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4卷 第3期
1986, 4(3): 1-9.
摘要:
本文给出了在VTPV=min条件下统一求定位移矢量和应变参量的最或然值的平差方法,从而使矢量场分析和应变场分析得到了统一。同时,若将应变最小或较小的(邻域)点作为拟稳点,建立自由网的拟稳参考系,即可解决最佳地确定自由网的起算数据的选择问题。
本文给出了在VTPV=min条件下统一求定位移矢量和应变参量的最或然值的平差方法,从而使矢量场分析和应变场分析得到了统一。同时,若将应变最小或较小的(邻域)点作为拟稳点,建立自由网的拟稳参考系,即可解决最佳地确定自由网的起算数据的选择问题。
1986, 4(3): 10-20.
摘要: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地震与江苏地震、鄂尔多斯块体其他边缘地震以及青藏高原块体的地震话动相关;宁夏境内南部的西(吉)、海(原)、固(原)地震区与北部的银川平原地震区之间的地震,活动也明显相关。这种大尺度的地震活动相关性,都是以一定的地质构造为纽带的。很可能是在同时受力的状态下,一处发震后,促使他处相继发生地震。这反映了地震的块体活动和整个地震带统一活动的特征。同时,诱发前震可能也反映了A、B两次地震的相关活动。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地震与江苏地震、鄂尔多斯块体其他边缘地震以及青藏高原块体的地震话动相关;宁夏境内南部的西(吉)、海(原)、固(原)地震区与北部的银川平原地震区之间的地震,活动也明显相关。这种大尺度的地震活动相关性,都是以一定的地质构造为纽带的。很可能是在同时受力的状态下,一处发震后,促使他处相继发生地震。这反映了地震的块体活动和整个地震带统一活动的特征。同时,诱发前震可能也反映了A、B两次地震的相关活动。
1986, 4(3): 21-30.
摘要:
断层泥是组成断层的地质材料中力学性质最薄弱的一环。了解断层泥的力学性质对研究断层的动力学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华北的一条重要断裂-沂沭断裂的断层泥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结果。对断层的五个分支的16种样品进行了测定,得到了以下的力学量的平均值:体积模量为6.09×104巴;杨氏模量为2.10×103巴;粘滞系数为2.68×1011泊;抗压强度为35.7巴,抗剪强度为6.12巴;弹性波速为1.80公里/秒。
断层泥是组成断层的地质材料中力学性质最薄弱的一环。了解断层泥的力学性质对研究断层的动力学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华北的一条重要断裂-沂沭断裂的断层泥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结果。对断层的五个分支的16种样品进行了测定,得到了以下的力学量的平均值:体积模量为6.09×104巴;杨氏模量为2.10×103巴;粘滞系数为2.68×1011泊;抗压强度为35.7巴,抗剪强度为6.12巴;弹性波速为1.80公里/秒。
1986, 4(3): 31-42.
摘要:
本文引入了两种新型的声发射(AE)定位方法:(1)列阵降幂法:通过调整传感器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善定位方程,使之线性化,最终推出AE定位方程的唯一解析解。(2)预标定搜索法:实验前,用AE模拟器标定测量区内各点的AE到时数据,实验后,将实验数据与标定数据逐个对比,搜索出AE源位置。它适用于在含复杂结构的样品中的AE定位。这两种方法都可大大节省计算时间。文中还讨论了误差分布,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本文引入了两种新型的声发射(AE)定位方法:(1)列阵降幂法:通过调整传感器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善定位方程,使之线性化,最终推出AE定位方程的唯一解析解。(2)预标定搜索法:实验前,用AE模拟器标定测量区内各点的AE到时数据,实验后,将实验数据与标定数据逐个对比,搜索出AE源位置。它适用于在含复杂结构的样品中的AE定位。这两种方法都可大大节省计算时间。文中还讨论了误差分布,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1986, 4(3): 43-47.
摘要:
用我们设计的水震仪,成功地记录到了弱小地震激发井孔水位波动中的P、S震相及初动,据此得到了能较好地解释多种复杂的水震现象的"井孔呼吸模式"。
用我们设计的水震仪,成功地记录到了弱小地震激发井孔水位波动中的P、S震相及初动,据此得到了能较好地解释多种复杂的水震现象的"井孔呼吸模式"。
1986, 4(3): 48-57.
摘要:
通过1981年11月到1985年10月对泰安地震台观测山洞抗干扰(温度、湿度、地面振动、空气扰动)的观测实验和研究,取得如下结果:利用逆温和露点原理,有效地建立起一套压低洞内湿度的措施,增加了温度的稳定性;减弱了山洞内微气流扰动;证实了一定的环境地面振动,对观测精度无影响。从而提高了仪器观测质量;为观测数据的处理提供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此外对长期处于半密封条件下的山洞内空气污染,也进行了几次取样测定,提出了一些看法。
通过1981年11月到1985年10月对泰安地震台观测山洞抗干扰(温度、湿度、地面振动、空气扰动)的观测实验和研究,取得如下结果:利用逆温和露点原理,有效地建立起一套压低洞内湿度的措施,增加了温度的稳定性;减弱了山洞内微气流扰动;证实了一定的环境地面振动,对观测精度无影响。从而提高了仪器观测质量;为观测数据的处理提供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此外对长期处于半密封条件下的山洞内空气污染,也进行了几次取样测定,提出了一些看法。
1986, 4(3): 58-65.
