二是利用气压这个外加荷载引起的含水层孔隙水压变化,反演含水层的应变景,求解含水层的有关力学参数,水文地质参数及应力格值。#br#为了深入研究地下水位的气压效应,首先必须对地下水位气压效应的基本特征及受气压影响的地下水位动态类型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其影响机理。
太行山东麓近来的小震活动情况
王泽皋
1987, 5(1): 66-66.
摘要:
1987年3月18日零点在河北省临城县的黑城镇附近发生了一次M_L3.7级的地震,当地有明显的感觉。在此之前从1986年2月以来这里就有微震活动,迄今已有100余次。8月21日黄壁庄水库北侧十来公里的灵寿县东城南,南城东、白狗台、故城等村庄附近又突然发生一次M_L4.5级地震,当地听到震时有响声,房屋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列25日为止,这里共发生70余次小震。1966年邢台地震后,南自河南林县,向北经磁县、沙河、邢台。内邱、临城、柏乡、高邑、井陉、获鹿、灵寿行唐等太行山东麓各县均先后发生大小不等的一些地震。这一带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集中性,而且发生地
地震预测的统计评分
金安蜀, 弥铁强
1987, 5(1): 67-73.
摘要:
本文论述了对地震前兆的预测能力进行统计评价的重要性,着重分析了已有的几种评价方法的统计意义和物理实质。应用K. AKi提出的概率增益的概念讨论了多重前兆之间的相互独立性的统计鉴别方法。以金安蜀等对北京地区的波速比研究结果和刘正荣等对全球109次震群的研究结果为例,对其预测能力作了试评。
北京及其晋冀交界地区现代构造活动和形变场特征
胡惠民
1987, 5(1): 74-82.
摘要:
综合近期垂直形变、部分地区水平形变以及跨断裂的测量资料,说明北京及其晋冀交界地区区域应力场以北西-北北西为主张应力和北东-北东东为主压应力方向,并有深部构造的上拱作用,在几种力的联合作用下,燕山折断带山区继续抬升,断陷盆地和北京平原相对下降,区内大部分北东向断裂表现为张扭性,北西向具有反扭特征。短基线资料表明近期水平形变大于垂直形变,张应变大于压应变。#br#上述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9°40'-40°50'、东经176°50'-113°10',包括北京及其西北部分的一系列盆地,直至晋冀交界地区。这个地区从1969年以来,被有些单位列为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其中地壳形变手段即是划分该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由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估计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靳雅敏, 于新昌, 扈志刚
1987, 5(1): 83-89.
摘要:
本文根据所求出的许多小震平均断层面解阐述近期华北地区应力场特征。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的小震应力场动态变化,提出了强震发生前可能存在一个高应力背景区。分析判断存在高应力背景区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从而确定了怀来~延庆(京西北)和冀南~豫北地区为近年高应力背景区。结合地质构造条件估计两区的地震危险性。
华北历史地震分期的补充和论证
张秀梅
1987, 5(1): 90-103.
摘要:
本文在《中国地震地质概论》一书和李钦祖同志将公元一千年以后九百年间的华北历史地震,划分为四个高潮期的基础上,往前推移近八百年,从公元294年至公元876年,补充划分两个高潮期。从历史学和地震学方面作一些分板研究。并对1983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未定震级和个别已定震级的地震,试图作一些确定和修改震级的工作,以便在较长的地震历史年代中,探索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宣化老汉山裂缝塌陷初步考察
何春贵
1987, 5(1): 103-103.
摘要:
宣化老汉山裂缝塌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学员孙忠厚在1986年5月1日登山时偶然发现的。
京津唐地区体波震相特征和分区平均地壳模型的研究
陈立华, 林楚贞
1987, 5(1): 104-110.
摘要:
本文应用经典射线理论,编制了速度呈一维纵向变化计算地震波走时和振幅的程序。使用该程序对京津唐地区近震体波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确定了该区的主要波组,并得到较为满意的地壳模型。认为该区速度随深度有比较明显的成层分布规律,且中间地壳可能存在低速层。
短水准精度评定现行方法的改进
谢觉民
1987, 5(1): 111-117.
摘要:
鉴于现有台站水准精度计算公式仅考虑"精确度"而对"准确度"注意不够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精度"的模型,并给出了算例,供精度评定工作中参考。
山东半岛地区地壳厚度的测定
林怀存, 郭爱香
1987, 5(1): 118-124.
