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地区存在许多重要的发震断裂,主要断裂包括河北平原断裂带、张渤断裂带和唐山断裂带等。河北平原带为华北第三、第四活动期强震活动主体地区之一, 主要发育一系列新生地震构造带[1];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由近20条NW至NWW向断裂组成,是一条对新生代区域地质构造发育起到重要控制作用的地壳构造带[2];唐山断裂带存在明显剪切应力高值区,深部断裂存在孕育较强地震的可能性[3]。该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破坏性地震,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66年邢台6.8级、7.2级地震、1978年唐山7.8级大地震等。河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大中城市集中、人口较稠密地区,一旦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损失将十分惨重。因此加强该地区的震情监测,掌握该地区构造运动和地形变特征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高精度、高密度的地壳运动观测研究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GPS数据对地壳形变和地震预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地球动力学和大地构造学的新认识、新结论。江在森等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获取了中国大陆连续速度场和低频应变场,并且分析了这些连续场的特征与地震的关系[4];王敏等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2001年区域网数据,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5]。许多学者针对华北地区的地形变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例如赵斌等[6]对华北地区大规模GPS流动站和连续站观测资料进行统一处理,获得有效垂直运动速度场特征;刘峡等[7]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及形变动力学机理。虽然利用GPS数据对大地形变特征进行的分析研究做了很多,但是利用GPS资料针对河北地区地形变特征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观测数据,在分析河北地区现今水平运动和变形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张渤带、唐山地区以及河北平原带的地变形特征,以期为河北地区未来地震形势分析提供依据。
-
陆态网络在河北省共建设有8个GNSS站,分别是隆尧站、鹿泉站、沧县站、承德站、唐山站、阳原站、赤城站、张家口站。搜集研究区域GNSS连续观测站和309个全球IGS站的数据资料,其中GNSS数据资料以河北省8个GNSS站为主,以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周边地区GNSS观测资料为辅(图1)。采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是美国研发的GAMIT/GLOBK10.7软件,利用该软件将上述数据资料进行统一解算,得到各测站的单日解,再进行整网平差,最终得到ITRF2014框架下的时间序列结果。解算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模型和参数见表1。
表 1 解算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模型和参数统计表
数据采样间隔 30 s Choice of Observable LC_AUTCLN Choice of Experiment RELAX Type of Analysis 1-ITER Etide model IERS03 Tides applied 31 Elevation Cutoff 10 Interval zen 2 Antenna Model AZEL Inertial frame J2000 -
利用河北省和周边地区17个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2010—2021年水平方向时间序列获得了各测站在全球参考框架ITRF2014下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显示:在全球参考框架下,河北地区整体运动方向为东南向,东向运动速率约为30 mm/a,北向速率约为−10 mm/a(图2a)。
