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强震活动迁移性图象的研究——以华北地震区为例
叶文华, 邓起东, 尤惠川
1994, 12(1): 1-8.
摘要:
以华北地震区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震中迁移图象为例,揭示了我国各地震区带内的强震震中迁移有以下基本迁移特性:强震震中在每完成-次迁移后均将改变其原来迁移运动的方向和速率,即改变其迁移运动的速度。因此,不论是时间意义上还是地点意义上,在强震震中迁移的前方将存在着-个未来强震危险性较小的前向扇形时空安全区,未来-次强震发生在这个扇形时空安全区内的可能性不大。并对强震震中这种普遍的变速度"扭头"或"掉头"迁移的现象作了初步解释。
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断层滑动速率与强震的关系
楚全芝, 汪良谋
1994, 12(1): 9-20.
摘要:
在华北地区选择了18个震例(M≥6.0),以断层滑动速率、应力主轴方向、断层走向为因子对震级作了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又作了震级与滑动速率之间的-元分析,并将这两种分析作了对比。结果表明:①二元回归分析优于-元分析;②断层滑动速率、应力主轴方向与断层走向之间的夹角α是决定震级大小的两个主要因素;③M≥3.5级的地震与断层活动与否无关;④运用二元分析公式可以进行震级预测,并可以对历史地震作适当的修正。
1830年河北磁县强震区活动构造初步研究
江娃利, 刘仲温, 李咸业, 李庆山, 樊文奎, 侯志华
1994, 12(1): 21-27.
摘要:
根据航片判读及野外调查,提出河北磁县存在北西西向全新世隆起,该隆起北缘的北西西向南山村断裂带是本区的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为正倾滑。活动依据有错断山体的基岩陡崖、河床中晚全新世地层的陡坡沉积及沿断裂带展布的线性黄土、碎石楔。该断裂带被认为是1830年磁县地震的地震断层。
北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空间的模糊时间分维
刘砚越
1994, 12(1): 28-34.
摘要:
选用北西地震带1970年至1990年21年地震资料,对所发生地震的模糊时间分维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别以二个月为-个单位和-年为-个单位计算了模糊时间维数Do并绘出以二个月Do随t变化和21年每年Do随t变化曲线。为了更好突出中强震选取了覆盖北西地震带6个面积相等小区,分别进行了模糊时间分维计算,求出每年6个Do来,再(1/6)ΣDo,计算出每年的平均Do来并绘出每-小区二个月Do随t变化和21年每年Do随t变化曲线。经计算可得以下结果。(1)多数较强地震之前Do明显降低。(2)六小区模糊时间分维Do随t变化特征可识别地震带不同区域活动性。(3)可划分未来发生较强震所在地区。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及其与印度板块运动的关系
朱兆才
1994, 12(1): 35-42.
摘要:
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分析,认为华北地震具有自西向东成串迁移活动特点和可公度性,并在-定条件下重演。认为该活动与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相关,反映了印度板块运动对华北地震活动的影响。
1993年9月11日山西五寨ML4.8级地震预报纪实
王泽皋, 戴英华, 李淑莲
1994, 12(1): 43-45.
摘要:
根据1993年8月底所得到的自7月中旬到8月末发生在华北块体北缘地带上的三组小震群资料,采用我们的办法对五寨ML4.8级地震作出了较为准确的时、空、强三要素的短期预报。文本简述了对预报的粗浅认识。
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周焕鹏
1994, 12(1): 46-53.
摘要:
计算了1979-1987年发生在北纬34°30'-36°'10,东经115°-117°45'范围内148次ML≥20级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和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5.9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低值-恢复过程。场区则表现了5.9级地震临震前的低值异常。5.9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致,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菏泽5.9级地震前后三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动态演化
王红卫, 刁守中
1994, 12(1): 54-61.
摘要:
用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频度N、地震能量E和地震b值)的二维空间等值线计算机扫描技术,系统地追踪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三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动态演化情况。结果表明,菏泽5.9级地震前1-4年,河北平原断陷南部地区特别是其东界聊考断裂带地震活动异常增强,地震频度增高,地震能量释放加速而地震b值降低;地震活动增强区的长度约200余公里,未来主震发生于地震活动增强区的边缘;震后约-年左右震中周围地震活动趋于正常。地震活动性参数二维等值线的上述变化,较清晰地显示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震活动性空间域的演化全貌,有助于地震孕育过程中近场异常信息的提取与动态监视,进而可能实现强震震源发展过程的追踪。
赤峰井水氡异常特征与地震预报方法研究
燕志强
1994, 12(1): 62-65.
摘要:
本文使用赤峰井1975-1976年、1987-1988年的水氡观测资料,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预报方法指南,对观测资料进行几种不同方式的处理,结果表明该并有-定的映震能力。同时研究了该井判断异常的指标。
1991年山西、河北中强地震前地应力异常特征地震预报
马兴国, 陈建国
1994, 12(1): 66-70.
摘要:
1991年山西忻州发生Ms5.1、大同Ms5.8及河北唐山陡河Ms5.2级地震。黄壁庄等地应力台站有较明显的异常反映,震前对异常进行了追踪分析,并提出了分析预报意见。
地电阻率短临异常研究
彭远黔, 王志贤
1994, 12(1): 71-76.
摘要:
应用相干加强的方法对地电阻率(以下简称ρs)资料进行的数学处理,表明了ρs短临异常突出明显的结果。为此本文对所出现的异常特征及短临异常的判别与地震预报进行了研究。
山西临汾震区地壳上地幔构造的研究
祝治平, 张建狮, 周雪松, 朱晚霞
1994, 12(1): 77-84.
摘要:
利用郑州~临汾~靖边深地震测深剖面临汾、阳城炮点所获得的太行山至靖边段的观测资料,在以往解释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对比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临汾与其东西两侧壳幔结构与构造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其主要特征如下:(1)对仅在临汾以西出现的强震相P2进行了解释,并在PM波之前识别出-组来自下地壳的反射波P5;(2)根据临汾以西Pg与P2波的特征,我们确认在临汾盆地下方及其西侧,中地壳的上部8~12km深度内存在着-个长约50km的低速体;(3)在临汾盆地以东,利用P4波所求取的平均速度较P3波所求取的平均速度为低,据此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着速度逆转,其深度范围在15~22km之间。该低速层在临汾盆地下方及其西侧被-非常弱的速度逆转层所取代;(4)下部地壳在临汾盆地两侧速度差别不大,(5)莫霍面的埋藏深度在临汾盆地以东的浮山、沁水为41.5km;浮山向西20km变浅为38km。临汾盆地对应着上地幔的隆起,该隆起向西呈缓慢下倾趋势;(6)临汾断陷盆地的下方存在着超壳断裂。地幔物质沿断裂带上涌,可能是形成异常壳幔结构的原因。
用测震学多因子空间扫描系统模型研究地震危险区域
马桂芳, 王子义, 孙加林
1994, 12(1): 85-93.
摘要:
在研究1975年以来华北亚板块北部边缘所发生的-系列中强以上地震前多因子空间扫描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系统工程圈定地震危险区域的模型和方法。
郯城大地震的新资料
蔡克明
1994, 12(1): 94-94.
摘要:
1993年河北省及华北地区地震概况
刘继禄
1994, 12(1): 95-9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