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陈安国 刘东旺 郑海刚

陈安国, 刘东旺, 郑海刚.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16-21.
引用本文: 陈安国, 刘东旺, 郑海刚.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16-21.
CHEN An-guo, LIU Dong-wang, ZHENG Hai-gang.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MODERN SEISMICITY AND FAULT TECTONIC IN ANHUI ARE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9, 27(4): 16-21.
Citation: CHEN An-guo, LIU Dong-wang, ZHENG Hai-gang.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MODERN SEISMICITY AND FAULT TECTONIC IN ANHUI ARE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9, 27(4): 16-21.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基金项目: 安徽省2008年度科技攻关计划(08010302204);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708048)共同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安国(1979-),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安徽省地震局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研究.E-mail:anguo-chen@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5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MODERN SEISMICITY AND FAULT TECTONIC IN ANHUI AREA

More Information
    Author Bio:

    27

  • 摘要: 安徽地区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着大别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变形带,构造背景复杂多样,断裂十分发育。郯庐断裂带长期控制着两侧的构造格局,大别山东缘的霍山地区多条断裂在晚第四纪有新活动。史料记载表明安徽地区历史地震以中强震为主,最高震级为M6 1/4级。根据区域地震地质、历史地震近年最新研究成果,对第四纪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习性做出归纳和分类,并分析历史地震、1970年后有仪器记载以来中等强度地震和小地震密集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 [1]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
    [2]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1:50 万系列地质图说明书[R].2005.12.
    [3] 邓起东, 闻学泽.活动构造研究-历史、进展与建议[J].地震地质, 2008, 30(1):1-30.
    [4] 邓起东, 张培震, 冉永康, 等.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J].地学前缘, 2003(1):66-73.
    [5] 姚大全, 刘加灿, 李杰, 等.六安-霍山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J].地震地质, 2003, 25(2):211-219.
    [6] 姚大全, 张杰, 沈小七.安徽霍山地区断层活动习性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9):776-782.
    [7] 姚大全, 汤有标, 刘加灿, 等.大别山东北部基岩区断裂活动习性的综合研究[J].地震地质, 1999, 21(1):63-68.
    [8] 李起彤.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新证据[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140-145.
    [9] 姚大全, 刘加灿, 李杰, 等.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J].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2):23-28.
    [10] 张杰, 姚大全, 刘东旺, 等.安徽及邻区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预测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 27(3):29-39.
    [11] 姚大全, 刘加灿, 翟洪涛, 等.地震韵律研究方法初探-以郯庐断裂带龙泉山西麓剖面研究为例[J].地震研究,2005, 28(1):49-52.
    [1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安徽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中国地震灾害防预中心.安徽芜湖核电站芭芽山厂址可行性研究阶段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R].2007.
    [13] 胡连英, 徐学思.江苏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因素剖析[J].江苏地质, 2001, 25(1):11-16.
    [14] 顾功叙, 林庭煌, 时振梁, 等.中国地震目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15] 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地震目录[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0.
    [16] 刘昌森, 景天永, 孙庆煊, 等.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公元225~2000 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2.
    [17] Sondergeld C.H., Estey L.H., Acoustic emission study of microfracturing during the cyclic loading of westerly granite[J].J.Geophys.Res., 1981, 86(B4):2 915-2 924.
    [18] 王健.渤海海域历史地震和海啸[J].地震学报, 2007, 29(5):549-557.
    [19] 李善邦, 武宦英, 郭增建, 等.中国地震目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0.
  • [1] 孟建国, 于庆民, 李惠玲, 周均太, 王跃, 张明.  泰安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1): 61-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12
    [2] 尹兆民, 王克鲁, 刘慧敏.  山西忻定盆地震害地质条件及其与未来震害关系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50-61.
    [3] 彭美煊.  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山西地震带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发震概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70-75.
    [4] 张秀梅.  唐山地震的某些历史教训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65-368.
    [5] 任葆德.  山西地震带北端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95-100.
    [6] 张秀梅.  华北历史地震分期的补充和论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90-103.
    [7] 胡连英, 孙寿成.  聊考断裂带平均位移速率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56-63.
    [8] 贺明静.  华县大地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05-109.
    [9] 方仲景.  华北最新剪切构造网络与地震区划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1-8.
    [10] 马宗晋, 张立人.  一个2000年的地震时序剖面华北-朝鲜-日本地震期的同步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3-1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00
  • HTML全文浏览量:  215
  • PDF下载量:  12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05-04
  • 刊出日期:  2009-12-15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基金项目:  安徽省2008年度科技攻关计划(08010302204);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708048)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陈安国(1979-),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安徽省地震局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研究.E-mail:anguo-chen@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5

摘要: 安徽地区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着大别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变形带,构造背景复杂多样,断裂十分发育。郯庐断裂带长期控制着两侧的构造格局,大别山东缘的霍山地区多条断裂在晚第四纪有新活动。史料记载表明安徽地区历史地震以中强震为主,最高震级为M6 1/4级。根据区域地震地质、历史地震近年最新研究成果,对第四纪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习性做出归纳和分类,并分析历史地震、1970年后有仪器记载以来中等强度地震和小地震密集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English Abstract

陈安国, 刘东旺, 郑海刚.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16-21.
引用本文: 陈安国, 刘东旺, 郑海刚.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16-21.
CHEN An-guo, LIU Dong-wang, ZHENG Hai-gang.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MODERN SEISMICITY AND FAULT TECTONIC IN ANHUI ARE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9, 27(4): 16-21.
Citation: CHEN An-guo, LIU Dong-wang, ZHENG Hai-gang.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MODERN SEISMICITY AND FAULT TECTONIC IN ANHUI ARE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9, 27(4): 16-21.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