为了凸显河北地区内部相对运动,利用河北地区和周边省市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水平速率计算整体运动参数[8]。根据公式(1),理论上只需有2个测站即可求得欧拉运动矢量。
$$ \begin{aligned} &{{\vec V}_i} = \vec \Omega \times {{\vec R}_i}\\ &\left[ {\begin{array}{*{20}{c}} {{v_e}}\\ {{v_n}} \end{array}} \right] = r\left[ {\begin{array}{*{20}{c}} { - \sin \varphi \cos \lambda }&{ - \sin \varphi \sin \lambda }&{\cos \varphi }\\ {\sin \lambda }&{ - \cos \lambda }&0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omega _x}}\\ {{\omega _y}}\\ {{\omega _z}} \end{array}} \right]\text{,} \end{aligned} $$ (1) 式中:
$ \mathop \Omega \limits^ \to $ 为欧拉运动矢量,由$ {\omega _x} $ 、$ {\omega _y} $ 、$ {\omega _z} $ 组成;$ {\mathop {{R_i}}\limits^ \to } $ 为测站位置矢量,用经度$ \lambda $ 和纬度$ \varphi $ 表示;$ \mathop {{V_i}}\limits^ \to $ 为测站ITRF框架水平运动速率,包含东向速度$ {v_e} $ 和北向速度$ {v_n} $ ;$ r $ 为地球半径。得到欧拉运动矢量后,根据测站位置就能得到各测站的整体运动$ \mathop {{V_{{\text{net}}}}}\limits^ \to $ ,测站相对运动速率$\mathop {{V}_{{\text{相对运动}}}}\limits^ \to = \mathop {{V_i}}\limits^ \to - \mathop {{V_{{\text{net}}}}}\limits^ \to$ 。为了增加欧拉运动矢量的稳定性,在数据计算过程中尽可能应用较多的公共点。为了消除某些误差较大的公共点影响,采用“n倍中误差准则”,即设置准则(所有公共点残差绝对值小于n倍均方差)。如果计算结果满足准则即退出循环,反之则删除残差绝对值大于阈值的测点,重新求解欧拉运动矢量,直至满足准则为止。每次归化时,调整n值,测站数量较多时调低n值(1~2之间),测站数量较少时则调高n值(2~3),在参与解算的测站数量和解算精度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果[9]。最后调试结果为n=1.8,选用10个测站(图2b蓝色三角型)计算欧拉运动矢量。
各测站相对水平运动结果表明(图2b):河北地区及周边省市水平相对运动较为平稳,6个测站相对运动量值在1 mm/a以内;在水平运动方向上,整体运动方向均为东南向运动,反映出该区域整体水平运动比较平稳,年变化量不大。一些测站(如HETS、TJWQ)由于测站环境的影响,相对运动量值较大。2016年11月10日,HETS站更换了接收机,导致数据变化受到干扰。
-
河北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包括河北省北部的张渤断裂带和河北平原断裂带。晋冀蒙交界地区连续多年来被划为全国地震危险区,首都圈地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地震系统内高度关注的地区。流动重力观测显示华北地区存在异常,异常区仍处于河北西南部,流动地磁观测也显示河北省中西部及南部存在异常。鉴于以上地区存在的地震危险性,同时考虑到河北省GNSS站数量较少,其分布南少北多,大多数站点集中在河北中北部地区即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简称“张渤带”)及附近地区,而在中南部地区只有2个站点,所以选取山西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站点一起组建河北地区应变分区(图3)。
根据河北地区的分区情况,将每个分区分别进行了应变计算。由于不同分区所处的应力环境和地质条件不同,各分区应变时序结果显示出不同的变化特征(表2)。
表 2 应变时序变化特征统计表
序号 应变名称 地理位置 转折时间 变化特征 1 SXYC—HELY—HAHB—SXTY 晋冀豫交界地区 2018年底 主压应力减弱 2 BJFS—HELY—TAIN—HECX 冀鲁交界地区 2016年 主压应力增大 3 TAIN—HECX—TJBH—SDZB 冀鲁交界地区 2016年 主张应力由增大转折平稳;
主压应力增大4 BJFS—TJWQ—TJBD—JIXN 京津冀交界地区 2016年 主张应变短期增大;
主压应变短期减小5 HELQ—BJFS—HELY—SXYC 河北省中西部 2018年 主压应变短期减小 6 JIXN—TJBD—TJBH—HETS 唐山和天津地区 2016年 主张应力减小 7 BJFS—TJBD—BJGB—HECC—BJYQ 北京、廊坊地区 2016年 主压应力减小 8 HECC—BJYQ—HEYY—HEZJ 张渤带的西段 2016年 主张应变减小;
