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第1卷 第2期
1983, 1(2): 1-9.
摘要:
在新构造期(距今约3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垂直变形幅度不大,而水平扭动幅度却可观;各个地壳块体在主压应力近于水平的区域应力场中发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扭动或转动,产生以水平扭动、剪切破裂为基本特征的地壳构造变形,不同于早第三纪地幔上隆,地壳表层裂陷的构造变形形式。华北,尤其是河北平原和渤海地区,强震活动是在早第三纪引张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背景中地壳继续发生水平扭动及剪切破裂的表现。定量估价水平扭动的幅度和速率将有助揭示华北强震活动规律。
在新构造期(距今约3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垂直变形幅度不大,而水平扭动幅度却可观;各个地壳块体在主压应力近于水平的区域应力场中发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扭动或转动,产生以水平扭动、剪切破裂为基本特征的地壳构造变形,不同于早第三纪地幔上隆,地壳表层裂陷的构造变形形式。华北,尤其是河北平原和渤海地区,强震活动是在早第三纪引张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背景中地壳继续发生水平扭动及剪切破裂的表现。定量估价水平扭动的幅度和速率将有助揭示华北强震活动规律。
1983, 1(2): 10-18.
摘要:
本文用构造地貌分析方法叙述了研究区内活断层的存在及其活动特征。由野外观测获得的地质证据表明,华山北坡断层于全新世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为1-2毫米/年,最大值在莲花寺南,达10.4毫米/年。
本文用构造地貌分析方法叙述了研究区内活断层的存在及其活动特征。由野外观测获得的地质证据表明,华山北坡断层于全新世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为1-2毫米/年,最大值在莲花寺南,达10.4毫米/年。
1983, 1(2): 19-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美地震科学研究合作项目之一-"近场地震地面运动研究"工作开展的初步情况,及观测研究的初步结果。作者使用四台DCS-302型三分向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于1981年8月至10月,在唐山地区滦县布设了台距为5至7公里的近场地震台网。记录到在台网内发生的一组震群,其中最大震级为4.8(ML)。文中简要论述了选择滦县开展近场地震学研究的特殊意义,近场地震记录分析的初步结果,以及与常规台网记录的比较。
本文介绍了中美地震科学研究合作项目之一-"近场地震地面运动研究"工作开展的初步情况,及观测研究的初步结果。作者使用四台DCS-302型三分向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于1981年8月至10月,在唐山地区滦县布设了台距为5至7公里的近场地震台网。记录到在台网内发生的一组震群,其中最大震级为4.8(ML)。文中简要论述了选择滦县开展近场地震学研究的特殊意义,近场地震记录分析的初步结果,以及与常规台网记录的比较。
1983, 1(2): 25-30.
摘要:
本文概括了唐山地震前后各阶段异常变化的情况,指出了现象的复杂性及异常时空变化的图象和异常类型变化与强震事件之间的联系。唐山地震的实际观测资料给地震成因和前兆规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解释的问题。资料表明:应综合研究震源及源外更大范围内地壳深部和浅部的应力、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的变化机制,建立符合观测实际的孕震过程和前兆成因理论,综合解释大地震前后震源及更大区域内异常变化的全过程,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综合分析唐山地震的各种现象及地质构造条件,比较不同的理论,实验结果,可得出的重要认识是:产生异常复杂性的原因可能来源于前兆成因的多样性,并与复杂的地体环境有关。构造地震前在较大地区内显示的复杂前兆图象,可能是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中多种局部力学过程的综合反映。文章分析了不同研究者室内实验的几种基本结果,认为可用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在低应力状态下显示出相对均匀性及高应力状态下显示的不均匀性来解释唐山地震孕育和异常的发展过程。这可能是大陆内部构造地震孕育的一种基本过程。
本文概括了唐山地震前后各阶段异常变化的情况,指出了现象的复杂性及异常时空变化的图象和异常类型变化与强震事件之间的联系。唐山地震的实际观测资料给地震成因和前兆规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解释的问题。资料表明:应综合研究震源及源外更大范围内地壳深部和浅部的应力、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的变化机制,建立符合观测实际的孕震过程和前兆成因理论,综合解释大地震前后震源及更大区域内异常变化的全过程,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综合分析唐山地震的各种现象及地质构造条件,比较不同的理论,实验结果,可得出的重要认识是:产生异常复杂性的原因可能来源于前兆成因的多样性,并与复杂的地体环境有关。构造地震前在较大地区内显示的复杂前兆图象,可能是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中多种局部力学过程的综合反映。文章分析了不同研究者室内实验的几种基本结果,认为可用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在低应力状态下显示出相对均匀性及高应力状态下显示的不均匀性来解释唐山地震孕育和异常的发展过程。这可能是大陆内部构造地震孕育的一种基本过程。
1983, 1(2): 31-36.
