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建英, 邵永新, 汪翠枝, 刘学领.
天津两井水位同震效应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1): 20-24,33.
|
[2] |
刘芳.
数字与模拟地震观测系统拾震能力的对比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3): 27-31.
|
[3] |
夏乱保, 王西龙, 刘立申.
导致拾震器常数标定进入误区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3): 51-55.
|
[4] |
郑云贞, 王吉易, 刘允清.
荷泽5.9级地震前邯郸地区水氡异常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88-90.
|
[5] |
李彦林, 郑淑兰.
涿县台地面与井下地震观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95-97.
|
[6] |
林怀存.
山东地区近震地震波速与地壳结构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82-90.
|
[7] |
李宗魁, 聂利华, 胡少辉, 曹井泉.
潜水井水位微动态分析及映震能力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50-58.
|
[8] |
马彩欣.
唐山市山西水2井水位固体潮震前畸变现象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59-65.
|
[9] |
李师群.
试论地震水位异常变化的机理与地震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31-136.
|
[10] |
阎志德.
再论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级的测定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82-85.
|
[11] |
赵知军, 董卫国.
灵武5.6级地震测震学前兆的反应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94-99.
|
[12] |
张秀梅.
华北历史地震分期的补充和论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90-103.
|
[13] |
黄保大, 贾化周, 万迪堃, 董守玉, 蓝秀英.
河北井网水位观测中的刚性动态与弹性动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23-130.
|
[14] |
严尊国, 薛军蓉, 曾新平.
长江西陵峡新滩滑坡地震记录的初步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1-9.
|
[15] |
吴晓芝, 卫鹏飞, 王俊国.
井下与地面地震波传播介质品质因子Q值的对比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7-122.
|
[16] |
胡新亮.
利用相对时间在计算机上进行近震定位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99-105.
|
[17] |
陈立华, 林楚贞.
京津唐地区体波震相特征和分区平均地壳模型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04-110.
|
[18] |
葛焕称, 叶培元, 黄才中, 陆振飞.
中国东部地区Lg波的衰减和近震震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1-14.
|
[19] |
李介成, 刘盛利.
四川德阳白叁天然油气深井水位突降与地震的对应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29-32.
|
[20] |
徐扬.
用PC-1500计算机计算单台近震参数的程序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7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