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频谱成像技术在稠油热采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王新红
2005, 23(3): 1-8.
摘要:
频谱成像技术可有效的描述地质反射层厚度的非连续性和岩性的非均质性, 其在理论上主要是依据薄层反射的调谐原理, 过去通常采用以离散傅里叶变换为基础的算法, 但是, 该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因为估算的地震振幅谱的重要特征是所选时窗长度的函数。如果所选时窗过短, 振幅谱会与变换窗函数褶积, 失去频率的局部化特征, 而且过短的时窗会使子波的旁瓣呈现为单一反射的假象。增加时窗长度, 会改善频率的分辨率。但如果所选时窗过长, 时窗内的多个反射会使振幅谱以槽痕为特征, 很难分清单个反射的振幅谱特征。由于在实际运用中, 以傅里叶变换相关的算法的时窗问题, 难以选择好时窗长度, 而且无法定量分析时窗长度产生的偏差, 因而会使振幅谱的估算产生偏差。以小波变换为基础的时频分析技术成了非平稳性信号的重要分析工具, 在很多实际应用中已取代了傅里叶变换的分析方法。以小波变换为基础的瞬时谱分析技术能得到精确的时频分析结果, 同时避免了时窗问题。它反映出了储层在纵向上时间及厚度上变化情况和横向上的地质不连续性的信息, 因此能使解释人员快速而有效地描述储层特征的空间变化。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震中区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研究
刘元生, 吴子泉, 陈惠云, 姜早峰
2005, 23(3): 9-12.
摘要:
通过海原8.5级地震震中区环行电测深研究, 发现在断层破碎带有明显的电阻率各向异性, 垂直断层走向呈现明显的高电性, 断层走向呈现明显的低电性。根据电性差异讨论了断层地表的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环形电测深工作, 对研究地面附近地层物性变化有重要意义。
沂沭断裂带内部的差异活动及其成因分析
满洪敏
2005, 23(3): 13-21.
摘要:
郯庐断裂带在山东境内被称为沂沭断裂带的部分是其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一段。许多学者对沂沭断裂带做过大量研究工作, 指出沂沭带活动存在差异性, 但较少关于差异活动的原因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 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沂沭带5条断裂的主要活动规律及其特点, 对沂沭带进行了新的分段, 并归纳了沂沭带不同断裂之间、同一断裂不同段落之间的活动差异及其差异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 从地貌、断裂结构、断裂空间组合、现代运动、深部构造环境等几个方面, 分析阐述了造成沂沭带差异活动的可能原因, 为更深入地研究沂沭带提供了新鲜的启示和思路。
承德地震台数字化地磁资料的变化特征
解用明, 乔子云, 焦成丽, 鞠永, 韩和平, 袁国旭
2005, 23(3): 22-26.
摘要:
利用承德地震台数字化地磁F、H、D资料, 分析了各分量的日变化及对磁暴的响应, 且与模拟资料进行了对比, 给出了一些变化特征,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河北省数字水位、地热记震能力分析
张素欣, 张子广, 张跃刚, 孙佩卿, 骆艳欣
2005, 23(3): 27-30.
摘要:
分析了我省地震监测井网数字化水位、地热资料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的震后反映, 分析了水位、地热对地震波反映的表现形态。通过分析可验证我省2001年新上数字资料——水位和地热的可靠性、灵敏性, 以便科学地分析数字水位、地热资料、提取可靠的前兆异常信息, 高效地服务于日常地震分析预报工作。
瑞利面波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赵明杰, 张桂玉, 刘宾
2005, 23(3): 31-33.
摘要:
在地质勘察中运用瑞利面波进行探测, 对瑞利面波进行频谱分析和相关计算处理, 根据速度结合钻孔资料进行地质分层, 为钻探成果的内插和外推提供依据, 使地质勘察资料更加翔实可靠。
胜利油田地震台地下流体观测数字化技术改造
吴春华
2005, 23(3): 34-36.
摘要:
胜利油田地震台各观测手段经过多年运行, 需更新老化的仪器。根据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5-04-02"的要求, 对胜利油田地下流体观测手段进行了数字化观测技术改造和观测环境改造,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临潼地震台氢气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研究
何崇君, 王新, 赵小茂, 孟江峰, 白云宏
2005, 23(3): 37-40.
摘要:
研究了1993年8月以来, 临潼台氢气异常与远场MS≥5.0、近场ML≥4.0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 临潼台氢气异常的映震范围涵盖了从青藏高原北部到鄂尔多斯块体周边的大部分地区, 主要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S≥5.0地震有较好的相关性, 特别是在氢气背景值低于仪器检测限的情况下效果更好。应用这种相关性, 对判定整个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短临地震活动情况,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建筑抗震工程设防"小震不坏"的研讨
艾树生
2005, 23(3): 41-44.
摘要:
根据地震现场建筑工程震害调查的实践经验, 论述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抗震设防"小震不坏"的指导思想, 旨在通过大量建筑工程出现地震损坏的实例, 达到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目的。
昌黎地磁台数字仪与模拟仪数据比较
郭建芳, 王艳荣, 王娜, 于春颂, 李非, 薛志芳, 孙华
2005, 23(3): 45-50.
摘要:
利用模拟仪和GM3磁通门磁力仪、FHD-1核旋仪对2002年、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日值差值比较、基线值及其精度分析、极大极小值相关分析, 探讨模拟仪与数字仪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得出数字仪产出资料的内在质量高低和影响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得出数字仪改造是成功的, 在观测技术不断完善的将来, 数字仪是完全能代替模拟仪的。
紫山东断裂北段电阻率层析成像与地震勘探的联合探测
彭远黔, 温超, 岳秀霞, 冉志杰, 张合, 耿大伏
2005, 23(3): 51-55.
摘要:
通过电阻率层析成像、浅层地震勘探, 结合钻孔资料, 获得了紫山东断裂北段的形态、活动时代。电阻率层析成像、地震勘探揭露紫山东断裂北段的断层面上端点的埋深大于150m, 最新活动到中更新世早期。
昌黎井清洗及井口改造
岳秀侠, 李冬圣, 陈明传, 王艳荣, 王娜
2005, 23(3): 56-59.
摘要:
介绍了昌黎井洗井前后的状况, 叙述了采用空压机负压洗井的方法和步骤, 更换了井口装置。对洗井前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出水口流量处于不断上升的恢复阶段, 各测项观测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可靠, 结果表明此次洗井是成功的。
易县地震台数字化仪器避雷改造
支树明, 吴小平, 李光义, 李占录, 赵振增, 吴进军
2005, 23(3): 60-62.
摘要:
避雷工作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数字化台网的运行过程中, 易县台的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仪器(以后简称数字化仪器)连续数次因遭雷击而损坏, 给台站工作和资料质量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分析了造成雷击的原因, 介绍了我台所采取的避雷方法。
水氡仪冬季保温新措施
王树兴, 李卫国, 吴俊花
2005, 23(3): 63-64.
摘要:
世界科学家们一致把测震、形变与地下流体作为最有希望攻破地震预报难关的三大手段。水氡是映震效能较强的地下流体主要测项, 在短临预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成为国内外地震界注目的前兆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