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1卷 第2期
2003, 21(2): 1-6,53.
摘要:
给出了对活断层探测和评价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这些问题包括:探测方法的分辨率及有效性、断层交切与断层活动性强弱的关系、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主干断裂位置确定与地震影响场的关系、探测结果一致性与综合解释、断层上断点与最新活动年代、孕震标志与设定地震、评价成果可用性。
给出了对活断层探测和评价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这些问题包括:探测方法的分辨率及有效性、断层交切与断层活动性强弱的关系、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主干断裂位置确定与地震影响场的关系、探测结果一致性与综合解释、断层上断点与最新活动年代、孕震标志与设定地震、评价成果可用性。
2003, 21(2): 7-15.
摘要:
渤海湾盆地是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记载有7级以上大地震6次。前人对几次大震的具体构造条件已做过大量研究。笔者基于已有的工作,通过对盆地构造发育早第三纪断陷和晚第三纪以来拗陷两个阶段的不同构造属性和区域地震构造格局的分析,以及大震区构造的剖析,综合研究了大震的构造特征。其中最根本的是,盆地发育的断陷阶段因北西-南东向水平拉张作用,于地壳上部形成了由北北东-北东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等大型拆离断裂拉张滑脱控制的伸展断裂系统;拗陷阶段受北东东-南西西向水平挤压,正发育着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前者与地震关系不大,后者对地震孕育和发生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渤海湾盆地是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记载有7级以上大地震6次。前人对几次大震的具体构造条件已做过大量研究。笔者基于已有的工作,通过对盆地构造发育早第三纪断陷和晚第三纪以来拗陷两个阶段的不同构造属性和区域地震构造格局的分析,以及大震区构造的剖析,综合研究了大震的构造特征。其中最根本的是,盆地发育的断陷阶段因北西-南东向水平拉张作用,于地壳上部形成了由北北东-北东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等大型拆离断裂拉张滑脱控制的伸展断裂系统;拗陷阶段受北东东-南西西向水平挤压,正发育着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前者与地震关系不大,后者对地震孕育和发生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003, 21(2): 16-22.
摘要:
用大地水准测量资料分析了晋冀蒙交界地区13条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状态,结果发现,凡是活动断裂带通过的地段,在形变剖面图上一般都出现转折或突变。断裂现今活动与继承性活动是一致的,但是运动速率不均匀,有时快,有时慢,有时甚至作反向运动;同一条断裂有的地段活动强,有的地段活动弱。在1983~1992年间,该地区活动最强,平均速率超过2mm/a的断裂是怀安盆地北缘断裂和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活动较强,平均速率为1.0~1.9mm/a的有恒山北麓断裂、怀安盆地南缘断裂、太白山山前断裂、蔚-广盆地南缘断裂西段、延矾盆地北缘断裂、张家口断裂、五台山北麓断裂。活动较弱,速率小于1mm/a的有蔚-广盆地南缘断裂东段、恒山南麓断裂、六棱山北麓断裂、阳原盆地北缘断裂。
用大地水准测量资料分析了晋冀蒙交界地区13条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状态,结果发现,凡是活动断裂带通过的地段,在形变剖面图上一般都出现转折或突变。断裂现今活动与继承性活动是一致的,但是运动速率不均匀,有时快,有时慢,有时甚至作反向运动;同一条断裂有的地段活动强,有的地段活动弱。在1983~1992年间,该地区活动最强,平均速率超过2mm/a的断裂是怀安盆地北缘断裂和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活动较强,平均速率为1.0~1.9mm/a的有恒山北麓断裂、怀安盆地南缘断裂、太白山山前断裂、蔚-广盆地南缘断裂西段、延矾盆地北缘断裂、张家口断裂、五台山北麓断裂。活动较弱,速率小于1mm/a的有蔚-广盆地南缘断裂东段、恒山南麓断裂、六棱山北麓断裂、阳原盆地北缘断裂。
2003, 21(2): 23-28.
摘要:
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构造解析技术,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圈定出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对该危险区进行立体综合剖析,推演出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了该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
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构造解析技术,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圈定出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对该危险区进行立体综合剖析,推演出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了该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
2003, 21(2): 29-36.
