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1期

机理·探讨与争鸣
区域性节理控制的反倾岩质斜坡水力劈裂破坏机制—以北京“8·11”大安山岩质崩塌为例
张田田, 杨为民, 孟华君
2020, 38(1): 1-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1
摘要:
以2018年“8·11”大安山反倾岩质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安山地区区域性节理、崩塌及斜坡结构、危岩体变形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水力劈裂理论,剖析大安山崩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性节理和差异性风化共同作用下,大安山地区发育大量高20~50 m高陡反倾岩质斜坡,为崩塌灾害发生提供充分条件;同时,节理裂隙网络与强硬岩层的空间组合为降雨入渗、运移、储藏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当遭遇降雨时,雨水沿岩体裂隙渗流并充满裂隙,在降雨停止后短期内,裂隙受高水头作用仍发生水力劈裂,致使裂隙发生扩展贯通,并最终导致危岩体失稳崩塌。
综述·统计与梳理
地震激励作用下锚固系统研究现状
雷晓锋
2020, 38(1): 8-1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2
摘要:
地震激励作用下,柔性的锚杆支护体系与刚性的滑体合而为一,刚柔并济,协调系统位移与应力,主动抗震抗滑。基于以上优势,锚固边坡在高烈度地区广泛应用,其动力稳定性也成为近年来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锚固边坡的浅表动力效应、锚固体的动力响应、锚固体的破坏模式、锚固体的抗震机理及设计方法等4个方面发现,浅表动力效应研究和锚固体的动力响应分析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较成熟,但大都局限于位移、加速度、应力等单因素的分析,并没有具体到整个系统的动力响应过程;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更应趋向于整个锚固系统的动力响应过程、抗震机理及抗震设计理论,才能更好地为工程服务。
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M5.9地震震害综述
周洋, 明小娜, 卢永坤, 闫瀚, 杨健强
2020, 38(1): 14-2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3
摘要:
2018年9月8日10时31分29秒,云南省墨江县(23.28°N,101.53°E)发生M5.9地震。根据现场调查情况,详细阐述地震灾区房屋建筑结构特点、房屋建筑及生命线工程震害特征,给出房屋建筑震害矩阵,对其震害成因进行分析,并与省内近年相似震级的地震震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波及范围广、总体震害轻、无人员死亡、地质灾害轻。
震例·监测与基础研究
鄂西地区宽频地震台阵背景噪声特征
任凤茹, 谢锦赟, 杨小舟
2020, 38(1): 21-28, 3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4
摘要:
利用鄂西地区长时间段宽频地震台站的三分量背景噪声记录,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通过聚束分析获得瑞雷波和勒夫波的慢度谱,研究鄂西地区背景噪声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10 s周期范围,背景噪声来源于南太平洋且没有季节变化;10~20 s周期范围,慢度谱上显示明显的能量环,表明噪声源来源于多个方向,且表现出强烈和急剧的季节变化;20~40 s周期范围,慢度谱上也存在明显的能量环,其产生机制可能与此周期下提出的次重力波机制相似。在不同的周期范围内,噪声源分布方位有所不同,但在周期10~40 s范围噪声源在各方向均有分布。因此,利用长时间段连续噪声数据计算的互相关函数在周期10~40 s范围内满足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的理论前提。
2017年8月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S波分裂特征
黄春梅, 吴朋, 苏金蓉, 王宇航, 魏娅玲, 李大虎, 颜利君
2020, 38(1): 29-3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5
摘要:
采用质点运动判别法与偏振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S波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获得了6个台站S波分裂参数结果:位于余震密集区的L6202台有2个快波优势偏振方向(NNE向和近EW向),在主震后1个月其快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随着余震的发生应力得到释放,其快波偏振方向调整为NNE向;L5111台无明显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体现了该区域复杂的地质结构和主震后应力调整作用;L5112台的快波优势方向为NNE向,与岷江断裂走向大体一致;位于余震密集区东侧的JZG台快波偏振方向为NW向,与塔藏断裂的走向一致;位于余震密集区南侧的L5110和L5113台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为近EW向,与九寨沟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各台站的归一化平均慢波延迟时间在1.2~5.0 ms/km范围内,L6202、L5112台的平均慢波延迟时间明显大于JZG、L5110台,反映出余震密集区的应力积累强于其他区域。
唐山区域概率地震危险性研究
董博, 纪春玲, 张合, 李姜, 吕国军
2020, 38(1): 38-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6
摘要:
依据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原则对唐山地区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共确定出5个对研究区影响较大的潜在震源区。在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动衰减关系后,将研究区网格化成60个均匀的独立场地单元,计算每个场地单元未来可能遭受相应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通过插值分析,将研究区原有地震区划中的基岩峰值加速度等值线间隔由0.05 g进一步细化为0.01 g;得到研究区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基岩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图,表明唐山8.0级潜在震源区对研究区未来影响最大。
基于GIS的水准路线分布图坐标修正系统
刘文龙, 张超, 高艳龙, 陈欣
