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0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2022, 40(2): 1-8, 2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01
摘要:
地震现场工作队伍众多,信息共享难度大,为实现地震现场信息的统一管理,基于微信小程序设计研发了地震现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震后组织体系的分析、归纳,梳理地震现场工作需求,实现了信息上报、信息查询、任务管理、通知公告等功能,可以有效管理地震现场各类信息,拓展了信息汇聚通道,提高了信息分发效率。该系统在山东省地震局日常工作中进行了试用,在演练中使用本系统进行了演练触发和信息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震现场工作队伍众多,信息共享难度大,为实现地震现场信息的统一管理,基于微信小程序设计研发了地震现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震后组织体系的分析、归纳,梳理地震现场工作需求,实现了信息上报、信息查询、任务管理、通知公告等功能,可以有效管理地震现场各类信息,拓展了信息汇聚通道,提高了信息分发效率。该系统在山东省地震局日常工作中进行了试用,在演练中使用本系统进行了演练触发和信息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2022, 40(2): 9-1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02
摘要:
针对地震现场工作不同主体的工作内容,明确各主体对信息共享的需求,阐述了地震现场协同联动涉及的信息类别;应用相关技术构建地震应急响应前后方协同联动保障机制的体系架构,并设计可实现内部即时通讯、应急信息文档产出、工作会议记录、前后方协同交互的地震现场移动办公辅助系统。
针对地震现场工作不同主体的工作内容,明确各主体对信息共享的需求,阐述了地震现场协同联动涉及的信息类别;应用相关技术构建地震应急响应前后方协同联动保障机制的体系架构,并设计可实现内部即时通讯、应急信息文档产出、工作会议记录、前后方协同交互的地震现场移动办公辅助系统。
2022, 40(2): 15-2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03
摘要:
确定地震发生后人口位置及人口流动趋势,以2016年5月22日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4.6级地震烈度圈为数据提取范围,共采集了57 890条位置信息。对采集的点数据分类,对不同时段和不同地点人口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同时绘制了人口流动图和应急疏散路线图,使得采集的位置数据可视化,为震后人口数据的获取提供有效途径,为震后灾情评估和应急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确定地震发生后人口位置及人口流动趋势,以2016年5月22日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4.6级地震烈度圈为数据提取范围,共采集了57 890条位置信息。对采集的点数据分类,对不同时段和不同地点人口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同时绘制了人口流动图和应急疏散路线图,使得采集的位置数据可视化,为震后人口数据的获取提供有效途径,为震后灾情评估和应急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2022, 40(2): 21-2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04
摘要:
对1998—2018年云南破坏性地震事件中的交通系统震害损失数据进行统计和空间分析,研究云南地区交通系统震害损失规律和区域差异;基于云南交通系统历史地震震害,总结云南地区交通系统震害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交通系统震害损失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但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二阶多项式关系;②云南地区交通系统震害损失区域差异显著,在相同地震震级和烈度下,表现为滇东北地区最高、滇西地区次之、滇南地区相对较低;③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是加重交通系统震害、导致交通中断的重要原因。
对1998—2018年云南破坏性地震事件中的交通系统震害损失数据进行统计和空间分析,研究云南地区交通系统震害损失规律和区域差异;基于云南交通系统历史地震震害,总结云南地区交通系统震害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交通系统震害损失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但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二阶多项式关系;②云南地区交通系统震害损失区域差异显著,在相同地震震级和烈度下,表现为滇东北地区最高、滇西地区次之、滇南地区相对较低;③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是加重交通系统震害、导致交通中断的重要原因。
2022, 40(2): 29-3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05
摘要: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分析功能,对2000—2020年期间CNKI中文数据库中与位置服务相关的研究文献,从发文量变化、文献作者关系、关键词分析以及研究主题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位置服务在不同研究领域,尤其是灾害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基于对国内位置服务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分析功能,对2000—2020年期间CNKI中文数据库中与位置服务相关的研究文献,从发文量变化、文献作者关系、关键词分析以及研究主题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位置服务在不同研究领域,尤其是灾害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基于对国内位置服务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2022, 40(2): 39-47, 5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06
