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许洪泰, 沈得秀, 杨传成, 葛孚刚.
从胶南地区断裂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胶南块体稳定性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4): 6-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4.002
|
[2] |
冉志杰, 张合, 温超, 杨岐炎, 骆艳欣, 彭远黔.
小震密集带与地质活动断裂的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13-16.
|
[3] |
兰青龙, 安卫平, 郭星全, 王继.
太旧高速公路周缘地区地震灾害损失预测与防震减灾对策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2): 37-44.
|
[4] |
林怀存, 刘希强.
大震前地震活动迁移速率bc值的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2): 45-52.
|
[5] |
张秉良, 方仲景, 段端涛, 向宏发.
程各庄断裂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断裂活动性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4): 31-39.
|
[6] |
李愿军, 丁美英.
关于高桥断裂及其活动性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1): 1-8.
|
[7] |
杜广仁.
从鹤壁地区岩浆活动与断裂的关系探讨地震活动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3): 62-69.
|
[8] |
金学申, 杨理华, 肖爱民, 丁占瑛.
震害异常的工程地质与地震地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13-21.
|
[9] |
靳雅敏, 于新昌, 扈志刚.
由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估计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83-89.
|
[10] |
靳雅敏, 于新昌.
唐山地震余震区地震活动性综合评判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56-62.
|
[11] |
李建华, 杨喆.
辽东半岛活动断裂和金州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81-86.
|
[12] |
许建恩.
河北平原中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82-88.
|
[13] |
王敬禹.
沿黄河断裂带的地震地质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28-36.
|
[14] |
姚殿义.
山西"震情带"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59-65.
|
[15] |
潘成德.
山东地震活动特征浅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86-92.
|
[16] |
安欧.
全球大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56-67.
|
[17] |
于新昌, 靳雅敏, 孙迎.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估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52-60.
|
[18] |
张德元, 赵根模.
任丘油田地质构造与注水诱发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104-110.
|
[19] |
孙加林, 蔡国泰, 耿洪.
内蒙古地震工作十一年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51-56.
|
[20] |
李绍柄, 翟振生, 靳雅敏, 何春贵, 许建恩, 于新昌.
河北省文安——霸县地区地震地质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3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