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4卷 第4期
1986, 4(4): 1-9.
摘要:
1980年2月10日在我国东北松辽盆地西北边缘博克图发生了5.6级地震,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北纬41°以北)近三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该震前后六个方面的中小地震活动特征,这对监视少震的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有益的震兆信息。
1980年2月10日在我国东北松辽盆地西北边缘博克图发生了5.6级地震,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北纬41°以北)近三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该震前后六个方面的中小地震活动特征,这对监视少震的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有益的震兆信息。
1986, 4(4): 10-16.
摘要:
本文列出了水位观测仪器系统满足的力学方程,讨论了方程系数的确定方法。经过对方程解的讨论,认为水位仪对水井水位振动的响应决定于仪器系统的自振频率,仪器系统的自振频率取决于浮标的浮力系数及有效质量,浮力系数取决于浮标和井管的半径,而且浮力系数对浮标半径的变化很敏感。通过计算认为,SW-40水位仪对水位振动的响应象一台固有周期为几秒的地震仪。
本文列出了水位观测仪器系统满足的力学方程,讨论了方程系数的确定方法。经过对方程解的讨论,认为水位仪对水井水位振动的响应决定于仪器系统的自振频率,仪器系统的自振频率取决于浮标的浮力系数及有效质量,浮力系数取决于浮标和井管的半径,而且浮力系数对浮标半径的变化很敏感。通过计算认为,SW-40水位仪对水位振动的响应象一台固有周期为几秒的地震仪。
1986, 4(4): 17-22.
摘要:
"振动"作为水氡震兆异常机理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超声振氡实验是在室内进行的;而低频振动实验则主要是通过大爆破水(气)氡观测在野外进行的并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br#人工爆破产生的应力波确实能引起地下水(气)中氡浓度发生变化,但变化比较复杂,很难用一个模式进行解释。为了进一步研究在低频振动作用下氡浓度变化的特点和机理,首先开展了土壤气体中氡的振动实验。#br#岩石破裂时声发射有极宽的频带。岩石标本的滑动产生约100赫的声发射,弯曲和拉伸产生100-1000赫的声发射;而岩石受压产生微破裂时的声发射为105-108赫,人工爆破和微震的体波频率相似,一般为几赫或十几赫,最高为几十赫、而地震时已记录到的声发射为50-70赫,有的为数百赫。因此,低频振动实验有极宽的频带可供选择。
"振动"作为水氡震兆异常机理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超声振氡实验是在室内进行的;而低频振动实验则主要是通过大爆破水(气)氡观测在野外进行的并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br#人工爆破产生的应力波确实能引起地下水(气)中氡浓度发生变化,但变化比较复杂,很难用一个模式进行解释。为了进一步研究在低频振动作用下氡浓度变化的特点和机理,首先开展了土壤气体中氡的振动实验。#br#岩石破裂时声发射有极宽的频带。岩石标本的滑动产生约100赫的声发射,弯曲和拉伸产生100-1000赫的声发射;而岩石受压产生微破裂时的声发射为105-108赫,人工爆破和微震的体波频率相似,一般为几赫或十几赫,最高为几十赫、而地震时已记录到的声发射为50-70赫,有的为数百赫。因此,低频振动实验有极宽的频带可供选择。
1986, 4(4): 23-30.
摘要:
本文叔述了在冀中平原油井水力压裂应力测量原理。通过该地区十口井油井的水力压裂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在1500~3200米深度范围内,三个主应力是随深度成线性增加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为:SH >SV >S。此外,根据在河北省易县的水力压裂应力测量和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到北东东向。由此证明,冀中平原地区的现代地壳运动是以水平作用为主。同时还表明该地区的四组断裂的活动性质:NE和EW向断裂为引张类型,NNE向断裂为右旋走向滑动类型,NW向断裂为左旋走向滑动类型。
本文叔述了在冀中平原油井水力压裂应力测量原理。通过该地区十口井油井的水力压裂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在1500~3200米深度范围内,三个主应力是随深度成线性增加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为:SH >SV >S。此外,根据在河北省易县的水力压裂应力测量和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到北东东向。由此证明,冀中平原地区的现代地壳运动是以水平作用为主。同时还表明该地区的四组断裂的活动性质:NE和EW向断裂为引张类型,NNE向断裂为右旋走向滑动类型,NW向断裂为左旋走向滑动类型。
1986, 4(4): 31-36.
摘要:
本文从实验角度探讨了印度洋板块边界力的不同作用方式对欧亚大陆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板块带主动性的向北顶撞是造成我国西部及邻区强震三角域分布的直接原因,随边界力的作用方式由正北向北东方向偏转,大陆内部相对应力集中区条带也随之向东偏移。
本文从实验角度探讨了印度洋板块边界力的不同作用方式对欧亚大陆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板块带主动性的向北顶撞是造成我国西部及邻区强震三角域分布的直接原因,随边界力的作用方式由正北向北东方向偏转,大陆内部相对应力集中区条带也随之向东偏移。
1986, 4(4): 37-44.
