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9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2021, 39(1): 1-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1
摘要:
基于云南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现状与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对其在空间算法、动态集群分布式并行计算、信息服务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了云环境下的云南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信息服务系统,并结合系统在巧家MS5.0地震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的地震灾害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产出的应急产品,在时效性与准确性方面均得到较大提高,应急信息服务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基于云南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现状与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对其在空间算法、动态集群分布式并行计算、信息服务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了云环境下的云南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信息服务系统,并结合系统在巧家MS5.0地震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的地震灾害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产出的应急产品,在时效性与准确性方面均得到较大提高,应急信息服务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2021, 39(1): 9-16, 2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2
摘要:
梳理了现有3种地震灾害人员死亡评估模型,并基于甘肃地区历史中强地震(MS4.7~6.0),对人员死亡评估模型进行震例计算。结果表明:①针对甘肃地区中强地震,3种模型的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可用于地震后快速盲评估计算,为地震后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②当中强地震震中烈度达到Ⅷ度时,这3种评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人员死亡人数存在较大误差,需要根据专家经验进行人机交互修正,依据地震灾区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空间分布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支撑应急决策;③在甘肃地区中强地震的人员死亡评估中,李雯模型因考虑了地震灾区面积、区域适用性要优于其他两类模型。
梳理了现有3种地震灾害人员死亡评估模型,并基于甘肃地区历史中强地震(MS4.7~6.0),对人员死亡评估模型进行震例计算。结果表明:①针对甘肃地区中强地震,3种模型的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可用于地震后快速盲评估计算,为地震后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②当中强地震震中烈度达到Ⅷ度时,这3种评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人员死亡人数存在较大误差,需要根据专家经验进行人机交互修正,依据地震灾区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空间分布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支撑应急决策;③在甘肃地区中强地震的人员死亡评估中,李雯模型因考虑了地震灾区面积、区域适用性要优于其他两类模型。
2021, 39(1): 17-2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3
摘要:
以二维土质边坡模型为例,地震输入方式分别采取单点输入和多点输入,考虑其土层地震反应、主应力极值等特征,分析单点、多点输入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单点输入与多点输入下坡高、坡角的变化对土质边坡模型安全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地震工程抗震设计时采用多点输入比单点输入更加安全、更符合实际情况。
以二维土质边坡模型为例,地震输入方式分别采取单点输入和多点输入,考虑其土层地震反应、主应力极值等特征,分析单点、多点输入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单点输入与多点输入下坡高、坡角的变化对土质边坡模型安全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地震工程抗震设计时采用多点输入比单点输入更加安全、更符合实际情况。
2021, 39(1): 23-31, 4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4
摘要:
