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i Hua-mei,Wang Jun-da,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of several typical geologic sections in North China,in《Quaternary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China》,33-38,1982. |
[2]
|
曹照垣等,试论中国第四纪下界问题,地质学报,57,1,96-103,1983. |
[3]
|
杨钟健,关于秦岭以北的新构造问题,《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发言记录》,76-80,1957. |
[4]
|
曹家欣等,山西太谷榆社武乡一带晚新生代地层与沉积环境的初步研究,中国第四纪研究,5,1,77-86,1980. |
[5]
|
安芷生等,顺5孔的磁性地层学和早松山世的北京海侵,地球化学,4 343-346,1979. |
[6]
|
钱方等,北京及河北地区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划分,《第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63-65,1982. |
[7]
|
李华梅等,我国第四纪古地磁的研究,《第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43-49,1982. |
[8]
|
张树常,下辽河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辽宁地质学报,1,11-25,1981. |
[9]
|
赵希涛、李容全,北京斋堂地区第四纪地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150-163,1980. |
[10]
|
韩慕康、赵景珍,河南汤阴地堑的地震地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2,4,47-58,1980. |
[11]
|
Blackwelder,E,Willis,B. and the others,Research in China,1,1,1907. |
[12]
|
杨景春,延怀盆地中更新世湖侵、新构造运动和古地震问题,《中国活动断裂》,312-317,1982. |
[13]
|
赵希涛、曲永新,北京斋堂雁翅地区的黄土,地质科学;1,47-53,1981. |
[14]
|
程绍平、冉勇康,滹沱河太行山山峡段河流阶地和第四纪构造运动,地震地质,3,1,29-39,1981. |
[15]
|
丁锡祉,辽宁海岸线的升沉问题,中国第四纪研究,1,1,160-165,1958. |
[16]
|
李样根,京津及河北平原的最新活动构造带,《中国活动断裂》,44-50,1982. |
[17]
|
殷秀华等,华北北部均衡重力异常的初步研究,地震地质,4,4,27-34,1982. |
[18]
|
张祖胜,1976年唐山地震区的地壳水平形变场的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1,1-9,1983. |
[19]
|
赵金瑞等,华北和鲁中南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2,20-28,1982. |
[20]
|
李建华,燕山南麓NWW向昌平一丰南隐伏活动断裂,地震地质,5,3 (在刊),1983. |
[21]
|
向宏发,用历史地震资料研究活断层现代活动特征的几个问题,中国活动断裂,28-30,1982. |
[22]
|
方仲景等,苏鲁皖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初步探讨,地震地质,1,4,11-24,1979. |
[23]
|
髙维明等,马陵山地质与郯城8.5级巨震的发展构造,《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第三卷中新生代构造,75-82,1982. |
[24]
|
马庭著等,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断裂运动,地震地质,4,4,45-56,1982. |
[25]
|
许忠淮等,京,津,唐、张地区应力场的方向特征,地震学报,1,2,121-132,1979. |
[26]
|
张之立等,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力学分析,地震学报,2,2,111-129,1980. |
[27]
|
李钦祖等,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地球物理学报,23,4,49-61,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