摘要:
用盆内沉积物状况反演断陷盆地的形成过程,是研究断陷盆地成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大同断陷盆地的形成始于中新世,其最大沉积厚度为3500米。据资料,这些沉积物的厚度变化与构造活动有关,且不同地质时期沉积间是不连续的(五次),而每次的沉积中旋回或韵律层也极其明显。反映了盆地规律性的升降运动。盆地的这种规律性的振荡式升降形成过程,是区域应力场不断变化的结果。在当前地壳运动驱动力的各种假说中,能引起地壳振荡式升降运动的以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来解释较适宜。为此,盆地边界断裂的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在减慢初期,盆地边界断裂受压,且NNE向断裂受压最甚,盆地停止发展。反映在沉积物上为沉积间断或区域性不整合面;高潮期,盆地边界断裂压力松弛,沉积加速,且NEE向边界断裂控制的盆区发展略快;由慢转快期。NEE向断裂受压大于NNE向断裂,因而NNE向边界断裂控制的盆区有所发展。全新世以来,大同盆地总体抬升,NNE向断裂处在强裂挤压中。因此,该盆地存在着可能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
用盆内沉积物状况反演断陷盆地的形成过程,是研究断陷盆地成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大同断陷盆地的形成始于中新世,其最大沉积厚度为3500米。据资料,这些沉积物的厚度变化与构造活动有关,且不同地质时期沉积间是不连续的(五次),而每次的沉积中旋回或韵律层也极其明显。反映了盆地规律性的升降运动。盆地的这种规律性的振荡式升降形成过程,是区域应力场不断变化的结果。在当前地壳运动驱动力的各种假说中,能引起地壳振荡式升降运动的以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来解释较适宜。为此,盆地边界断裂的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在减慢初期,盆地边界断裂受压,且NNE向断裂受压最甚,盆地停止发展。反映在沉积物上为沉积间断或区域性不整合面;高潮期,盆地边界断裂压力松弛,沉积加速,且NEE向边界断裂控制的盆区发展略快;由慢转快期。NEE向断裂受压大于NNE向断裂,因而NNE向边界断裂控制的盆区有所发展。全新世以来,大同盆地总体抬升,NNE向断裂处在强裂挤压中。因此,该盆地存在着可能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
1983, 1(2): 37-44.
摘要:
河北省文安~霸县地区发育两组深断裂构造,一组为北东到北北东,另一组为北西到近东西,其中北东到北北东向断裂较发育,控制该区的断陷和凸起,霸县断陷就是受活动性牛东深断裂控制形成的。据人工测深和重力资料推算结果,文霸地区位于上地幔隆起区内,并被几条深断裂切割,地壳厚度变化梯度较大,深部构造较复杂。据地震活动性与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与华北地区同处于一致性较好的应力场中。综合以上,本区与华北地区强震的地质构造对比研究表明,具备发生强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河北省文安~霸县地区发育两组深断裂构造,一组为北东到北北东,另一组为北西到近东西,其中北东到北北东向断裂较发育,控制该区的断陷和凸起,霸县断陷就是受活动性牛东深断裂控制形成的。据人工测深和重力资料推算结果,文霸地区位于上地幔隆起区内,并被几条深断裂切割,地壳厚度变化梯度较大,深部构造较复杂。据地震活动性与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与华北地区同处于一致性较好的应力场中。综合以上,本区与华北地区强震的地质构造对比研究表明,具备发生强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1983, 1(2): 45-52.
摘要:
本文在调查研究彭泽台所受降雨影响的基础上,1982年7月6日在该台作了降雨模拟试验,证实了降雨量与倾斜的关系。文中以彭泽台连续三年的资料,用扣除N≤49阶(契比雪夫展开式)后的剩余均方差,作为判别台站所受雨量影响的依据,并经统计检验,证明是有效的。本文还通过雨季和非雨季所作的固体潮调和分析计算,说明降雨引起的异变会增加γ值的误差,有时会导致γ因子的变化。文中用扣除了与地震无关的那些周期项的资料进行数据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对异常进行了讨论。
本文在调查研究彭泽台所受降雨影响的基础上,1982年7月6日在该台作了降雨模拟试验,证实了降雨量与倾斜的关系。文中以彭泽台连续三年的资料,用扣除N≤49阶(契比雪夫展开式)后的剩余均方差,作为判别台站所受雨量影响的依据,并经统计检验,证明是有效的。本文还通过雨季和非雨季所作的固体潮调和分析计算,说明降雨引起的异变会增加γ值的误差,有时会导致γ因子的变化。文中用扣除了与地震无关的那些周期项的资料进行数据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对异常进行了讨论。
1983, 1(2): 53-56.