摘要:
依据浅层地震勘探结果、钻孔和重力资料,进一步厘定了磁县-大名断裂东段的空间展布、断层上断点埋深。研究认为该断裂具有分段活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晚更新世,并推测出磁县-大名断裂东延至范县古城镇南一带。
依据浅层地震勘探结果、钻孔和重力资料,进一步厘定了磁县-大名断裂东段的空间展布、断层上断点埋深。研究认为该断裂具有分段活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晚更新世,并推测出磁县-大名断裂东延至范县古城镇南一带。
2022, 40(2): 48-5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07
摘要:
以上海地区记录到的天然地震和“4·20”上海中环中心爆破、“4·26”浦东爆破为例进行标准时频变换分析,并对得到的标准时频谱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时频谱进行对比可看出:经过NTFT变换后的数据相对于小波变换、时频域的分辨率有显著的提升,可更为清晰地展示出地震信号和背景噪声的信号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不明显的地震波形,甚至被噪声淹没的地震信号进行有效的识别;上海地区天然地震与爆破事件的频率均主要分布在20~40 Hz范围内,频带范围差异不大;天然地震能量信号多集中在20 Hz附近,而爆破事件能量信号则大致集中在30~40 Hz之间;天然地震能量分布呈现“多峰”特征,而爆破事件则表现出相对“少峰”,主要呈现出高能量、小范围冲激形式的特点。
以上海地区记录到的天然地震和“4·20”上海中环中心爆破、“4·26”浦东爆破为例进行标准时频变换分析,并对得到的标准时频谱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时频谱进行对比可看出:经过NTFT变换后的数据相对于小波变换、时频域的分辨率有显著的提升,可更为清晰地展示出地震信号和背景噪声的信号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不明显的地震波形,甚至被噪声淹没的地震信号进行有效的识别;上海地区天然地震与爆破事件的频率均主要分布在20~40 Hz范围内,频带范围差异不大;天然地震能量信号多集中在20 Hz附近,而爆破事件能量信号则大致集中在30~40 Hz之间;天然地震能量分布呈现“多峰”特征,而爆破事件则表现出相对“少峰”,主要呈现出高能量、小范围冲激形式的特点。
2022, 40(2): 56-6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08
摘要:
针对应用于地磁干扰分类数据集匮乏的问题,通过对地磁干扰数据进行数据清理和标签分类等处理构建数据集,并使用主流深度学习算法对其进行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框架下,地磁干扰数据与未受干扰数据能实现较高准确率的分类结果,产出拥有一定效果的分类模型;其分类效果与数据样本集的建立有关,大量且干净的数据样本集将获得更好的分类结果及更细致的分类能力。
针对应用于地磁干扰分类数据集匮乏的问题,通过对地磁干扰数据进行数据清理和标签分类等处理构建数据集,并使用主流深度学习算法对其进行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框架下,地磁干扰数据与未受干扰数据能实现较高准确率的分类结果,产出拥有一定效果的分类模型;其分类效果与数据样本集的建立有关,大量且干净的数据样本集将获得更好的分类结果及更细致的分类能力。
2022, 40(2): 62-7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09
摘要:
为科学评估山西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以山西测震台网产出的地震观测报告为输入,计算了山西测震台网57个台站对周边地震事件的检测概率、测震台网的合成检测概率及最小完整性震级。单台检测概率结果显示:PMC方法相对客观地反映了57个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山西中部的5个台站,由于台站密度大且布局合理,对较小震级的地震都有较高的检测能力,位于山西北部和南部省界附近的台站,检测能力较弱。合成检测概率结果表明:检测概率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山西忻州、太原、晋中、临汾以及大同和长治的部分地区一带,是监测能力最强的地区,山西80%的地区能监测到ML1.0及以下的地震;共享了邻省17个台站后,山西北部及南部省界附近区域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P达到1.7,相比中部地区而言,监测能力较弱。为提高山西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需在山西北部及南部边界地区增加台站密度,或从邻省引入更多的台站,进一步优化山西测震台网的台站布局。
为科学评估山西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以山西测震台网产出的地震观测报告为输入,计算了山西测震台网57个台站对周边地震事件的检测概率、测震台网的合成检测概率及最小完整性震级。单台检测概率结果显示:PMC方法相对客观地反映了57个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山西中部的5个台站,由于台站密度大且布局合理,对较小震级的地震都有较高的检测能力,位于山西北部和南部省界附近的台站,检测能力较弱。合成检测概率结果表明:检测概率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山西忻州、太原、晋中、临汾以及大同和长治的部分地区一带,是监测能力最强的地区,山西80%的地区能监测到ML1.0及以下的地震;共享了邻省17个台站后,山西北部及南部省界附近区域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P达到1.7,相比中部地区而言,监测能力较弱。为提高山西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需在山西北部及南部边界地区增加台站密度,或从邻省引入更多的台站,进一步优化山西测震台网的台站布局。
2022, 40(2): 72-7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10
摘要:
通过分析地铁供电系统的组成架构,对呼和浩特地磁台的干扰机理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干扰的基本特征;同时,结合小波变换的方法获得地铁干扰的频带范围及频谱特征,获取时频联合域中能量密度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BD小波分解方法对高频干扰部分进行滤除,达到有效提高地磁观测质量的目的。
