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静, 董建辉, 陈婷, 张环曦, 张蕾.
河北及邻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3): 42-4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3.008
|
[2] |
刘科.
河北平原地区地震地裂缝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4): 45-50.
|
[3] |
靳雅敏, 于新昌, 扈志刚.
由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估计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83-89.
|
[4] |
胡惠民.
北京及其晋冀交界地区现代构造活动和形变场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74-82.
|
[5] |
何淑韻, 金小锋.
河北北部潜在震源的图象识别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51-58.
|
[6] |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
[7] |
姚法章.
从构造特征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强震危险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109-115.
|
[8] |
李蓉川, 韩晓光.
鄂西地震活动与连环式旋卷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32-137.
|
[9] |
李建华, 杨喆.
辽东半岛活动断裂和金州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81-86.
|
[10] |
谢广林.
应用卫星图象对活动断裂进行新的分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37-44.
|
[11] |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
[12] |
翟振生, 何春贵.
河北平原第四纪断块扭转运动与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93-103.
|
[13] |
许桂林, 范国胜.
华北盆地北部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37-47.
|
[14] |
杨理华, 赵喜柱, 靳雅敏, 刘德林, 于新昌.
河北省地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20-27.
|
[15] |
安其美, 孙世宗, 刘玉琢.
用地应力实测结果反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28-39.
|
[16] |
商宏宽, 吕梦林.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震地质条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1-16.
|
[17] |
张德元, 赵根模.
任丘油田地质构造与注水诱发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104-110.
|
[18] |
魏光兴, 周翠英, 侯海峰, 吴庭章, 赵兴兰, 刁守忠.
聊城——兰考断裂带及其邻区现代地壳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19-39.
|
[19] |
丁国瑜, 卢演俦.
华北地块新构造变形基本特点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1-9.
|
[20] |
李绍柄, 翟振生, 靳雅敏, 何春贵, 许建恩, 于新昌.
河北省文安——霸县地区地震地质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3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