结合巴基斯坦某核电工程,将3种隧洞断面型式运用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取水隧洞模型中,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两种不同的工况并考虑隧洞内水压力及支护作用,运用有限差分软件实现了地震响应计算,并利用计算结果对截面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圆形截面型式在两种工况下弯矩和剪力值均小于其余两种截面型式;三者内力分布规律基本相似,部分区域数值变化较大,但圆形截面内力分布最均匀,受力最充分;通过三种截面型式的优化比较,圆形断面型式在满足抗震要求的情况下造价最低,但圆形隧洞水流量比马蹄形和城门洞形小,且在开挖过程中较马蹄形困难,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考虑圆形与马蹄形两种截面型式。通过对3种截面型式的内力及变形的全面分析,成果可为类似隧洞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结合巴基斯坦某核电工程,将3种隧洞断面型式运用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取水隧洞模型中,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两种不同的工况并考虑隧洞内水压力及支护作用,运用有限差分软件实现了地震响应计算,并利用计算结果对截面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圆形截面型式在两种工况下弯矩和剪力值均小于其余两种截面型式;三者内力分布规律基本相似,部分区域数值变化较大,但圆形截面内力分布最均匀,受力最充分;通过三种截面型式的优化比较,圆形断面型式在满足抗震要求的情况下造价最低,但圆形隧洞水流量比马蹄形和城门洞形小,且在开挖过程中较马蹄形困难,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考虑圆形与马蹄形两种截面型式。通过对3种截面型式的内力及变形的全面分析,成果可为类似隧洞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2021, 39(1): 32-4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5
摘要: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小震精定位等方法,结合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分析了贺街-夏郢断裂附近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小震分布特征,并据此将贺街-夏郢断裂从南到北分为南段(夏郢镇毓秀-石桥镇新塘)、中段(石桥镇新塘-步头镇白石口)、北段(步头镇白石口以北)。结果显示,贺街-夏郢断裂中段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明显,控制石桥-沙头盆地的发育,局部次级断裂控制NE向水系发育,苍梧MS5.4地震就发生在中段,附近有小震活动,初步推测中段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北段影像上有一定的线性特征,沿盆地边缘第四纪宽阔谷地发育,小震活动弱,初步推测北段第四纪以来可能有过活动;南段影像上线性特征不明显,多发育在基岩山体中,对沿途水系无错移,无小震活动,初步推测南段第四纪以来未曾活动。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小震精定位等方法,结合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分析了贺街-夏郢断裂附近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小震分布特征,并据此将贺街-夏郢断裂从南到北分为南段(夏郢镇毓秀-石桥镇新塘)、中段(石桥镇新塘-步头镇白石口)、北段(步头镇白石口以北)。结果显示,贺街-夏郢断裂中段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明显,控制石桥-沙头盆地的发育,局部次级断裂控制NE向水系发育,苍梧MS5.4地震就发生在中段,附近有小震活动,初步推测中段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北段影像上有一定的线性特征,沿盆地边缘第四纪宽阔谷地发育,小震活动弱,初步推测北段第四纪以来可能有过活动;南段影像上线性特征不明显,多发育在基岩山体中,对沿途水系无错移,无小震活动,初步推测南段第四纪以来未曾活动。
2021, 39(1): 42-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6
摘要:
采用河南小浪底水库数字地震台网2009—2016年的地震观测资料,结合双差重定位结果,利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小浪底水库库区8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表明,小浪底库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库区中段的石井河断层附近,呈团状散布;该区域的剪切波快波平均偏振方向为100.4°±45.0°,慢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87±1.13)ms·km−1;研究区快波偏振方向与华南地块主压应力场方向一致性较好,区域内多数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与附近断层走向平行,慢波时间延迟与华北地块的研究结果相当。
采用河南小浪底水库数字地震台网2009—2016年的地震观测资料,结合双差重定位结果,利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小浪底水库库区8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表明,小浪底库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库区中段的石井河断层附近,呈团状散布;该区域的剪切波快波平均偏振方向为100.4°±45.0°,慢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87±1.13)ms·km−1;研究区快波偏振方向与华南地块主压应力场方向一致性较好,区域内多数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与附近断层走向平行,慢波时间延迟与华北地块的研究结果相当。
2021, 39(1): 49-5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7
摘要:
利用CAP、TDMT、sPL深度震相等3种方法测定河北昌黎ML4.5地震震源深度,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拟合得到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利用TDMT方法反演得到拟合震源深度范围为5~6 km;在震中距20~80 km范围内的台站波形数据中,CHL、BDH两个台站识别到sPL震相,基于震源机制解,计算1~16 km深度范围对应的理论波形图,与观测波形比对后得到震源深度为5 km。结果显示,3种方法的深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合震源尺度以及昌黎ML3.9地震CAP、sPL计算结果认为,昌黎ML4.5地震的震源深度应为4~6 km。
