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0卷 第4期
2012, 30(4): 1-6.
摘要:
根据山东地区及其邻区2007-2011年间45次地震事件中的919条P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山东地区的一维速度结构,并对该地区的震中和P波一维地壳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的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在精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根据山东地区及其邻区2007-2011年间45次地震事件中的919条P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山东地区的一维速度结构,并对该地区的震中和P波一维地壳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的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在精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2012, 30(4): 7-13.
摘要:
采用三轨法D-InSAR干涉处理6景覆盖济宁某矿区ENVISAT ASAR数据,分别提取了含有地形信息的DEM、增强干涉图以及相对应的相干图、地面形变图;对这些成果文件进行后处理,分别获取了不同时段的矿区地面沉降量、沉降值和沉降面积,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最后选择矿区已有的部分水准点监测结果和三轨法D-InSAR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初步讨论和分析了水准监测结果和三轨法D-InSAR监测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展示了三轨法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采用三轨法D-InSAR干涉处理6景覆盖济宁某矿区ENVISAT ASAR数据,分别提取了含有地形信息的DEM、增强干涉图以及相对应的相干图、地面形变图;对这些成果文件进行后处理,分别获取了不同时段的矿区地面沉降量、沉降值和沉降面积,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最后选择矿区已有的部分水准点监测结果和三轨法D-InSAR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初步讨论和分析了水准监测结果和三轨法D-InSAR监测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展示了三轨法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2012, 30(4): 14-18.
摘要:
以山西带10期GNSS复测资料(2002-2011)为基本依托,借助GAMIT/GLOBK/QOCA软件计算了山西带2002-2010年的平均水平运动速率及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特大地震之后至8月的总体偏离位移,同时利用多核函数对该震的同震位移进行了数值解析。结果表明:①2002-2010年水平运动速率普遍小于1.0mm/a,有一定的随机性,一致性和规律性较差;②日本地震的同震位移方向近于正东向,其中最大值达到6.3mm,位于山西带北端,最小值为3.4mm,位于山西带南端;③震后偏离位移在山西南部表现为以北向为主的运动,平均位移约4.0~5.0mm;中部为北东向运动,平均位移约1.0~3.0mm;北部则向北北东、北东向运动,平均位移是3.0~4.0mm。
以山西带10期GNSS复测资料(2002-2011)为基本依托,借助GAMIT/GLOBK/QOCA软件计算了山西带2002-2010年的平均水平运动速率及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特大地震之后至8月的总体偏离位移,同时利用多核函数对该震的同震位移进行了数值解析。结果表明:①2002-2010年水平运动速率普遍小于1.0mm/a,有一定的随机性,一致性和规律性较差;②日本地震的同震位移方向近于正东向,其中最大值达到6.3mm,位于山西带北端,最小值为3.4mm,位于山西带南端;③震后偏离位移在山西南部表现为以北向为主的运动,平均位移约4.0~5.0mm;中部为北东向运动,平均位移约1.0~3.0mm;北部则向北北东、北东向运动,平均位移是3.0~4.0mm。
2012, 30(4): 19-24.
摘要:
利用历史地震活动与1966年3月8日隆尧6.8级、1966年3月22日宁晋7.2级地震对本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记载、邢台老震区强余震对本区影响的仪器记录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及邢台地震[1]后对本区的影响,研究和分析石家庄地区的震害特征,对认识该地区的震害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历史地震活动与1966年3月8日隆尧6.8级、1966年3月22日宁晋7.2级地震对本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记载、邢台老震区强余震对本区影响的仪器记录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及邢台地震[1]后对本区的影响,研究和分析石家庄地区的震害特征,对认识该地区的震害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2012, 30(4): 25-28.
摘要:
读取了浙江地区1998-2002年的地震波资料的44个地震,168条P波初动,采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得到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平均P轴走向为248°,倾俯角为3°,T轴走向为338°,倾俯角为6°。该应力场方向与前人采用较少资料得到的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但该研究采用了大量P波初动资料对应力场进行约束,因此更为可信。该结果可以用来分析该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断层形成条件,对地球动力环境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读取了浙江地区1998-2002年的地震波资料的44个地震,168条P波初动,采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得到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平均P轴走向为248°,倾俯角为3°,T轴走向为338°,倾俯角为6°。该应力场方向与前人采用较少资料得到的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但该研究采用了大量P波初动资料对应力场进行约束,因此更为可信。该结果可以用来分析该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断层形成条件,对地球动力环境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2012, 30(4): 29-33,43.