摘要:
运用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断裂构造内部结构特征、构造岩研究、构造裂隙统计分析、红外相位法位移监测、高密度电阻率法、钻探验证、年代学研究、新构造运行分析、遥感图像解译、地震活动、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对信阳市燃气混气站的断裂活动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证,指出场区断裂规模小,第四纪无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邻区地震活动小且弱,区域构造稳定性高,应力平缓,是一个稳定的"岛区";场区中部和南部断裂已基本愈合,无明显的电性异常;场区北部通过综合楼的断层在36万年左右有过活动,但此后没有重新活动,属于非全新活动断层。
运用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断裂构造内部结构特征、构造岩研究、构造裂隙统计分析、红外相位法位移监测、高密度电阻率法、钻探验证、年代学研究、新构造运行分析、遥感图像解译、地震活动、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对信阳市燃气混气站的断裂活动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证,指出场区断裂规模小,第四纪无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邻区地震活动小且弱,区域构造稳定性高,应力平缓,是一个稳定的"岛区";场区中部和南部断裂已基本愈合,无明显的电性异常;场区北部通过综合楼的断层在36万年左右有过活动,但此后没有重新活动,属于非全新活动断层。
2003, 21(2): 37-42.
摘要:
对2001年9月~2002年6月间发生在关中陕南地区42次小地震,利用数字地震记录资料,进行了波谱分析和震源参数的测定,并分析了环境剪应力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关中陕南地区环境剪应力处于较低水平,应力值3.3×105~32.2×105Pa之间,西部12×105~32×105Pa略高于东部8×105~17×105Pa,中部最低。西部有两个应力值较高区,一个是宝鸡、眉县、凤翔附近区域较高值区,应力值20×105~32×105Pa,另一个是留坝、凤县附近区域较高值区,应力值20×105~37×105Pa之间。东部的较高值区是高陵、耀县、三原附近地区,应力值在16×105~18×105Pa之间,该区域曾发生1998年1月5日泾阳MS4.8级地震。
对2001年9月~2002年6月间发生在关中陕南地区42次小地震,利用数字地震记录资料,进行了波谱分析和震源参数的测定,并分析了环境剪应力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关中陕南地区环境剪应力处于较低水平,应力值3.3×105~32.2×105Pa之间,西部12×105~32×105Pa略高于东部8×105~17×105Pa,中部最低。西部有两个应力值较高区,一个是宝鸡、眉县、凤翔附近区域较高值区,应力值20×105~32×105Pa,另一个是留坝、凤县附近区域较高值区,应力值20×105~37×105Pa之间。东部的较高值区是高陵、耀县、三原附近地区,应力值在16×105~18×105Pa之间,该区域曾发生1998年1月5日泾阳MS4.8级地震。
2003, 21(2): 43-48.
摘要: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分区讨论了河南及邻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系统计算了M≥5.0级地震前的ZL值,结果表明:开始出现活跃(平静)异常的时间集中在地震前1~2年,结束异常的时间在地震前一年内,集中于0~4个月。同时提出了异常的定量指标以及发震类型。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分区讨论了河南及邻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系统计算了M≥5.0级地震前的ZL值,结果表明:开始出现活跃(平静)异常的时间集中在地震前1~2年,结束异常的时间在地震前一年内,集中于0~4个月。同时提出了异常的定量指标以及发震类型。
2003, 21(2): 49-53.
摘要:
利用VPN、ODBC、JSP等技术在局域网平台上实现了我局与区县地震办公室联网并实现办公自动化,同时实现了在不同数据库平台上的资料共享。并利用NFS技术实现了不用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文件共享,实现了不断改进、完善,以便更加符合我局的实际需要。
利用VPN、ODBC、JSP等技术在局域网平台上实现了我局与区县地震办公室联网并实现办公自动化,同时实现了在不同数据库平台上的资料共享。并利用NFS技术实现了不用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文件共享,实现了不断改进、完善,以便更加符合我局的实际需要。
2003, 21(2): 54-58.
摘要:
采用不同剂量的六偏磷酸钠试剂,对GB/T50123 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中的密度计法(甲种密度计)做颗粒分析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由此对4%六偏磷酸钠溶液用量与分析结果的关系以及10ml的标准用量进行验证与探讨。
采用不同剂量的六偏磷酸钠试剂,对GB/T50123 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中的密度计法(甲种密度计)做颗粒分析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由此对4%六偏磷酸钠溶液用量与分析结果的关系以及10ml的标准用量进行验证与探讨。
2003, 21(2): 59-64.
摘要:
介绍了张家口地震台的地质构造和形变观测数字化改造情况,对2002年数字化和模拟资料的一致性、观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探讨辅助观测和观测值的相关性,得出张家口台的数字化改造是成功的,资料连续率高,质量高,数字化资料完全能替代模拟资料,同时注意数字化观测系统应从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及精度评定上逐步完善,才能提取真实的前兆异常,更好地应用于地震预报。
介绍了张家口地震台的地质构造和形变观测数字化改造情况,对2002年数字化和模拟资料的一致性、观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探讨辅助观测和观测值的相关性,得出张家口台的数字化改造是成功的,资料连续率高,质量高,数字化资料完全能替代模拟资料,同时注意数字化观测系统应从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及精度评定上逐步完善,才能提取真实的前兆异常,更好地应用于地震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