摘要:
应用卫星图象可以分析新构造运动上升、下降与平移的状态,判明活动断裂两盘的错动关系,进而可将活动断裂分为五大类十多种类型。各种类型在卫星图象上均有其独特的影象标志,因此利用卫星图象划分活动断裂类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各类型的力学过程不尽相同,他们在地震孕盲和发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各各而异,因此划分活动断裂的类型,研究它们的继承性活动和活动类型的转化,可以推测断裂的活动趋势和发震的可能性。
应用卫星图象可以分析新构造运动上升、下降与平移的状态,判明活动断裂两盘的错动关系,进而可将活动断裂分为五大类十多种类型。各种类型在卫星图象上均有其独特的影象标志,因此利用卫星图象划分活动断裂类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各类型的力学过程不尽相同,他们在地震孕盲和发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各各而异,因此划分活动断裂的类型,研究它们的继承性活动和活动类型的转化,可以推测断裂的活动趋势和发震的可能性。
1986, 4(4): 45-52.
摘要:
本文研究了可可托海一二台断层第四纪以来沿断层发生大规模右旋走滑和倾滑运动在地表留下的各种痕迹,并对其现代运动的力学特性——粘滑机制提出了地质证据。
本文研究了可可托海一二台断层第四纪以来沿断层发生大规模右旋走滑和倾滑运动在地表留下的各种痕迹,并对其现代运动的力学特性——粘滑机制提出了地质证据。
1986, 4(4): 53-59.
摘要:
1984年9月14日日本长野县西部地震产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御岳山陡坡上含有火山灰的碎屑、岩块堆积物,加之狭长陡峻的河谷地形为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霞诱发了御岳山陡坡上松散碎屑物的滑塌,地震前后的降雨促进了滑塌的产生,并且促进和导致了泥石流的形成。
1984年9月14日日本长野县西部地震产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御岳山陡坡上含有火山灰的碎屑、岩块堆积物,加之狭长陡峻的河谷地形为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霞诱发了御岳山陡坡上松散碎屑物的滑塌,地震前后的降雨促进了滑塌的产生,并且促进和导致了泥石流的形成。
1986, 4(4): 60-71.
摘要: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地震重力测量中地球重力场相对变化(△g 变化)的若干因素,并定量地作了计算。计算表明:在消除了仪器格值、气温等因素影响后,重力相对变化主要是深部物质运动的结果,其次是岩石圈中地下水水位变化引起的,地下水变化作用的量级小于50微加。并就唐山震例作了计算分析。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地震重力测量中地球重力场相对变化(△g 变化)的若干因素,并定量地作了计算。计算表明:在消除了仪器格值、气温等因素影响后,重力相对变化主要是深部物质运动的结果,其次是岩石圈中地下水水位变化引起的,地下水变化作用的量级小于50微加。并就唐山震例作了计算分析。
1986, 4(4): 72-78.
摘要:
我国地震系统重力联测工作开展已近廿年,主要运输工具为汽车,同时也使用火车、飞机联测。
我国地震系统重力联测工作开展已近廿年,主要运输工具为汽车,同时也使用火车、飞机联测。
1986, 4(4): 79-84.
摘要:
涿县台用同一型号的地震仪进行井下摆与地面摆的对比实验表明:井下摆的监测能力大大超过地面摆,给平原和工业噪声大的地区开辟了观测微震的可行途径;由于地震动的振幅在地下比地面小,井下摆所定震级普遍低,采用振动持续时间测定震级可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在初至波的震相方面,本文对井下摆与地面摆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一些看法。
涿县台用同一型号的地震仪进行井下摆与地面摆的对比实验表明:井下摆的监测能力大大超过地面摆,给平原和工业噪声大的地区开辟了观测微震的可行途径;由于地震动的振幅在地下比地面小,井下摆所定震级普遍低,采用振动持续时间测定震级可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在初至波的震相方面,本文对井下摆与地面摆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一些看法。
1986, 4(4): 85-92.
摘要:
晋冀蒙交界地区(E111°-116°,N39°-41°30')位于山西断陷地震带与阴山-燕山地震带交汇地区,构造上具有强震背景,是历史上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近年来该区先后发生了和林格尔6.3级地震和丰镇5.8级地震,地震形势引人瞩目。本文侧重研究了上述两个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和测震学指标的前兆特征,并粗略分析了怀来地5.4级地震的一些特点。
晋冀蒙交界地区(E111°-116°,N39°-41°30')位于山西断陷地震带与阴山-燕山地震带交汇地区,构造上具有强震背景,是历史上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近年来该区先后发生了和林格尔6.3级地震和丰镇5.8级地震,地震形势引人瞩目。本文侧重研究了上述两个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和测震学指标的前兆特征,并粗略分析了怀来地5.4级地震的一些特点。
1986, 4(4): 93-98.