摘要:
本文讨论了海城、唐山等若干大地震的地震地貌特征,并从成因上划分为以改造为主的地震地貌和以建造为主的地震地貌、以及混合类型。经研究认为不同地震地貌-自然震害是与地貌成因类型紧密相关的,不同地貌单元的自然震害是有规律的。讨论了构造侵蚀地貌单元、剥蚀地貌单元、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平原及其他类型的地貌单元可能出现的震害、在此基础上指出,用研究地貌成因类型的方法是可以进行宏观震害预测的。
本文讨论了海城、唐山等若干大地震的地震地貌特征,并从成因上划分为以改造为主的地震地貌和以建造为主的地震地貌、以及混合类型。经研究认为不同地震地貌-自然震害是与地貌成因类型紧密相关的,不同地貌单元的自然震害是有规律的。讨论了构造侵蚀地貌单元、剥蚀地貌单元、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平原及其他类型的地貌单元可能出现的震害、在此基础上指出,用研究地貌成因类型的方法是可以进行宏观震害预测的。
1986, 4(3): 66-71.
摘要:
本文论述了地震断层崖、地震断错地貌、地震脊形地貌、地震洼地、地震堆积地貌、地震滑坡及其成因机制。这些由地震内营力造成的地震地貌,是活动构造地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讨论了这类地貌在外营力的削蚀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识别这种演变地形,对古地震的存在提供判别标志。
本文论述了地震断层崖、地震断错地貌、地震脊形地貌、地震洼地、地震堆积地貌、地震滑坡及其成因机制。这些由地震内营力造成的地震地貌,是活动构造地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讨论了这类地貌在外营力的削蚀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识别这种演变地形,对古地震的存在提供判别标志。
1986, 4(3): 72-73.
摘要:
山西断陷盆地带边缘挤压构造的研究,对分析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刘光勋等曾对存在于临汾盆地西缘的挤压构造带作过描述和研究。但是,在盆地的东缘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构造,如果存在,它们的特征以及和边缘正断层的关系如何,却未曾见过报导。
山西断陷盆地带边缘挤压构造的研究,对分析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刘光勋等曾对存在于临汾盆地西缘的挤压构造带作过描述和研究。但是,在盆地的东缘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构造,如果存在,它们的特征以及和边缘正断层的关系如何,却未曾见过报导。
1986, 4(3): 74-81.
摘要: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是我国开展水氡观测以来发生的第一个七级以上大震。本文依据资料清理中得到的新认识着重讨论了渤海地震前水氡前兆异常的可靠性。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是我国开展水氡观测以来发生的第一个七级以上大震。本文依据资料清理中得到的新认识着重讨论了渤海地震前水氡前兆异常的可靠性。
1986, 4(3): 82-88.
摘要:
利用卫星图象对河北平原中部地区进行断裂构造解析,发现区内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并构成网格状构造,该构造控制着地震的发生。根据区内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断裂的生成机制。区内断裂主要是在早期(燕山期)近南北向压应力及晚期(喜山期)北西西-南东东向压应力条件下形成的。现今华北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它主要使前两期生成的断裂作继承性活动。
利用卫星图象对河北平原中部地区进行断裂构造解析,发现区内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并构成网格状构造,该构造控制着地震的发生。根据区内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断裂的生成机制。区内断裂主要是在早期(燕山期)近南北向压应力及晚期(喜山期)北西西-南东东向压应力条件下形成的。现今华北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它主要使前两期生成的断裂作继承性活动。
1986, 4(3): 89-94.
摘要:
本文通过华北十二次5.0级以上地震前兆异常的清理总结,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地震前兆异常的某些特征,得出了用于计算预报发震时间和震级的统计公式,并用唐山7.8级地震进行检验,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在今后的预报实践中作为试验性的综合预报方法应用。
本文通过华北十二次5.0级以上地震前兆异常的清理总结,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地震前兆异常的某些特征,得出了用于计算预报发震时间和震级的统计公式,并用唐山7.8级地震进行检验,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在今后的预报实践中作为试验性的综合预报方法应用。
1986, 4(3): 95-98.
