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2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地下水超采区井水位非前兆异常分析
张素欣, 刘耀炜, 盛艳蕊, 李非
2009, 27(4): 1-5.
摘要:
根据地下水过量开采的现状,结合每一个观测井所处的地质环境以及井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观测系统等因素,对超采地下水造成井水位非前兆异常特征的普遍性与个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类非前兆异常与含水层状态密切相关,变化幅度大,空间上不集中,时间上不丛集,一般为单个变化,个性特征较明显。
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解的稳定性分析
翟璐媛, 杨陈, 杨雅琼
2009, 27(4): 6-10,21.
摘要:
主要讨论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解的稳定性。在精确反演的基础上,分别对数据扰动和模型扰动进行分析,用MATLAB作图进行对比并得出最后的结论:超松弛迭代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结果是可靠的。
晋获断裂带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孙丽娜, 金学申, 温超, 边鹏飞
2009, 27(4): 11-15.
摘要:
晋获断裂带是华北地震区中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也是地震活动中的一个地震活动亚带。从分析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出发,分析该带的分段性,发现变形强度由北向南递减、构造层次由北向南抬高。结合历史地震活动和现今地震活动,得出该带北段是该地震亚带主要的地震活动场所。在此基础上,由震级-时间模型对未来北段的强震活动进行预测。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陈安国, 刘东旺, 郑海刚
2009, 27(4): 16-21.
摘要:
安徽地区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着大别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变形带,构造背景复杂多样,断裂十分发育。郯庐断裂带长期控制着两侧的构造格局,大别山东缘的霍山地区多条断裂在晚第四纪有新活动。史料记载表明安徽地区历史地震以中强震为主,最高震级为M6 1/4级。根据区域地震地质、历史地震近年最新研究成果,对第四纪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习性做出归纳和分类,并分析历史地震、1970年后有仪器记载以来中等强度地震和小地震密集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1830年磁县7.5级地震震源区尾波衰减特征
宋晓煜, 张小涛, 韩胜, 边鹏飞
2009, 27(4): 22-25.
摘要:
利用磁县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近震波形资料,采用Aki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1830年磁县7.5级大地震震源区50 km范围内的尾波Qc值;经多地震拟合得出在尾波流逝时间为20 s时,Qc=(70.2±29.3)f(0.8054±0.1615);40 s,时Qc=(96.6±25.3)f(0.7772±0.1098)。结果表明,磁县震源区Q0值较低,震区地震波衰减比邢台、唐山震区快;η值表明Qc值对频率的依赖性弱于邢台和唐山震区。
北京天津地区垂直形变剖面复测结果的GPS检验
张风霜, 胡新康, 陈聚忠, 韩月萍, 孙东颖
2009, 27(4): 26-30.
摘要:
利用北京和天津地区的28个GPS连续观测站资料(资料截至2008年8月)计算得到的垂直向时序结果,分析各个GPS连续观测站垂向分量的变化特征,计算得到2007~2008年北京天津地区GPS站垂直运动速率,并与水准测量计算得到的2007~2008首都圈地区垂直形变速率进行比较;通过寻找水准测量路线附近的GPS站点,相应于水准的初测和复测时段,计算得到GPS路线剖面图,将GPS与水准2个时段的剖面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水准和GPS结果的这种"由面到线"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从趋势上看,GPS与水准的结果是相似的,GPS结果同样反映了2008年北京东南附近区域有隆升的迹象,但量值比水准结果小,水准结果所反映的"南升北降"的特征在GPS结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和体现。
汶川8.0级地震前后福建地区形变及应力场演化
吴绍祖, 陈光, 李祖宁, 关玉梅
2009, 27(4): 31-35.
摘要:
通过对形变与GPS观测资料的处理,分析汶川地震前后福建地区形变及应力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以晋江-永安断裂带为界,北部为应力压缩区,南部为压力拉张区。汶川地震后,长乐-诏安断裂带及以东区域为应力压缩区,除此以外的西部区域为应力拉张区。
天津测震台网子台地脉动分析与应用
岳秀侠, 杨跃文, 栗连弟, 庞群英
2009, 27(4): 36-40.
摘要:
利用地脉动信号波形数据,计算了天津台网31个地震台站背景噪声水平、地动噪声功率谱,进一步研究了台站观测环境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情况,并对整个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了重新估算,同时也对天津周边的一些大震前的地脉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捕捉到明显的震前异常变化。
新沂地震台新建地电场观测资料分析
张秀霞, 李飞, 苏泽云, 肖飞, 孟科
2009, 27(4): 41-45.
摘要:
分析了由于观测系统故障、电阻率测量、雷电、降水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地电场观测资料质量降低的客观现象,并对地电场观测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论证,提出异常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新沂台地电场观测数据能真实反映观测场地的客观变化,排除各类影响因素,其观测精度很高。
昌黎井数字化水位水温对汶川地震同震响应机理分析
张环曦, 郭建芳, 薛志芳, 于春颂, 李非, 周剑青
2009, 27(4): 46-49.
摘要:
"5.12"汶川8.0级地震震前、震时、震后均引起了昌黎井水位、水温资料显著的变化,对昌黎井数字化水位、水温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详细分析多个地震前后昌黎井流体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对该井水位、水温的影响并没有固定变化模式。
福建省数字化水位动态特征研究
陈小云, 曹轶, 张清秀, 薛飞, 黄永模
2009, 27(4): 50-55.
摘要:
以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为依据,对福建地区数字化水位的正常与异常动态变化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有利于异常的正确识别,提高地震预报水平,为福建省地下流体观测台网的评价与改进提供依据。
怀来地震台伸缩仪EW向改进试验
范金梅, 李海孝, 蒋翠荣, 任佳, 王长江
2009, 27(4): 56-58.
摘要:
对怀来台伸缩仪EW向基线固定端、传感器进行布设改进试验,将原有28 m长基线改为两段短基线(东段:14.6 m,西段:13.4 m)。改进后,两条短基线取得了较好的观测成果,其中东段基线改造效果非常明显,观测曲线干扰减少,光滑度显著提高,观测数据精度明显优于改造前的观测数据。这次改造试验解决了困扰怀来台多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