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1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华北地区震源断层与深浅构造关系的初步研究
张四昌, 赵军, 刁桂苓
1995, 13(3): 1-10.
摘要:
使用地震资料(等震线、地表破裂带、地形变、余震平面和剖面分布及震源机制)描述强震震源断层的立体特征。发现震源断层的上界即为由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G界面,并与该界面之下的高倾角深断裂吻合,证明地震时深断裂发生了剪切错动。震源断层与G界面之上的铲形正断层构成不连接的两套断裂系统,它们之间存在有对应和无对应的复杂关系。
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于利民, 刁桂苓, 李钦祖, 束沛镒
1995, 13(3): 11-20.
摘要:
重点研究的地区为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在此区选取了29个台站;在向东延伸的背景区,选取了6个台站。利用这些台站的深源远震体波记录资料,通过选取介质结构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图进行拟合,以确定地震台下介质结构的可接受模型。在拟合时,对每个地震台站都选择若干次深源远震的体波记录作为观测图。对每个地震台站一般都算出60个不同模型的理论图。实际上做出的结果比地壳深,为大约80km(即大致相当于岩石层或称岩石圈)厚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介质结构,它们大都由10层左右的介质组成。通过波形拟合共给出了上述35个台站下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并由此给出了Moho面的轮廓。
中国及其邻区地震深度的特征
吴富春, 米秋霞, 姬建中, 张惠玲, 曹虹, 郭美娥
1995, 13(3): 21-27.
摘要:
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及其邻区地震深度的一些时空变化特征后发现:51%的地震发生在0-19km间,10、15、20km为几个地震多发层位;大陆地震的深度小于周邻地区地震的深度;大陆西部地震的深度大于东部地震的深度,这与大陆地壳西厚东薄的结果相吻合;中俄朝交界区及日本海、兴都库什-帕米尔、琉球群岛、缅印交界区和台湾地区地震的深度大,这与有关板块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俯冲等运动有关;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的地震多且远深于缅甸中西部的地震,而西藏-尼泊尔地区的地震少且浅,这揭示了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的方式,大震初期余震的深度变化范围大,而后期余震则多趋向发生在一稳定的深度上,较深地震的震级一般也大。地震深度可作为地震分区(带)的原则之一,它也有助于地震的地点预报。
黄泛冲积区、滨海软土区和流动沙丘地区的浅层地震勘探
刘保金, 刘昌铨
1995, 13(3): 28-35.
摘要:
以物探大队在郑州、天津、内蒙等地进行工程勘察时的浅层地震勘探资料为实例,阐述浅层地震反射法在黄泛洪、冲积区和流动沙丘等地区进行工程勘察时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反射法在岩层划分、探测覆盖层厚度及断层勘察等方面有独到作用,可为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依据。
地震短临综合预报方法的研究
李文英, 平建军, 张清荣
1995, 13(3): 36-43.
摘要:
本文在《中国震例》资料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华北地区17次中强以上地震前的短临异常,得到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短临异常的三个综合特征,在归纳出短临异常综合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判定孕展过程、前兆异常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定量的综合标志。据中期异常的追踪分析和短临异常综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义并计算了综合预报指标S值,以此值作为是否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判据。本文的重点是在分析短临异常综合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用化攻关成果,研究了地震短临综合预报方法。
邢台地震的震后异常分析
傅德川, 张子广, 赵新平, 王秀文
1995, 13(3): 44-50.
摘要:
对1966年3月8日邢台6.8级地震后的异常进行了逐项分析与讨论,发现有些震后异常与后续7.2级主震有比较可信的内在联系。本文在归纳邢台震后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6条可能在同类条件下对预报后续地震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
地下水动态模糊分维特征初探
丁守英, 余华扬
1995, 13(3): 51-56.
摘要:
利用模糊分维计算公式,计算了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Ms5.9级地震和1992年10月22日江苏射阳Ms4.6级地震震中附近的井水位、水氡观测值的模糊分维值。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其模糊分维值有明显的降维现象,异常显示比原始观测曲线异常显示明显。
地震余震向量线初探
宁积银, 刘建军
1995, 13(3): 57-64,69.
摘要:
提出了一种预测地震的新方法——地震余震向量线法。通过多年对众多震例的研究,发现一次主震后,其最后一次最大余震与主震的联线(余震线和向量线)与下一次相关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以余震线长、最后一次最大余震与主震发生的相隔时间、最后一次最大余震与主震的震级三个已知条件,即可预测另一特定地区相关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三要素。
衡水市问津街4号井水温异常剖析
骆良才, 吴铁锁
1995, 13(3): 65-69.
摘要:
衡水市问津街4号井1991年9月出现水温大幅度异常,经水质分析、井孔普查方法初步证明,水温大幅度升高与地震无关。进而通过水温热异常扩散范围调查、现场实验观测以及井下提水设备解剖,查清了水温升高的真正原因。该异常的剖析落实,稳定了生产生活秩序,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并对今后落实分析该类异常具有参考价值。
一次可靠的地下水位临震异常
马希融
1995, 13(3): 70-73,80.
摘要:
本文初步阐述了地下水位临震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它的形成机理。
JWY-2核旋直流稳压器电路设计与应用
刘锁贵, 耿大伏
1995, 13(3): 74-76.
摘要:
针对地震前兆手段之一的电子磁测仪CZM-2只能直流供电的情况,设计了一种专用交流供电的辅助设备,为台站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自制数字程控地磁格值仪
李玉华, 李小宁
1995, 13(3): 77-80.
摘要:
利用数字程控技术实现对三分向磁变仪格值自动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