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

张郢珍

张郢珍.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J].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27-36.
引用本文: 张郢珍.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J].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27-36.
Zhang Yingzhe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S AND SOURCES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OC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5, 3(3): 27-36.
Citation: Zhang Yingzhe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S AND SOURCES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OC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5, 3(3): 27-36.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S AND SOURCES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OC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

  • 摘要: 地震前兆和后效的力学现象可归结为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的相互作用问题。研究源对场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建立大范围地震前兆和后效模式的重要课题之一。#br#本文首先由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及前兆资料,归纳出地震蕴育和发生时,源对场影响的事实与特点,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指出源对场影响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范围,解释了华北近期三次大震的蕴育与发生对京津地区的综合影响及某些地震前兆与后效现象。
  • [1] 陈章立等,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待征,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论文选,丁国瑜、马宗晋编.地震出版社,1981。
    [2] 傅征祥,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迁移,地球物理学报,25, 6, 1982。
    [3] 马宗晋等,1966-1976年中国九次大地震,地震出版社,1982。
    [4] 汪成民等,唐山地震前后深井水位变化特征,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论文选,地震出版社,1981。
    [5] 王仁等,华北地区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模拟,地震学报,2. 1980。
    [6] 梅世蓉等,1976年唐山地震,地震出版社,1982。
  • [1] 贾化周, 万迪堃, 董守玉, 黄保大, 蓝秀英.  河北省地震地下水工作二十年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7-33.
    [2] 卞兆银, 王进英.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9-248.
    [3] 张秀梅.  唐山地震的某些历史教训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65-368.
    [4] 杜开锐.  唐山地震时汉沽的地面位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80-89.
    [5] 邹昌明.  渤海7.4级地震水氡前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74-81.
    [6] 杨理华.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地震趋势预报的回顾——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51-154.
    [7] 王吉易, 郑云贞, 刘允清.  水化前兆异常网络及唐山地震水化前兆异常分布特征的初步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70-77.
    [8] 杨国军, 钱立信, 王安滨.  塘沽地区石油深井油气动态异常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13-18.
    [9] 武烈, 郝增明.  山西中部的地震活动及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68-74.
    [10] 张玉松, 李宣瑚, 杨玉荣.  水氡预报地震的图象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52-5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48
  • HTML全文浏览量:  303
  • PDF下载量:  9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84-10-24
  • 刊出日期:  1985-09-15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

摘要: 地震前兆和后效的力学现象可归结为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的相互作用问题。研究源对场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建立大范围地震前兆和后效模式的重要课题之一。#br#本文首先由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及前兆资料,归纳出地震蕴育和发生时,源对场影响的事实与特点,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指出源对场影响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范围,解释了华北近期三次大震的蕴育与发生对京津地区的综合影响及某些地震前兆与后效现象。

English Abstract

张郢珍.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J].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27-36.
引用本文: 张郢珍.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J].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27-36.
Zhang Yingzhe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S AND SOURCES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OC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5, 3(3): 27-36.
Citation: Zhang Yingzhe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S AND SOURCES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OC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5, 3(3): 27-36.
参考文献 (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