通过分析地铁供电系统的组成架构,对呼和浩特地磁台的干扰机理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干扰的基本特征;同时,结合小波变换的方法获得地铁干扰的频带范围及频谱特征,获取时频联合域中能量密度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BD小波分解方法对高频干扰部分进行滤除,达到有效提高地磁观测质量的目的。
2022, 40(2): 77-8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11
摘要:
为利用震例周边流动地磁矢量监测数据获取时间距发震较短的优势捕捉有效震磁异常信息,在河北任丘MS3.2及内蒙古和林格尔MS3.0地震后,对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和2020年4—9月两期岩石圈磁场变化模型进行计算发现:震中附近Z分量相对异常特征较为明显,出现一定面积正异常高值区;去除趋势性变化成分后,局部异常值约2~3 nT左右,影响范围在方圆50 km左右;且第二期任丘MS3.2震中附近出现较为显著的负异常区,范围、量值和震前异常特征相当,可能和震后岩石圈磁场形态恢复有关。
为利用震例周边流动地磁矢量监测数据获取时间距发震较短的优势捕捉有效震磁异常信息,在河北任丘MS3.2及内蒙古和林格尔MS3.0地震后,对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和2020年4—9月两期岩石圈磁场变化模型进行计算发现:震中附近Z分量相对异常特征较为明显,出现一定面积正异常高值区;去除趋势性变化成分后,局部异常值约2~3 nT左右,影响范围在方圆50 km左右;且第二期任丘MS3.2震中附近出现较为显著的负异常区,范围、量值和震前异常特征相当,可能和震后岩石圈磁场形态恢复有关。
2022, 40(2): 82-8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12
摘要:
阐述了基于物联网的地震台网安全运行智能保障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通过统一的操作平台和通信平台,实时监控、分析地震台站基础设施的运行信息,包含供配电系统、环境系统、安防系统、地震监测设备、传输网络的运行参数和状态等,并将数据进行共享,实现以中心站为集中监控管理中心,各个无人值守台站资源的合理调配。此系统在张家口地震监测中心站中的远程监控实际应用,显著提高了台站运维效率。
阐述了基于物联网的地震台网安全运行智能保障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通过统一的操作平台和通信平台,实时监控、分析地震台站基础设施的运行信息,包含供配电系统、环境系统、安防系统、地震监测设备、传输网络的运行参数和状态等,并将数据进行共享,实现以中心站为集中监控管理中心,各个无人值守台站资源的合理调配。此系统在张家口地震监测中心站中的远程监控实际应用,显著提高了台站运维效率。
2022, 40(2): 87-9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13
摘要:
根据地震台站信号防雷的现状,结合智能型信号防雷器的基本原理,提出以APP技术实现设备实时监控管理的方案,用于地震台站信号防雷技术的优化。将系统安装在2个台站试运行,结果显示,监控系统平台运行良好,通过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看到信号防雷的运行情况及性能状态,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更快地找到原因。
根据地震台站信号防雷的现状,结合智能型信号防雷器的基本原理,提出以APP技术实现设备实时监控管理的方案,用于地震台站信号防雷技术的优化。将系统安装在2个台站试运行,结果显示,监控系统平台运行良好,通过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看到信号防雷的运行情况及性能状态,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更快地找到原因。
2022, 40(2): 91-9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14
摘要:
针对河北涉县地磁台在2013年建设期间土体外运产生的载荷变化对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影响进行了ANSYS有限元三维载荷模型分析。根据已知岩层特性把模型分成土体和岩石两部分,按照地磁台站建设施工前后的外运土体形状、规模分别构建模型,并结合动土期间水管倾斜仪运行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涉县地磁台站建设产生的载荷变化并未对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产生明显影响。
针对河北涉县地磁台在2013年建设期间土体外运产生的载荷变化对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影响进行了ANSYS有限元三维载荷模型分析。根据已知岩层特性把模型分成土体和岩石两部分,按照地磁台站建设施工前后的外运土体形状、规模分别构建模型,并结合动土期间水管倾斜仪运行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涉县地磁台站建设产生的载荷变化并未对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产生明显影响。
2022, 40(2): 97-10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2.015
摘要:
采用“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简称RTL算法)对2019年10月12日发生在广西北流-广东化州交界的5.2级地震进行了回顾性检验。选取2015年10月11日至2019年10月10日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L2.0以上地震目录,根据震中附近所在区域确定选取范围:109.0°~112.0°E,20.5°~23.5°N,并以0.5°为步长,在此区间内得到49个点,分别计算各点RTL值。分析结果显示:震前震中及其南北两侧共有8个点存在RTL异常,RTL分析方法可以作为本次地震前的一项异常指标。
采用“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简称RTL算法)对2019年10月12日发生在广西北流-广东化州交界的5.2级地震进行了回顾性检验。选取2015年10月11日至2019年10月10日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L2.0以上地震目录,根据震中附近所在区域确定选取范围:109.0°~112.0°E,20.5°~23.5°N,并以0.5°为步长,在此区间内得到49个点,分别计算各点RTL值。分析结果显示:震前震中及其南北两侧共有8个点存在RTL异常,RTL分析方法可以作为本次地震前的一项异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