摘要:
信息发布的不同路径决定了事件不同的走向。为了研究地震信息在不同传播方式下的扩散特征,本文以Bass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正确信息和谣言信息的扩散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找出了扩散路径的主要影响参数和两类信息扩散状态的差异,并以2009年4月6日安徽肥东3.5级地震事件为例构建模型,提出了针对地震谣言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置的建议对策。
信息发布的不同路径决定了事件不同的走向。为了研究地震信息在不同传播方式下的扩散特征,本文以Bass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正确信息和谣言信息的扩散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找出了扩散路径的主要影响参数和两类信息扩散状态的差异,并以2009年4月6日安徽肥东3.5级地震事件为例构建模型,提出了针对地震谣言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置的建议对策。
2012, 30(4): 34-39.
摘要:
对聊城水化站的水温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资料的动态特征、水温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同震效应等,结果显示:①资料的多年动态和年动态为缓升型或缓降型,日动态为随机起伏型;②2次水温突升异常与地震活动有关;③观测资料没有出现同震效应。并对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对聊城水化站的水温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资料的动态特征、水温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同震效应等,结果显示:①资料的多年动态和年动态为缓升型或缓降型,日动态为随机起伏型;②2次水温突升异常与地震活动有关;③观测资料没有出现同震效应。并对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012, 30(4): 40-43.
摘要:
在乌鸦嘴泉上游380m处,由于盖楼前挖地基、浇灌水泥以及建筑污水,使该泉电导率受到明显干扰。反过来,可以把这种干扰事件当作一种水文地质实验,根据建筑施工时间与乌鸦嘴泉电导率受建筑干扰的时间对比分析,推算乌鸦嘴泉裂隙含水层渗透流速;从地形标高和出露含水层水头高度,粗略地推算乌鸦嘴泉裂隙含水层渗透系数。
在乌鸦嘴泉上游380m处,由于盖楼前挖地基、浇灌水泥以及建筑污水,使该泉电导率受到明显干扰。反过来,可以把这种干扰事件当作一种水文地质实验,根据建筑施工时间与乌鸦嘴泉电导率受建筑干扰的时间对比分析,推算乌鸦嘴泉裂隙含水层渗透流速;从地形标高和出露含水层水头高度,粗略地推算乌鸦嘴泉裂隙含水层渗透系数。
2012, 30(4): 44-48.
摘要:
徐庄子台地电场观测自2009年10月30日起出现等幅的方波状漏电干扰。为尽快排除漏电对观测的干扰,确定干扰源的位置,本文通过地电场矢量合成的计算方法,初步确定了干扰源的方位,依据沃特森-瓦特测向原理,建立点电源计算模型,计算干扰源到公共电极O点的距离;并对该方向上工厂、学校等的用电设备进行详细排查,最终查出漏电设备,经过防漏电处理后,使台站资料恢复了正常。
徐庄子台地电场观测自2009年10月30日起出现等幅的方波状漏电干扰。为尽快排除漏电对观测的干扰,确定干扰源的位置,本文通过地电场矢量合成的计算方法,初步确定了干扰源的方位,依据沃特森-瓦特测向原理,建立点电源计算模型,计算干扰源到公共电极O点的距离;并对该方向上工厂、学校等的用电设备进行详细排查,最终查出漏电设备,经过防漏电处理后,使台站资料恢复了正常。
2012, 30(4): 49-52.
摘要:
介绍了GMT在Windows系统下的安装与配置,以及图形中中文显示的实现;并结合实例,介绍了2-D和3-D应变场的绘制方法。
介绍了GMT在Windows系统下的安装与配置,以及图形中中文显示的实现;并结合实例,介绍了2-D和3-D应变场的绘制方法。
2012, 30(4): 53-56.
摘要:
介绍了EQIMProcess2.3版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法,重点阐述了与服务器的接口、震中分布地图的绘制等内容,并介绍了各部分主体技术方法、实现流程等内容。
介绍了EQIMProcess2.3版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法,重点阐述了与服务器的接口、震中分布地图的绘制等内容,并介绍了各部分主体技术方法、实现流程等内容。
2012, 30(4): 57-60.
摘要:
以河北台网部分台站使用的FBS-3B地震计的为研究对象,选定一段时期的标定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得出该地震计工作周期和阻尼偏差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以及对地震计幅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的变化会使FBS-3B地震计工作周期和阻尼出现一定偏差,进而影响地震计幅频特性。
以河北台网部分台站使用的FBS-3B地震计的为研究对象,选定一段时期的标定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得出该地震计工作周期和阻尼偏差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以及对地震计幅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的变化会使FBS-3B地震计工作周期和阻尼出现一定偏差,进而影响地震计幅频特性。
2012, 30(4): 61-64.
摘要:
介绍了天津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作用,对开发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结果检索软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现有数据库表结构确定系统架构,完成详细设计。地震应急期间,可通过快速检索查阅相关的历史评估记录来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弥补系统运算不稳定的不足。
介绍了天津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作用,对开发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结果检索软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现有数据库表结构确定系统架构,完成详细设计。地震应急期间,可通过快速检索查阅相关的历史评估记录来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弥补系统运算不稳定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