摘要:
通过昌黎台附近十几口机井的水温、井液电阻率的测量结果。认为昌黎台地电阻率pk随时间变化曲线呈现的变化特征与台站附近深部热矿水从深部向浅层水扩散程度有关。
通过昌黎台附近十几口机井的水温、井液电阻率的测量结果。认为昌黎台地电阻率pk随时间变化曲线呈现的变化特征与台站附近深部热矿水从深部向浅层水扩散程度有关。
1983, 1(2): 57-61.
摘要:
长白火山与华北地堑地震的同步活动,揭示出两者具有统一的岩石圈动力活动过程,并导源于西北太平洋板块朝亚洲大陆的相对运动。
长白火山与华北地堑地震的同步活动,揭示出两者具有统一的岩石圈动力活动过程,并导源于西北太平洋板块朝亚洲大陆的相对运动。
1983, 1(2): 62-62.
摘要:
华北地区综合分析预报清理攻关工作实施方案会议于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华北地区综合分析预报清理攻关工作负责单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河北省地震局召集,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地震局负责综合预报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负责人陈鑫连、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梅世蓉到会讲了话。
华北地区综合分析预报清理攻关工作实施方案会议于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华北地区综合分析预报清理攻关工作负责单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河北省地震局召集,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地震局负责综合预报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负责人陈鑫连、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梅世蓉到会讲了话。
1983, 1(2): 63-7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来国外利用地质构造资料和某些地球物理成果在评价地震危险性上取得的新进展。活断层各种参数与大地震之间的区域性关系式,为地震区划中未来地震的地点,强度和重复周期的确定提供了定量依据。重力、地热资料与地震在某些特定地区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有助于区划中未来地震发生地点和强度的确定。
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来国外利用地质构造资料和某些地球物理成果在评价地震危险性上取得的新进展。活断层各种参数与大地震之间的区域性关系式,为地震区划中未来地震的地点,强度和重复周期的确定提供了定量依据。重力、地热资料与地震在某些特定地区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有助于区划中未来地震发生地点和强度的确定。
1983, 1(2): 71-76.
摘要:
原地应力测量是研究地壳应力状态的重要手段,在地震地质的研究工作中逐渐受到地球科学家的重视。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原地应力测量在地震区构造应力状态的研究、活动断裂带附近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注水诱发地震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原地应力测量是研究地壳应力状态的重要手段,在地震地质的研究工作中逐渐受到地球科学家的重视。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原地应力测量在地震区构造应力状态的研究、活动断裂带附近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注水诱发地震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83, 1(2): 77-78.
摘要:
DS-1型电子时分号控制仪是我局仪修组研制的一种新型时间控制仪器,用于磁偏角照相自动记录,可以得到准确的时标和清晰的变化曲线。与从前使用的机械钟控装置相比较,具有准确可靠、耗电少、维修方便等优点,适合目前群测点配备使用。
DS-1型电子时分号控制仪是我局仪修组研制的一种新型时间控制仪器,用于磁偏角照相自动记录,可以得到准确的时标和清晰的变化曲线。与从前使用的机械钟控装置相比较,具有准确可靠、耗电少、维修方便等优点,适合目前群测点配备使用。
1983, 1(2): 79-80.
摘要:
测定地下水中硫酸根,过去我们一直采用EDTA容量法[2]。这一方法不仅测试周期过长,尤其对含较多微量金属元素的深井水,干扰尚难于排除,并且在结果计算上,又必须扣除水样中原有的钙镁总量,所以,往往给测定结果带来过大的误差。为此,我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试验[2],探索出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新方法。
测定地下水中硫酸根,过去我们一直采用EDTA容量法[2]。这一方法不仅测试周期过长,尤其对含较多微量金属元素的深井水,干扰尚难于排除,并且在结果计算上,又必须扣除水样中原有的钙镁总量,所以,往往给测定结果带来过大的误差。为此,我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试验[2],探索出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