摘要:
地震话动空间图象随时间的变化可能是强震发生的前兆信息。强震发生前,由于震源应力场主导作用的逐渐加强,它对周围地区地震话动的控制作用也日益明显。本文从韦布尔分布出发,求得表征地震间相互作用的参数,并分别求得华北地震区内的历史地震及现代中小地震话动的v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震区的中强地震话动的300年左右周期与由v值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邢台地震前,v值呈现下降-上升的变化过程,表示地震活动的密集-平静过程,对不同震级下限的v值的计算结果表明,地震的随机性随着震级下限的增大而减弱,强震前地震话动的异常特征在一定震级水平的地震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
地震话动空间图象随时间的变化可能是强震发生的前兆信息。强震发生前,由于震源应力场主导作用的逐渐加强,它对周围地区地震话动的控制作用也日益明显。本文从韦布尔分布出发,求得表征地震间相互作用的参数,并分别求得华北地震区内的历史地震及现代中小地震话动的v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震区的中强地震话动的300年左右周期与由v值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邢台地震前,v值呈现下降-上升的变化过程,表示地震活动的密集-平静过程,对不同震级下限的v值的计算结果表明,地震的随机性随着震级下限的增大而减弱,强震前地震话动的异常特征在一定震级水平的地震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
1986, 4(3): 99-104.
摘要:
对唐山地震期间青光台的地磁短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检验在唐山地震前是否由于应力活动使地下物质的电导性质发生变化,为今后用地磁预报地震的工作探索一条途径。地球电离层、磁层外场引起的地磁短周期变化,可以反映地壳及上地幔的电磁性质-电导率的状态,或与之有关的水及热流的活动状态,这些状态可能和震前膨胀有关。
对唐山地震期间青光台的地磁短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检验在唐山地震前是否由于应力活动使地下物质的电导性质发生变化,为今后用地磁预报地震的工作探索一条途径。地球电离层、磁层外场引起的地磁短周期变化,可以反映地壳及上地幔的电磁性质-电导率的状态,或与之有关的水及热流的活动状态,这些状态可能和震前膨胀有关。
1986, 4(3): 105-107.
摘要:
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不少电法台站的AB供电线或MN测线时而发生断线丢线现象,直接影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给国家财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我们设计试制了一台外线断路报警器在涿县台试用,自1983年7月安装以来使用至今,在三年多时间中仪器工作稳定,监视AB线断接情况灵敏,耗电少。使用者认为该仪器适宜在电法台推广,以利于地电监测正常连续工作。
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不少电法台站的AB供电线或MN测线时而发生断线丢线现象,直接影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给国家财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我们设计试制了一台外线断路报警器在涿县台试用,自1983年7月安装以来使用至今,在三年多时间中仪器工作稳定,监视AB线断接情况灵敏,耗电少。使用者认为该仪器适宜在电法台推广,以利于地电监测正常连续工作。
1986, 4(3): 108-113.
摘要:
聊城地震水化试验站观测井为一热水自流井,位于聊城-兰考断裂带的上升盘,钻孔深度2337.72米,观测流量控制在6.7米3/小时左右,水温52℃。该井水为中下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自流水,含氡量一般为3.5埃曼。因井较深、封存条件好,所以,外界干扰因素少。从几年的观测情况来看,影响水氡测值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气压等气象因素。
聊城地震水化试验站观测井为一热水自流井,位于聊城-兰考断裂带的上升盘,钻孔深度2337.72米,观测流量控制在6.7米3/小时左右,水温52℃。该井水为中下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自流水,含氡量一般为3.5埃曼。因井较深、封存条件好,所以,外界干扰因素少。从几年的观测情况来看,影响水氡测值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气压等气象因素。
1986, 4(3): 114-117.
摘要:
为了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应及时提供震害预测资料。尽管影响震害的因素很多,但就其区域分布而言,明显地受着地质条件的制约,这已为许多历史地震资料所证实。这种因地质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烈度区划谓之震害地质区划,它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为了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应及时提供震害预测资料。尽管影响震害的因素很多,但就其区域分布而言,明显地受着地质条件的制约,这已为许多历史地震资料所证实。这种因地质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烈度区划谓之震害地质区划,它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1986, 4(3): 118-121.
摘要:
可能性和有效性动物为了生存而适应生活环境,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性的感官,使之有可能对地震的某些物理和化学的前兆性因素产生相应的刺激反应,并可能导致某种异常行为。可见,某些动物在地震前出现前兆性行为异常现象是完全可能的。这已为历史记载的和1966年至1976年中国所发生的"九大地震"所出现的大量动物行为异常所证实。
可能性和有效性动物为了生存而适应生活环境,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性的感官,使之有可能对地震的某些物理和化学的前兆性因素产生相应的刺激反应,并可能导致某种异常行为。可见,某些动物在地震前出现前兆性行为异常现象是完全可能的。这已为历史记载的和1966年至1976年中国所发生的"九大地震"所出现的大量动物行为异常所证实。
1986, 4(3): 122-122.
摘要: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唐山市地震局召开了唐山地震十周年纪念暨学术交流会。谢毓寿研究员及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震出版社、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各地区(市)地震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地震工作者共132人应邀参加了会议。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唐山市地震局召开了唐山地震十周年纪念暨学术交流会。谢毓寿研究员及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震出版社、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各地区(市)地震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地震工作者共132人应邀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