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19卷 第4期
2001, 19(4): 1-6.
摘要:
华北山地的水系在第四纪有过重大变迁。其变迁时段主要发生在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早期;其次是早全新世和晚全新世。变迁方式主要是河流自下游而上游的溯源侵蚀袭夺,且袭夺点逐渐向下游移动;其次是断陷盆地的阻隔与诱导。变迁方向多是东西向河道袭夺南北向河道,使河流向东改道。目前许多河流仍处在进一步袭夺中。从而可看出,华北山地的水系变迁严格受新构造运动控制,且以断块差异活动为主。水系变迁方向可能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强烈隆起和太行山、燕山在第四纪迅速抬升有关。
华北山地的水系在第四纪有过重大变迁。其变迁时段主要发生在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早期;其次是早全新世和晚全新世。变迁方式主要是河流自下游而上游的溯源侵蚀袭夺,且袭夺点逐渐向下游移动;其次是断陷盆地的阻隔与诱导。变迁方向多是东西向河道袭夺南北向河道,使河流向东改道。目前许多河流仍处在进一步袭夺中。从而可看出,华北山地的水系变迁严格受新构造运动控制,且以断块差异活动为主。水系变迁方向可能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强烈隆起和太行山、燕山在第四纪迅速抬升有关。
2001, 19(4): 7-12.
摘要:
根据地震前兆位移场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给出各种应变、倾斜、地下水和地电阻率的前兆场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根据多种前兆场观测资料反演潜在震源参数的可能性。由于在这些表达式中具有相同的未知数F、x、y、h、α、β,充分利用上述各种前兆场观测数据,联合反演潜在震源参数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前兆台站来说,由于受局部条件和仪器漂移等因素的影响,观测资料往往与面上观测结果不一致。在实际反演计算时,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根据地震前兆位移场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给出各种应变、倾斜、地下水和地电阻率的前兆场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根据多种前兆场观测资料反演潜在震源参数的可能性。由于在这些表达式中具有相同的未知数F、x、y、h、α、β,充分利用上述各种前兆场观测数据,联合反演潜在震源参数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前兆台站来说,由于受局部条件和仪器漂移等因素的影响,观测资料往往与面上观测结果不一致。在实际反演计算时,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2001, 19(4): 13-20.
摘要:
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逐个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每次地震震前的异常地震活动特点,进而寻找强震前三个月共性的地震活动异常特征。最后用物元分析方法,对地震强度预测综合评判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建立了初步的综合物元预测模型。
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逐个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每次地震震前的异常地震活动特点,进而寻找强震前三个月共性的地震活动异常特征。最后用物元分析方法,对地震强度预测综合评判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建立了初步的综合物元预测模型。
2001, 19(4): 21-26.
摘要:
利用高精度的Spot卫星资料,通过详细的地质解译,对研究区域内的河流及其形成的河流阶地进行了系统的对比。通过区域对比,得到了阿尔金活动断裂带在阿克塞附近的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的可靠的河流阶地的位错。在研究区域内,规模相近的河流形成的同级的河流阶地具有相近的水平位错,T3阶地的水平位错约为380 m,T4阶地的水平位错约为1300 m,T6阶地的水平位错约为3000 m。
利用高精度的Spot卫星资料,通过详细的地质解译,对研究区域内的河流及其形成的河流阶地进行了系统的对比。通过区域对比,得到了阿尔金活动断裂带在阿克塞附近的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的可靠的河流阶地的位错。在研究区域内,规模相近的河流形成的同级的河流阶地具有相近的水平位错,T3阶地的水平位错约为380 m,T4阶地的水平位错约为1300 m,T6阶地的水平位错约为3000 m。
2001, 19(4): 27-33.
摘要:
将华北地区(北纬37°~41.5°,东经112°~120°)以50 km×50 km为单位划分成130个小区域,统计每区内近10年(1990年~2000年8月)来所发生的地震。从时间角度分析近十年内每年各区地震宏观走向情况;从空间角度分析每区十年内地震活动情况。将具有类似特征的区域归为一类,通过分析它们的形变背景推测这些区域的地震活动情况。
将华北地区(北纬37°~41.5°,东经112°~120°)以50 km×50 km为单位划分成130个小区域,统计每区内近10年(1990年~2000年8月)来所发生的地震。从时间角度分析近十年内每年各区地震宏观走向情况;从空间角度分析每区十年内地震活动情况。将具有类似特征的区域归为一类,通过分析它们的形变背景推测这些区域的地震活动情况。
2001, 19(4): 34-40.