摘要: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对山东半岛地壳构造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19个地震的资科,分别计算了P、P11、S、S11震相的传播速度,其平均结果为:Vp=6.14公里/秒,Vs=3.55公里/秒,Vp11=6.28公里/秒,Vs11=3.63公里/秒,根据19个地震震相反射波资科,又对每一个地震单独计算了地壳厚度(Hp11,Hs11),19个地震的平均值为:H=34.6公里。
关于"表是"地震参数修正问题初探
潘俊茂
1987, 5(1): 125-131.
摘要:
本文运用地震地质考察方法,确定了"表是"地震宏观参数,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震强度、震源深度,并印证和修正了1965年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确定的"表是"地震参数。
鄂西地震活动与连环式旋卷构造
李蓉川, 韩晓光
1987, 5(1): 132-137.
摘要:
鄂西地区4级以上地震呈现一种有规律的南北跳迁现象。文中分析了这种跳迁的特征,指出这与武当、黄陵两个旋卷构造体系的活动有关。#br#多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鄂西地区的地震活动时,常把这一地区划为南北两部分分别进行讨论,却很少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因而对4级以上地震所呈现的一种有规律的南北跳迁现象关注不够。本文旨在搞清这种地震跳迁的特征,并讨论其与构造的关系及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倾斜固体潮长周期波、全日波、半日波和1/3日波的理论值计算
刘序俨
1987, 5(1): 138-144.
摘要:
本文推导了计算倾斜固体潮长周期波、全日波、半日波和1/3日波的理论公式,并给出了一些实例。
1967年3月27日河间6.3级地震的活动特征
张清荣, 李文英, 张嘉延
1987, 5(1): 145-150.
摘要:
本文研究了1967年3月27日河间发生的6.3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经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整个地震序列时起时伏,具有密集、平静、发震特点;应变释放有阶段性,初期P值大,衰减快,b值低,空间分布集中。据此,我们认为河间地震不是孤立的,是华北地震活动期最近一幕强震整体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河间地震的发生与华北统一应力场有关。
秦大墓椁木抛塌之原因
李永善, 周可兴
1987, 5(1): 150-150.
摘要:
凤翔县先秦陵区一号大墓发掘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椁木抛塌等遗迹。
邢台5.3级地震前峰峰地震台体应变反映特征
李志民, 杜锡武, 纪运刚
1987, 5(1): 151-154.
摘要:
由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制并在峰峰矿务局地震台安装的一台体积应变仪,使用两年多来资料连续,稳定、清晰,观测精度已达到4×10-9量级。1985年11月30日邢台5.3级地震前50天记录到一个3×10-7量级的压性应变,震前4个多小时又记录到一个1.5×10-8量级的压性应变阶。这可能反映了这次地震前应力的积累和释放过程,对研究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一个很难得的重要资料。
山西奇村水氡周期性成分的统计分析
吴定定
1987, 5(1): 155-158.
摘要:
经频谱统计分析表明,奇村地下水中成分在一个水文年与多个水文年内发生的变化具有周期性特征,其中一年的准周期最为明显。它表明谱分析方法为研究水点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和途径。
氡前兆的气载机理
马殿宙
1987, 5(1): 159-160.
摘要:
关于水氡前兆机理的研究,王吉易等曾做了全面详细的评述。其主要的假说是基于应力-应变学说建立起来的破裂扩散、破裂混合以及超声振动等机理;应力应变机制还处于讨论研究阶段,水氡的前兆机理不是唯一的。在应力应变作用下引起的水氡前兆,一般都认为是以地下水做为氡气的载体的。
扩散瓶水样深及孔径对水氡测值的影响
朱震葆
1987, 5(1): 161-164.
摘要:
本文叙述经过两项实验得到如下结果。(1) 地下水氡含量测值和扩散瓶水样深线性相关,其订正公式为:ΔRn=0.044H-4.643; (2) 水氡测值受扩散瓶鼓泡孔孔径大小影响,呈非线性变化。对于"四定"水样测定中,脱气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下水氡含量测值的大小。具有同-V气/V水比值的100ml扩散瓶,因水样深浅或孔径大小不同,脱气效率是不一样的。实验表明,从目前各水氡测点正在使用的扩散瓶抽样对比试验结果看:氡测值随着水样深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孔径的加大而降低,其相对误差分别高达21.76%和12.65%,都远远超过国家地震局规定的"平行样的测定,相对误差不大于5%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