摘要:
本文通过华北16年来水氡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深入总结了华北近年来三次七级以上强震(渤海、海城、唐山)的水氡异常,确认了一些可信度较高的水氡震例,提出了水氡预报强震三要素的定性判据,并对现有预报能力提出了客观的评价。
本文通过华北16年来水氡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深入总结了华北近年来三次七级以上强震(渤海、海城、唐山)的水氡异常,确认了一些可信度较高的水氡震例,提出了水氡预报强震三要素的定性判据,并对现有预报能力提出了客观的评价。
1986, 4(4): 99-101.
摘要:
临盘油田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的实测资料和油田生产动态变化表明,在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菏泽和唐山地震前,油、水井动态有一定程度的中短期异常显示。
临盘油田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的实测资料和油田生产动态变化表明,在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菏泽和唐山地震前,油、水井动态有一定程度的中短期异常显示。
1986, 4(4): 102-104.
摘要:
唐山7.8级地震后,当日下午滦县又发生7.1级地震,两次连续发生的大地震加重了震害。
唐山7.8级地震后,当日下午滦县又发生7.1级地震,两次连续发生的大地震加重了震害。
1986, 4(4): 105-109.
摘要:
1556年1月23日午夜,渭河盆地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地震。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历史地震之一。本文讨论了近年来对这次地震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556年1月23日午夜,渭河盆地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地震。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历史地震之一。本文讨论了近年来对这次地震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986, 4(4): 110-116.
摘要:
采用电极监测系统,接收地震前的电磁交变信息是研究地震短临前兆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其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地震的关系,根据大量实验资料与地震的相关性质,证明电极监测系统能够获得一定范围内中强以上地震的短临前兆信息。
采用电极监测系统,接收地震前的电磁交变信息是研究地震短临前兆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其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地震的关系,根据大量实验资料与地震的相关性质,证明电极监测系统能够获得一定范围内中强以上地震的短临前兆信息。
1986, 4(4): 117-119.
摘要:
1966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一系列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是3月22日7.2级地震。对地震工作者来说,这次地震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次地震是我国地震事业(大发展阶段的起点。在20周年之际,人们更加缅怀深切关怀灾区人民的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1966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一系列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是3月22日7.2级地震。对地震工作者来说,这次地震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次地震是我国地震事业(大发展阶段的起点。在20周年之际,人们更加缅怀深切关怀灾区人民的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1986, 4(4): 120-126.
摘要:
本文使用邢台1965~1985年频度、强度资料,采用一维随机数字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推出N、N3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根据1979年后曲线出现的异常形态,分析地震新序列特征。通过对主序列、分序列趋势曲线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出三个异常衰减时段。分析异常时段与晚期强余震、外围区强震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b值、能量、频度等资料讨论1981年宁晋5.8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本文使用邢台1965~1985年频度、强度资料,采用一维随机数字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推出N、N3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根据1979年后曲线出现的异常形态,分析地震新序列特征。通过对主序列、分序列趋势曲线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出三个异常衰减时段。分析异常时段与晚期强余震、外围区强震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b值、能量、频度等资料讨论1981年宁晋5.8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1986, 4(4): 127-134.
摘要: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大陆上发生的一次地震序列十分复杂的浅源强震,详细地研究该序列的时空强分布特征,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规律性,有助于认识其成因、类型和发震过程。本文将以唐山7.8级地震为中心,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旋转变换方法,定量地给出唐山余震区长、短轴方向不同距离不同时间的地震分布指标,借以研究唐山地震的性质、序列特征和发展演化过程。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大陆上发生的一次地震序列十分复杂的浅源强震,详细地研究该序列的时空强分布特征,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规律性,有助于认识其成因、类型和发震过程。本文将以唐山7.8级地震为中心,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旋转变换方法,定量地给出唐山余震区长、短轴方向不同距离不同时间的地震分布指标,借以研究唐山地震的性质、序列特征和发展演化过程。
1986, 4(4): 135-143.