摘要:
介绍了北京昌平地震台TJ-1型钻孔体积应变仪1989年7月~2000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了潮汐响应函数的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由全序列观测数据调和分析所得:O1波潮汐因子VO1=0.7916±0.0128、相位滞后ΔΦ01=1.9°;K11波潮汐因子Vk1=0.64 42±0.0088、相位滞后ΔΦk1=-4.2°;M2波潮汐因子VM2=0.6500±0.0038、相位滞后ΔΦM2=-2.9°。液态地核振荡因子A=VO1/Vk1=1.228,比理论值小6.5%。
介绍了北京昌平地震台TJ-1型钻孔体积应变仪1989年7月~2000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了潮汐响应函数的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由全序列观测数据调和分析所得:O1波潮汐因子VO1=0.7916±0.0128、相位滞后ΔΦ01=1.9°;K11波潮汐因子Vk1=0.64 42±0.0088、相位滞后ΔΦk1=-4.2°;M2波潮汐因子VM2=0.6500±0.0038、相位滞后ΔΦM2=-2.9°。液态地核振荡因子A=VO1/Vk1=1.228,比理论值小6.5%。
2001, 19(4): 41-46.
摘要:
以未来各潜在震源区发生各震级挡地震的概率作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函数为依据。我们应用贝叶斯方法得到各震级挡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并以渤海地区为例,说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以未来各潜在震源区发生各震级挡地震的概率作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函数为依据。我们应用贝叶斯方法得到各震级挡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并以渤海地区为例,说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2001, 19(4): 47-53.
摘要:
张北6.2级地震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形成了大量的非构造地裂缝,它们主要分布在极震区和Ⅶ度区。地裂缝的优势方位为NNE和NWW向,与Ⅷ度等震线双向展布基本一致。利用地裂缝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统计的优势方位,探讨了地裂缝与烈度分区和发震构造的关系。
张北6.2级地震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形成了大量的非构造地裂缝,它们主要分布在极震区和Ⅶ度区。地裂缝的优势方位为NNE和NWW向,与Ⅷ度等震线双向展布基本一致。利用地裂缝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统计的优势方位,探讨了地裂缝与烈度分区和发震构造的关系。
2001, 19(4): 54-58.
摘要:
给出了2001年7月份发生在河北省及邻区一组地震活动前的地磁异常和震前对地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预测。对异常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地磁方法不但对较强地震反应明显,而对相对平静期的显著地震也有所显示。
给出了2001年7月份发生在河北省及邻区一组地震活动前的地磁异常和震前对地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预测。对异常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地磁方法不但对较强地震反应明显,而对相对平静期的显著地震也有所显示。
2001, 19(4): 59-64.
摘要:
着重研究了河南省及邻区6次ML4.7级以上地震前信息增益变化图像和信息增益时、空变化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将地震分为Ⅰ型(异常-发震型)和Ⅱ型(异常-消失-发震型)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信息增益的时、空扫描图像,对异常地区的地震趋势和将要发生的地震的震级(是否大于5级)、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进行了探讨。
着重研究了河南省及邻区6次ML4.7级以上地震前信息增益变化图像和信息增益时、空变化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将地震分为Ⅰ型(异常-发震型)和Ⅱ型(异常-消失-发震型)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信息增益的时、空扫描图像,对异常地区的地震趋势和将要发生的地震的震级(是否大于5级)、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进行了探讨。
2001, 19(4): 65-72.
摘要:
通过对近震速度震级公式的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检验表明,用最大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的1/2π倍,即TVmax/2π来代替最大地动位移测定近震震级是不合适的,其所定震级普遍比模拟位移震级偏小,而且两种震级之间也没有一种较简单的关系。用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最大值的1/2π倍,即(TV/2π)max代替最大地动位移测定近震震级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不便。对速度型数字地震记录通过积分恢复地面位移后所测震级与模拟位移震级相对比,实测结果表明,两种震级一致性较好。
通过对近震速度震级公式的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检验表明,用最大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的1/2π倍,即TVmax/2π来代替最大地动位移测定近震震级是不合适的,其所定震级普遍比模拟位移震级偏小,而且两种震级之间也没有一种较简单的关系。用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最大值的1/2π倍,即(TV/2π)max代替最大地动位移测定近震震级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不便。对速度型数字地震记录通过积分恢复地面位移后所测震级与模拟位移震级相对比,实测结果表明,两种震级一致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