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5年  第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震地质条件
商宏宽, 吕梦林
1985, 3(3): 1-16.
摘要: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是华北地块一级构造单元。该单元处于太行山断块、冀鲁断块、皖豫断块的交汇部位,是北东-北北东向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沧东-聊考断裂带与北西向的磁县-大名断裂、新乡-商丘断裂的扭结区,并构成以内黄隆起为中心的,西、东两侧隆起,北、南两边沉陷的鞍状构造。从新构造活动及地震震源机制分析得出:本区自第三纪末-第四纪以来受北东东-南西西方向的区域主压应力的控制,故新构造活动在保留原有升降运动的基础上,以水平扭动为主,并伴有掀斜升隆及块体的框动。本区地震活动呈显明的条带分布,明显地受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及沧东-聊考断裂带的控制,构成太行山东麓地震活动区及沧东-聊考地震活动区。而北西西向断裂的切错常成为具体的发震条件。可能由于内黄隆起块体的框动的影响,本区重要的强震及中强震围绕着它呈中心对称分布。
横向非均匀地壳结构中人工地震资料反演的初步探讨
李松林, 祝治平, 岳华峰, 宋占龙
1985, 3(3): 17-26.
摘要:
在横向非均匀的复杂地壳结构中,地震波的理论走时和理论地震图的计算一般借助于射线近似法。基于上述理论,本文探讨了由人工地震资料反演横向非均匀的地壳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反演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波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br#以任县-武清剖面的资料处理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
张郢珍
1985, 3(3): 27-36.
摘要:
地震前兆和后效的力学现象可归结为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的相互作用问题。研究源对场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建立大范围地震前兆和后效模式的重要课题之一。#br#本文首先由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及前兆资料,归纳出地震蕴育和发生时,源对场影响的事实与特点,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指出源对场影响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范围,解释了华北近期三次大震的蕴育与发生对京津地区的综合影响及某些地震前兆与后效现象。
在我国用地貌测量统计方法估计断层陡坎年龄的几个例子
李祥根, 冉勇康
1985, 3(3): 37-43.
摘要:
本文用地貌测量统计方法对我国北京、云南大理和陕西华山等地区基本已知地质年龄的地震断层陡坎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相应地区断层陡坎的一些资料和距今2700年左右形成的断层陡坎回归方程。
唐山地区深部应力测量
李方全, 张钧, 刘鹏, 毕尚煦, 毛吉震, 赵仕广
1985, 3(3): 44-52.
摘要:
在唐山东约20公里的东矿区黄坨苗圃356米深钻孔中,在300米以上深度成功地进行了11次水压致裂应力测量,取得了主应力大小及其方向随深度变化的资科。测量结果表明,现在唐山地区的应力水平很低,在接近300米的深度上最大水平主应力仅7.8兆帕,最大水平剪应力值也仅1兆帕。最大主应力方向在180米以上变化较大,180米以下的三次测量结果一致性很好,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81°西到北86°西,与华北地区应力测量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文中还将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的结果与应力解除与用声发射凯塞效应法测得的结果作了对比。
深层地下热水水位变化的物理化学机理初步探讨
邓禹仁, 董守玉
1985, 3(3): 53-58.
摘要:
本文从微观尺度,综合围内外部分有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一些震例资料,初步分析讨论了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温度、压力等)的影响造成地下水本身及其溶液体系内部物理化学性状改变,导致水体积变化,从而引起地下水位变化的各种可能性,也即是热水水位变化的物理化学机理。
山西"震情带"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关系
姚殿义
1985, 3(3): 59-65.
摘要:
本文作出了山西地震带1973至1983年地震月频度演变曲线,讨论其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山西地震带可考虑做为"震情带"来预报未来华北中强地震。
拉考斯特"G"型重力仪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李家正
1985, 3(3): 66-69.
摘要:
近年来经"协作、转让"等不同渠道,拉考斯特一龙姆贝格"G"型重力仪在我国使用数量日益增多,我们通过对这种仪器的使用和对两台新进口的仪器进行试验性测量,认为它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漂移小、测程大等优点。同时在使用中也发现一些问题直接影响观测精度,其中主要的是参数标定问题。其出厂参数误差可达1×10-4,部分仪器须经多次项改正。其次仪器的观测条件(如运输条件,动静态转换)、调校(零点位移、灵敏度变化)等也远比石英丝重力仪要求严格。在读数方法上,采用电压输出有利亦有弊。这些在使用仪器时需格外小心。
负压脱氡法的脱氡率及改进措施
王永才
1985, 3(3): 70-74.
摘要:
瞬时采集一定体积的水样,用负压法通过鼓泡的方式将氡转入电离室(或闪烁室)进行氡的测量,是目前水氡观测的主要方法。在氡的转移、静置、读数过程中,氡的鼓泡转移是影响测试质量的主要因素。
不同土质中观测土层应力的效果实验及应用
赵淑平, 苏祥丰
1985, 3(3): 75-78.
摘要:
土层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等物质组合而成的不均匀的复杂体。其土层本身又是由岩石演变而来。由于岩石结晶、成分组合、风化程度的不同,以及所处环境条件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土质层,如:沙土、粘土、亚沙土或其混合层等。土层应力测量应选取那种土层效果较好的地段,为此,我们对不同的土质与成层特征进行了观测效果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坚实的原生土层,湿度小的土层,可取得土层应力测量的较好效果。
用PC-1500计算机计算单台近震参数的程序
徐扬
1985, 3(3): 79-83.
摘要:
本程序可以用于台站计算近震和地方震参数,使用时只要输入P、S可到时以及两个水平向的最大振幅Y(N-s),Y(E-w)和相应的周期T(N-s),T(E-w)(在三个分向初动清楚的情况下,还要输入垂直向初动方向,以及两水平向初动的振幅和相应的周期,以便确定方位角),即可自动完成除震源深度之外的一般地震参数计算,并打印出结果。
呼和浩特2#、乌加河水点干扰因素的分析
燕志强
1985, 3(3): 84-85.
摘要:
有关水氡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当前利用水氡进行地震预报工作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观测条件不同,观测点氡含量的动态特点亦有所不同,本文对呼和浩特2#及乌加河水点氡含量与气温、气压及水温、室温等因素的关系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
地球自转长期减速及其不均匀性与地震
阎杰英
1985, 3(3): 86-90.
摘要:
岩盐、石膏、硬石膏等蒸发岩,只能在高温干燥、蒸发旺盛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古代的蒸发岩现今各纬度都有,但主要分布在北纬30-60°之间,各地质时代蒸发岩在现在纬度与古纬度的分布明显不同。
四川姑咱水氡突跳是临震异常吗?
李有才
1985, 3(3): 91-93.
摘要:
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前6天,姑咱水氡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单点突跳异常,四川省地震局据此对松潘7.2级地震作出了较好的临震预报;因此,姑咱台水氡的观测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地震界的关注。不少人以姑咱水氡单点突跳异常为依据发表了文章。笔者经过对原始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认为姑咱水氡单点突跳变化不是地震前的临震前兆异常,而是观测中的一种随机误差。
菏泽5.9级地震前的α粒子密度异常
宋一峰
1985, 3(3): 94-95.
摘要:
根据α固体径迹探测技术原理,1980年初,我们在聊城一兰考断裂带东南侧的曹县一凫山断裂交汇处开展了土层中的α粒子密度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