利用CAP、TDMT、sPL深度震相等3种方法测定河北昌黎ML4.5地震震源深度,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拟合得到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利用TDMT方法反演得到拟合震源深度范围为5~6 km;在震中距20~80 km范围内的台站波形数据中,CHL、BDH两个台站识别到sPL震相,基于震源机制解,计算1~16 km深度范围对应的理论波形图,与观测波形比对后得到震源深度为5 km。结果显示,3种方法的深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合震源尺度以及昌黎ML3.9地震CAP、sPL计算结果认为,昌黎ML4.5地震的震源深度应为4~6 km。
2021, 39(1): 56-6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8
摘要: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鲁中地区2008年3月15日至2019年8月23日发生的1 402个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820个地震的精确位置,重定位后地震位置空间误差显著减小;采用重定位地震的5 048个P(Pn)波初动符号,运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计算了鲁中地区0.25°×0.25°网格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P轴总体上倾角较小且方向上呈现逆时针旋转特性,从研究区北部的NWW-SEE向往南逐渐变为NEE-SWW向;而T轴方位由北往南从NNE-SSW逐渐过渡到NNW-SSE,并有部分区域T轴方位一致性较差且倾角较大;最后分别对研究区内济阳坳陷、鲁西隆起、郯庐断裂带的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分析。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鲁中地区2008年3月15日至2019年8月23日发生的1 402个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820个地震的精确位置,重定位后地震位置空间误差显著减小;采用重定位地震的5 048个P(Pn)波初动符号,运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计算了鲁中地区0.25°×0.25°网格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P轴总体上倾角较小且方向上呈现逆时针旋转特性,从研究区北部的NWW-SEE向往南逐渐变为NEE-SWW向;而T轴方位由北往南从NNE-SSW逐渐过渡到NNW-SSE,并有部分区域T轴方位一致性较差且倾角较大;最后分别对研究区内济阳坳陷、鲁西隆起、郯庐断裂带的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分析。
2021, 39(1): 64-6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9
摘要:
为准确提取震前异常信息,以2017年新疆精河MS6.6地震为例,基于乌鲁木齐台站W-N(k)测段数据,利用离差统计分析方法与原始曲线分析方法分别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研究了地震前后的数据异常特征。结果显示,震前测段数据的变差系数成倍增大,离差分布曲线偏离正态分布,原始曲线出现大幅转折,断层活动形式出现明显变化,震后异常特征消失。通过效果图可知,结合两种方法分析数据异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为震前异常识别提供参考。
为准确提取震前异常信息,以2017年新疆精河MS6.6地震为例,基于乌鲁木齐台站W-N(k)测段数据,利用离差统计分析方法与原始曲线分析方法分别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研究了地震前后的数据异常特征。结果显示,震前测段数据的变差系数成倍增大,离差分布曲线偏离正态分布,原始曲线出现大幅转折,断层活动形式出现明显变化,震后异常特征消失。通过效果图可知,结合两种方法分析数据异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为震前异常识别提供参考。
2021, 39(1): 70-7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10
摘要:
利用2014—2018年内蒙古及邻省数字地震台网108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事件波形数据,分别采用快速测定速报震级方法和常规速报震级测定方法对85例有效速报地震进行分析,测定两种方法的震级偏差,给出震级校正值,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快速测定法的结果与常规速报震级方法测定结果相比整体偏小,震级差绝对值介于0~0.5之间,平均震级差为0.25,对不同震级差频度分布进行高斯分布函数拟合,震级差分布符合高斯正态分布;②分别测算两种方法量取振幅测定震级的时间,快速测定法用时为常规速报震级方法的3/5,平均节约时间90 s左右,减少速报报出时间;③对于地震震级偏小并且垂直分量的S波发育不完全的地震事件,不建议采用快速测定速报震级方法测定震级;④采用校正后的震级测定结果,精度有所提高,减小了震级偏差对地震速报的影响,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地震台网速报的处理要求,可以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
利用2014—2018年内蒙古及邻省数字地震台网108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事件波形数据,分别采用快速测定速报震级方法和常规速报震级测定方法对85例有效速报地震进行分析,测定两种方法的震级偏差,给出震级校正值,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快速测定法的结果与常规速报震级方法测定结果相比整体偏小,震级差绝对值介于0~0.5之间,平均震级差为0.25,对不同震级差频度分布进行高斯分布函数拟合,震级差分布符合高斯正态分布;②分别测算两种方法量取振幅测定震级的时间,快速测定法用时为常规速报震级方法的3/5,平均节约时间90 s左右,减少速报报出时间;③对于地震震级偏小并且垂直分量的S波发育不完全的地震事件,不建议采用快速测定速报震级方法测定震级;④采用校正后的震级测定结果,精度有所提高,减小了震级偏差对地震速报的影响,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地震台网速报的处理要求,可以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