摘要:
根据文献[1]的方法,利用1965年到1984年1月的70次邢台地震序列,按公式:Mm=1/b log(1+b·Nln10)+M1-1/(2b)log(1+b·ln10)进行回顾性地计算该序列的主震或最大余震的震级,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同时应指出,当ho>1.0时可以得出确切的震级值,当ho>1.0时得不到确切的震级值。要判断出该序列未来是否还有更大的地震,本文采用了过滤图解的方法来判断该序列是属于前震群还是余震群,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文献[1]的方法,利用1965年到1984年1月的70次邢台地震序列,按公式:Mm=1/b log(1+b·Nln10)+M1-1/(2b)log(1+b·ln10)进行回顾性地计算该序列的主震或最大余震的震级,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同时应指出,当ho>1.0时可以得出确切的震级值,当ho>1.0时得不到确切的震级值。要判断出该序列未来是否还有更大的地震,本文采用了过滤图解的方法来判断该序列是属于前震群还是余震群,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986, 4(4): 144-146.
摘要:
由震源机制解在区域反应的一致性、规则性证实了一个范围很大的地震带存在着统一应力场,因此可以把它视为一个构造力学体系。在不发生地震的时候,它是一个复杂的平衡力系,是包含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应力集中点的块体集合体。大震的发生使局部应力急剧下降,并造成局部位移和变形,体系的平衡暂时被打破,大范围的应力场就会重新调整,以建立新的平衡。因此,大震后,由于大范围应力场的调整作用,区域地震活动会明显增强。
由震源机制解在区域反应的一致性、规则性证实了一个范围很大的地震带存在着统一应力场,因此可以把它视为一个构造力学体系。在不发生地震的时候,它是一个复杂的平衡力系,是包含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应力集中点的块体集合体。大震的发生使局部应力急剧下降,并造成局部位移和变形,体系的平衡暂时被打破,大范围的应力场就会重新调整,以建立新的平衡。因此,大震后,由于大范围应力场的调整作用,区域地震活动会明显增强。
1986, 4(4): 147-150.
摘要:
短期地磁扰动是指磁暴急始、湾扰与地磁脉动等扰动时间较短的地磁变化。磁扰的源场来自磁层和电离层的电流体系,因而它们在较大范围内可看作均匀分布。但是,由于它们在地球内部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与地下电导率分布密切相关,所以,相距很近的两地往往观测到磁扰不一致。这就是说短期地磁扰动可以反映地下电导率的横向不均匀性,目前国内外均已发现了一些电导率异常区。
短期地磁扰动是指磁暴急始、湾扰与地磁脉动等扰动时间较短的地磁变化。磁扰的源场来自磁层和电离层的电流体系,因而它们在较大范围内可看作均匀分布。但是,由于它们在地球内部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与地下电导率分布密切相关,所以,相距很近的两地往往观测到磁扰不一致。这就是说短期地磁扰动可以反映地下电导率的横向不均匀性,目前国内外均已发现了一些电导率异常区。
1986, 4(4): 150-150.
摘要:
近来很多地震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把近代统计物理学关于"宇宙数"(4.6692)...,的研究成果移植到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上并加以推广应用,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笔者在日常工作中也确实发现华北地震活动中有"分界数"的存在而且有区域性的特点。这里是把地震活动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所经过的某一个自然序数称为"分界数"的。
近来很多地震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把近代统计物理学关于"宇宙数"(4.6692)...,的研究成果移植到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上并加以推广应用,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笔者在日常工作中也确实发现华北地震活动中有"分界数"的存在而且有区域性的特点。这里是把地震活动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所经过的某一个自然序数称为"分界数"的。
1986, 4(4): 151-154.
摘要:
震惊中外的1976年唐山地震过去10年了,回顾往事,百感交集,地震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历历在目。为了纪念唐山地震10周年,为了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对唐山地震前的地震趋势预报作一简要的回顾。二、华北北部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强震危险区预测为了进行华北地区的地震趋势预报,研究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强震活动特征,并进行强震危险区预测和地震烈度区划,我们从1973年开始进行一系列地震地质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后来,结合唐山地震的实践和认识,把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不同的论著中。
震惊中外的1976年唐山地震过去10年了,回顾往事,百感交集,地震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历历在目。为了纪念唐山地震10周年,为了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对唐山地震前的地震趋势预报作一简要的回顾。二、华北北部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强震危险区预测为了进行华北地区的地震趋势预报,研究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强震活动特征,并进行强震危险区预测和地震烈度区划,我们从1973年开始进行一系列地震地质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后来,结合唐山地震的实践和认识,把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不同的论著中。
1986, 4(4): 155-156.
摘要:
1966年3月8日邢台6.8级地震,是解放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的第一次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政领导部门极为关切和重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对地震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工业部、国家测绘总局及有关大专院校共24个单位450多名科技人员赶到地震现场,进行地震考查和研究工作。
1966年3月8日邢台6.8级地震,是解放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的第一次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政领导部门极为关切和重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对地震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工业部、国家测绘总局及有关大专院校共24个单位450多名科技人员赶到地震现场,进行地震考查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