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2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近年来华北南部地区地震活动增强的力学背景分析
肖兰喜, 许萍, 冯志军, 董翔
2009, 27(1): 1-6.
摘要:
依据青藏高原东北缘与秦岭大地构造格局相关联的地质构造背景,青藏高原物质东流和"稳定"块体的阻挡是华北南部地区构造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的基本认识,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4次8级地震前华北南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8级地震震中区附近地震活动异常变化不明显,但华北南部地区地震异常活跃,其异常活跃过程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异地震情指示意义。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视应力背景水平研究
刘芳, 孙豪, 张莲荣
2009, 27(1): 7-12.
摘要:
根据内蒙古中西部构造及台站分布特点,从视应力的基本定义出发,选取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12个地震台的2.5≤ML≤4.5级(共计129次)地震进行视应力计算,对该区域视应力背景水平及时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的视应力平均水平基本相当,该值基本上反映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视应力背景水平。经对比分析,该值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研究区视应力的时间变化特征显示,需关注2004年以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视应力的变化发展。
首都圈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
韩月萍, 杨国华, 董运宏, 塔拉
2009, 27(1): 13-16.
摘要:
利用首都圈地区1998、2001、2005、2007年四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分析该区近十年来地壳垂直形变状态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形变场以继承性运动为主,即山区上升、盆地及平原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首都圈西部地区等值线分布密集有序,有些象限图形特征,东西升,南北降,其最大差值为10mm/a,可能预示该区应力场处于逐步积累及有所加强的势态,虽然异常形变数值及所涉面积均较小,但仍需跟踪关注。
濮阳ML4.6级地震泰安地震台潮汐形变短临异常的识别
李希亮
2009, 27(1): 17-19,16.
摘要:
将倾斜固体潮Nakai拟合检验、倾斜潮汐变化分析引入潮汐形变资料处理中,对2006年4月9日山东莘县与河南濮阳交界的濮阳ML4.6级地震前泰安台的潮汐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发现在地震前十天左右,泰安地震台出现潮汐形变地震短临异常,异常信号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地震前兆信息。
天津两井水位同震效应分析
马建英, 邵永新, 汪翠枝, 刘学领
2009, 27(1): 20-24,33.
摘要:
从不同的方位对天津地区两口地震观测专用井记录到的国外7级、国内6级以上的地震进行分析。两口井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井深及其含水层岩性不同,对同一地震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井水位对地震的响应特点及几点认识:观测井孔一般对远场大震记录比较灵敏,而对近震及地方震反映不灵敏;井孔水位仪记录的水位波幅与震级、震中距有关;井孔同震效应的能力和井孔对固体潮的反映能力不一致。
地下流体化学动态频谱分析及应用初探
林国元, 朱继承
2009, 27(1): 25-29.
摘要:
地震观测数据受各种周期性因素影响,其动态曲线表现为周期性变化特征,是大小不同的周期和非周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利用MATLAB工具包编程幅频分析和滤波程序,以福州乌鸦咀泉水氡的模拟观测数据为例,对其幅频谱特征和震例进行初步探讨。
宁波地震台动水位与垂直摆对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变化
邱永平
2009, 27(1): 30-33.
摘要:
分析认为宁波台ZK03井动水位、VS垂直摆倾斜仪出现的异常可能是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变化现象。动水位表现为水震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并抬高水位12mm左右。垂直摆表现为形变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EW向最大幅度约为339.9286×10-3"的脉冲式向E振荡波,并向W出现阶跃变化,震前34小时还出现了一个向E阶跃;NS向最大幅度约为275.2411×10-3"的脉冲式向N振荡波,并产生向S阶跃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说明,该台因有干扰因素少、正常波动背景值噪声限低的优势,观测效果比较理想。
汶川Ms8.0级强震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形变异常分析
张立成, 余敏, 孙东颖
2009, 27(1): 34-38.
摘要:
概述和分析四川汶川Ms8.0级强震的发震构造及其地质背景,从断层形变的角度研究这次地震前形变场的异常变化情况。结论是:汶川地震区的地形变前兆异常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些局部区域甚至是非常显著的;流动短水准观测资料反映出了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局部区域的加速活动;从现有形变资料出发,要实现如此大地震的预报仍然缺乏根据和把握。
文安5.1级地震前的一些前兆异常
苏树朋, 史彦华, 王顺昌, 张纳莉, 刘珀玲, 李非
2009, 27(1): 39-41.
摘要:
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前,保定流动测量队很多前兆监测手段都有前兆异常显示。该文对这些异常进行总结,同时分析其形态特征。
豫北几次中等地震与邯郸—安阳地区的重力场异常变化
史彦华, 苏树朋, 王顺昌
2009, 27(1): 42-47.
摘要:
分析流动重力资料在近期河南省北部4次4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的异常变化过程,总结其共同特征,发现地震发生前伴有重力值明显下降的过程,出现高值异常区,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0"线附近。
基于MATLAB的BP预测模型在地震前兆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王凤, 黄力宇, 张宇翔
2009, 27(1): 48-51.
摘要:
依据神经网络理论,基于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了一个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对陕西省地震前兆数据的预测分析来检验模型的效果,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用于地震预测的可行性,操作简单灵活,直接面向用户,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山东省数字强震台网建设介绍
赵金花, 吴丹桐, 肖兰喜, 张昊, 杜宪宋, 冯志军, 李长川, 陈其锋, 陈平
2009, 27(1): 52-56.
摘要:
介绍山东省数字强震台网从建设到试运行的整个过程。详细介绍山东强震台网各个固定台站的分布情况、仪器性能指标、安装调试情况以及试运行情况,并对试运行期间的资料做简单分析,给出试运行期间所记录到的典型地震波形图,并对山东省数字强震台网扩建提出合理化建议。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及实现步骤研究
武守国
2009, 27(1): 57-59,64.
摘要: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通俗的说法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具体来说是"三水准设防目标"。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把握好抗震概念设计,采取双指标控制条件,使结构和结构构件既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又满足变形要求,同时保证加强抗震构造措施,使结构有足够的结构延性,最终实现"三水准设防"目标。
倾斜仪壁龛含水量变化与仪器漂移量的关系
李峰, 卢双苓, 王强, 洒荣利, 林秀娜, 曲保安, 邢伟伟
2009, 27(1): 60-62.
摘要:
实验证明水平摆工作室加入吸湿剂后观测曲线发生较大漂移。根据水平摆工作原理及岩石含水量变化使其表面发生的变化,揭示岩石含水量变化对仪器漂移的影响。通常岩石中的水以两种方式赋存,结合水和自由水。它们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连结作用、润滑作用、水楔作用、孔隙压力作用、溶蚀及潜蚀作用等。空隙中液体的压力对岩石的力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因而导致岩石变形。由于水对岩石中的作用力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当力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岩石的变形。
2008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刘继录, 毛国良
2009, 27(1): 63-64.
摘要:
据河北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 2008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732次, ML1.0级以下地震135次, ML1.0~1.9级地震516次, ML2.0~2.9级地震75次, ML3.0~3.9级地震5次, ML4.0~4.9级地震1次, 没有5级以上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