2020, 38(1): 49-5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7
摘要:
针对纸质水准点高差表数字化过程中的坐标缺失及粗差问题,以基于GIS(方法纠正配准好)的水准路线分布图为参考底图,对不同粗差类型的高差表,综合利用水准点、水准测线的拓扑关系,相邻水准点的上下文关系,结合数据库技术,以图表交互的形式进行水准点坐标恢复、纠正等工作。结果显示:该软件可有效地修正缺失的水准点经纬度信息,数据精度满足要求,有效控制了坐标粗差产生。
一种适用于无人值守台站电源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
张蕾, 李瑞卿, 信世民, 郭学增
2020, 38(1): 54-5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8
摘要:
针对目前无人值守台站仪器因为软件等原因造成的通讯故障问题,研制了以Arduino Uno为硬件基础的电源控制器,其主要特点是,在无人值守台站需要监控的仪器和供电电瓶之间安装控制器,并将控制器接入网络;在远程同一网段的计算机安装管理端,并保持打开状态,可以不间断地实施监控功能,对仪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判断;并根据需要,实现多控制器的管理功能。经台站安装使用测试,表明设备运行效果良好。
震害·防御与风险管理
基于新浪微博的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舆情情感分析
齐珉, 齐文华, 苏桂武
2020, 38(1): 57-6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9
摘要: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来获取和发布灾情信息、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等,产生了海量的地震灾害网络数据。首先简要综述了针对地震灾害网络数据的相关研究;然后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基于新浪微博数据,分析了社会民众对于此次地震事件表现出的情感倾向特征,结果显示:75.30%的博文表现了积极情感倾向;最后通过对不同情感倾向博文的内容分析,总结了影响网民情感波动的主要因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管理平台
叶肇恒, 孟凡馨, 宴金旭, 杨璐遥
2020, 38(1): 64-7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10
摘要:
鉴于防震减灾科普资料存在数据类型多、管理难度大,海量数据检索困难、利用率低,资料科学性难以保证等问题,设计了基于Hadoop架构的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管理平台架构,设定了防震减灾科普资源搜索指标,通过网络爬虫及人工输入等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清洗、转换及合并,实现不同类型数据资源的分类,为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方法。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岷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孙艳萍, 周中红, 卢嘉
2020, 38(1): 72-7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11
摘要:
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应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岷县植被覆盖度,分析了岷县漳县地震前后岷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并结合高程和坡度数据,研究了地形因素对植被受损和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时段岷县植被覆盖度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反映出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良好。①空间分布上来看,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岷县西南和东南部的高海拔地区,低植被覆盖区由岷县县城所在地向西北方向两侧沿居民地延展;②2013—2014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下降了0.09,受损面积达到96.53%,主要为高植被覆盖度植被受损,植被受损在高程上主要分布在2 344~3 283 m,坡度5°~35°范围是植被受损的主要区域;③2014—2017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回升至0.43,恢复面积达2 901.93 km2,以高植被覆盖度植被恢复为主,其次为低植被覆盖度;植被恢复在高程2 031 ~2 970 m,呈增长趋势,随后开始下降,在坡度0°~25°范围内植被恢复面积呈增加趋势,随后降低。
典型矿业城市建筑物抗震安全性能调查与分析—以铜陵市为例
谢瑞杰, 管斌, 樊冬, 徐强, 洪阳, 汪树理
2020, 38(1): 77-8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12
摘要:
针对矿业城市长期矿产资源的开发,产生的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情况。以铜陵市为例,通过对铜陵市建筑物抗震性能开展全面普查,掌握建筑物抗震基本情况,研究了矿业城市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等典型地质灾害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具体影响,提出加大棚户区改造、开展土地利用防灾适宜性评价、建立地质灾害监控体系等对策建议,对提高矿业城市抗震设防工作有实际意义。
基于天地图的地震应急地图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以上海市为例
程显洲, 张勇, 王小明, 赵学志
2020, 38(1): 84-8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13
摘要:
基于天地图和ArcGIS API建立一套地震应急地图服务模型平台,初步实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展示、地震损失预估范围发布、地震空间信息查询与定位、现场灾情反馈与标注和专题地图打印等功能。该平台以天地图为基础,利用ArcGIS API的多种模块为接口,搭建一套交互式、分布式、动态的系统构架,实现基本地震应急地图数据服务;并力求探索地震应急地图服务的初步方案,解决地震专题地图的效率和传播问题,为震时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撑手段,为今后多灾种信息平台融合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