2021, 39(1): 78-8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11
摘要:
利用2009年1月以来会理川-31井水位及降雨观测数据,定量分析多年来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与雨季累计降雨量、月降雨量、集中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川-31井水文地质环境特征建立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分析该井降雨量与水位变化幅度的相关性特征;井孔水化学组分及稳定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井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浅,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该研究结论对地下水位异常判定和和区域震情跟踪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2009年1月以来会理川-31井水位及降雨观测数据,定量分析多年来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与雨季累计降雨量、月降雨量、集中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川-31井水文地质环境特征建立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分析该井降雨量与水位变化幅度的相关性特征;井孔水化学组分及稳定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井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浅,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该研究结论对地下水位异常判定和和区域震情跟踪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 39(1): 84-8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12
摘要: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和TDMT-INVC方法对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M4.0地震数字记录波形进行震源机制解计算,并利用sPn与Pn震相走时差法进一步对其深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略带逆冲分量;CAP方法和sPn与Pn震相走时差法测得的震源深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布范围为14.0~15.5 km,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内,符合本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特征。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和TDMT-INVC方法对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M4.0地震数字记录波形进行震源机制解计算,并利用sPn与Pn震相走时差法进一步对其深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略带逆冲分量;CAP方法和sPn与Pn震相走时差法测得的震源深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布范围为14.0~15.5 km,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内,符合本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特征。
2021, 39(1): 89-9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13
摘要:
应用PDF方法,计算了内蒙古现运行48个测震台站0.01~20 Hz频带范围内的功率谱密度(PSD)和1~20 Hz频带范围内噪声均方根(RMS)值,定量分析了内蒙古区域背景噪声水平。结果显示:平均噪声水平属于Ⅰ类的台站有45个,Ⅱ类有3个;台站背景噪声在1 Hz以上频段内,主要受公路和人为影响;在0.6~1 Hz频段内背景噪声水平差异较小;在低频段,水平向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大于垂直向,山洞台受影响小于地面台。
应用PDF方法,计算了内蒙古现运行48个测震台站0.01~20 Hz频带范围内的功率谱密度(PSD)和1~20 Hz频带范围内噪声均方根(RMS)值,定量分析了内蒙古区域背景噪声水平。结果显示:平均噪声水平属于Ⅰ类的台站有45个,Ⅱ类有3个;台站背景噪声在1 Hz以上频段内,主要受公路和人为影响;在0.6~1 Hz频段内背景噪声水平差异较小;在低频段,水平向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大于垂直向,山洞台受影响小于地面台。
2021, 39(1): 97-10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14
摘要:
从正常动态、观测系统故障、自然环境干扰、场地环境干扰、人为干扰、地球物理事件、不明原因变化等多个方面,对地下流体数据跟踪分析的事件判别与分析流程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判别方法和完整分析流程,为流体台站观测人员更好地开展数据分析研究与产出应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正常动态、观测系统故障、自然环境干扰、场地环境干扰、人为干扰、地球物理事件、不明原因变化等多个方面,对地下流体数据跟踪分析的事件判别与分析流程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判别方法和完整分析流程,为流体台站观测人员更好地开展数据分析研究与产出应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