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15卷 第3期
1997, 15(3): 1-8.
摘要: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围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围(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内地震与岩石围亮-幔结构比值(R)相关的力学原因。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围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围(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内地震与岩石围亮-幔结构比值(R)相关的力学原因。
1997, 15(3): 9-17.
摘要:
根据技新的深地震反射资料、构造应力场和震源机制等资料,建立了1966年邢台7.2缓地震孕震区的平面和剖面的有限元模型。对平面和剖面模型在EW向水平外压力下的最大剪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剪应力相对集中的部位和大震震源位置比较一致。提出了邢台7.2级地震的动力学模型,认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能需要深、浅部断层、壳内低速层和EW向水平压力的共同作用。虽然由震源机制和地震宏观烈度分布等资料可指出有具体的发震断层存在,但地震的发生,更重要的应该是有各种构造和周围介质以最有利于应力集中方式的相互配合。
根据技新的深地震反射资料、构造应力场和震源机制等资料,建立了1966年邢台7.2缓地震孕震区的平面和剖面的有限元模型。对平面和剖面模型在EW向水平外压力下的最大剪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剪应力相对集中的部位和大震震源位置比较一致。提出了邢台7.2级地震的动力学模型,认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能需要深、浅部断层、壳内低速层和EW向水平压力的共同作用。虽然由震源机制和地震宏观烈度分布等资料可指出有具体的发震断层存在,但地震的发生,更重要的应该是有各种构造和周围介质以最有利于应力集中方式的相互配合。
1997, 15(3): 18-28.
摘要:
利用文安~蔚县~察右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M面起伏较大,其埋深由冀中拗陷的31.0km向西至山西隆起区北部天镇达42.0km左右。浅部断裂较发育,根据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程度和反映断裂带附近各波组特征,推测了地壳深部断裂。
利用文安~蔚县~察右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M面起伏较大,其埋深由冀中拗陷的31.0km向西至山西隆起区北部天镇达42.0km左右。浅部断裂较发育,根据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程度和反映断裂带附近各波组特征,推测了地壳深部断裂。
1997, 15(3): 29-39.
摘要:
归纳了自1975年以后华北地区13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地壳形变短临前兆异常60例。统计地壳形变短临异常与地震的定性关系,发现距震中较远的台站异常出现较早,较近的台站异常出现较晚,地震的震级与异常的空间展布范围成正比,异常往往倾向震中或背向震中。跨断层的位移型形变异常形态有两大类:一类是趋势性异常变化,另一类是高频波动。本文提出了将连续型形变转化为应变的方法。从1989年10月16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和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缓地震的实例可见,地震往往发生在高应变区或其附近,异常量级可达10-6。
归纳了自1975年以后华北地区13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地壳形变短临前兆异常60例。统计地壳形变短临异常与地震的定性关系,发现距震中较远的台站异常出现较早,较近的台站异常出现较晚,地震的震级与异常的空间展布范围成正比,异常往往倾向震中或背向震中。跨断层的位移型形变异常形态有两大类:一类是趋势性异常变化,另一类是高频波动。本文提出了将连续型形变转化为应变的方法。从1989年10月16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和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缓地震的实例可见,地震往往发生在高应变区或其附近,异常量级可达10-6。
1997, 15(3): 40-44.
摘要: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度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4、5级中强地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放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了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度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4、5级中强地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放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了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 15(3): 45-52.
摘要:
通过对冀东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对今后该区的地震活动程度进行了估计,并对区域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工程地质评价,这对冀东地区震害预测和经济发展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通过对冀东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对今后该区的地震活动程度进行了估计,并对区域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工程地质评价,这对冀东地区震害预测和经济发展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1997, 15(3): 53-60.
摘要:
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展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场、源兆的关系。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缓地震前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唐山为中心在空间上划分三个区:近区、中间区和远区,分别计算了三个区各类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熵的时间演化值,分析了震前这种信息熵的场、源兆特征:震中近区的信息熵值要比中间区及远区低得多。
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展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场、源兆的关系。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缓地震前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唐山为中心在空间上划分三个区:近区、中间区和远区,分别计算了三个区各类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熵的时间演化值,分析了震前这种信息熵的场、源兆特征:震中近区的信息熵值要比中间区及远区低得多。
1997, 15(3): 61-66.
摘要:
在总结1337年杯来(旧)6(1/2)级地震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1992-1993年震区调查考察获得的新资料,对该地震的有关参数进行了讨论:新划分出Ⅵ度区,修定了Ⅶ度等震线,重新定位了震中位置(40°30'N,115°30'E)。此地震的研究对首都因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中长期地震趋势分析和该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在总结1337年杯来(旧)6(1/2)级地震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1992-1993年震区调查考察获得的新资料,对该地震的有关参数进行了讨论:新划分出Ⅵ度区,修定了Ⅶ度等震线,重新定位了震中位置(40°30'N,115°30'E)。此地震的研究对首都因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中长期地震趋势分析和该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1997, 15(3): 67-72.
摘要:
探讨了一种以应变、倾斜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方法,并对大同两次中强地震前华北北部地区的应变、倾斜加卸载响应比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此方法对预报地震有一定的可行性。
探讨了一种以应变、倾斜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方法,并对大同两次中强地震前华北北部地区的应变、倾斜加卸载响应比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此方法对预报地震有一定的可行性。
1997, 15(3): 73-77.
摘要:
定义了地震活动模糊熵概念,计算了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模糊墙值下降,唐山Ms7.8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模糊摘值较低的地方。这符合大地震前震源区地震活动性从无序趋向有序的规律。地震活动模糊熵把模糊因子与震群活动熵统一起来,比震群活动熵能更突出地反映地震活动异常。
定义了地震活动模糊熵概念,计算了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模糊墙值下降,唐山Ms7.8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模糊摘值较低的地方。这符合大地震前震源区地震活动性从无序趋向有序的规律。地震活动模糊熵把模糊因子与震群活动熵统一起来,比震群活动熵能更突出地反映地震活动异常。
1997, 15(3): 78-80.
摘要:
1996年2月,我访问了台湾地区的"中央研究院"以及"地球科学研究所",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996年2月,我访问了台湾地区的"中央研究院"以及"地球科学研究所",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