主压应变下降减缓。9 BJYQ—HEYY—SXLQ—BJFS 张渤带的西段 2016年 主张应力增大 10 HECC—BJYQ—BJFS—HEYY—HEZJ 张渤带的西段 2015年、
2016年;
2018年主压应力2015年短期下降,
2016年转折平稳。
主张应力增大;11 SXDT—HEZJ—NMZL—NMTK 晋冀蒙交界地区 2019年 主张应变增大 12 HEYY—HEZJ—HECC—NMZL—NMTK—SXDT 晋冀蒙交界地区 2017年下半年 主张应力减小;
主压应力减小 -
SXLQ—SXYC—HAHB—HECX—TJWQ—BJFS区域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覆盖了河北平原带的主要断裂,包括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元氏断裂、邯郸断裂、邢台断裂、新河段裂等。该区域的主张、主压应力均存在较稳定的变化趋势和年变形态。冬季背景噪声比较小,夏季背景噪声比较大;冬季处于年变形态的波谷阶段,夏季处于年变形态的波峰阶段(图4)。
-
JIXN—TJBD—TJBH—HETS区域位于唐山和天津地区,主要断裂包括唐山断裂、蓟运河断裂、潘庄西断裂等。该区域主张应力在2016年出现趋势转折,由以往的趋势上升转为趋势缓慢下降,表明该区域主张应力自2016年出现减小迹象;主压应力未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图5)。
-
BJFS—TJBD—BJGB—HECC—BJYQ区域位于北京、廊坊地区,为张渤带的中段,主要断裂包括南口山前断裂、东北旺-小汤山断裂、永定河断裂、孙河-小口断裂、顺义良乡断裂、大兴-通县断裂等。该区域主张应变未出现明显的大幅异常;主压应变自2016年出现了趋势转折变化,由以往的平稳变化转为趋势下降变化,表明区域内主压应力的减小(图6)。
HECC—BJYQ—BJFS—HEYY—HEZJ区域位于张家口地区,为张渤带的西段,主要断裂包括蔚县盆地南缘断裂、阳原盆地北缘断裂、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延庆-矾山盆地北缘断裂等。该区域主张应力背景值比较杂乱,但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存在趋势转折现象。2018年出现转折上升变化,表明主张应力有所增大;主压应力在2015年出现了短期的下降变化,2016年转折为平稳变化(图7)。
-
HEYY—HEZJ—HECC—NMZL—NMTK—SXDT区域位于晋冀蒙交界地区,该区主要断裂包括怀安-万全盆地北缘断裂、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蛮汉山山前断裂等。该区域的主张应力和主压应力的变化背景都比较杂乱,但是从趋势上分析,可以粗略地判断趋势变化。主张应力2017年下半年出现了趋势转折,由以往的趋势上升转折平稳变化,表明主张应力有所减小;主压应力2017年下半年出现了趋势下降变化,表明该区内主压应力有所减小(图8)。
-
通过将应变时序结果与定点形变观测结果对比发现,张渤带西段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他分区无较好对应。张渤带西段即张家口地区的应变时序结果显示,2017年底该区主张应变转折上升趋势变化,表明该区主张应变增大。通过对定点形变观测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张家口伸缩仪EW分量在同期也出现了转折变化,由压性变化转折张性变化,并且时间一致性比较好;张家口伸缩仪NE分量2017年初也出现了转折张性变化,在时间上较应变时序早,但变化性质一致(图9),表明该区的应变变化情况比较可靠。
-
利用河北及周边地区的GNSS观测数据,得到了河北地区2010—2021年水平运动速度场;根据GNSS测站分布和地震危险性对河北地区进行分区,分别计算各分区的应变时序结果,总结河北地区应变结果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与其他前兆观测手段进行分析对比。
1)河北省内8个GNSS站点的原始时间序列水平运动结果主要表现为向东南方向运动。从长时间尺度来看,各站点的运动速率变化不大,基本较为平稳。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ITRF08框架下中国大陆整体运动方向为东南向[5],与本文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扣除区域内整体运动后,省内测站相对水平运动不显著,6个测站量值在1 mm/a以内,反映出该区域整体水平运动比较平稳,年变化量不大。
2)针对河北地区各个分区应变时序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梳理了各分区的应变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晋冀豫交界地区2018年主压应力有所减弱;冀鲁交界地区自2016年主压应力有所增大;京津冀交界地区2016年主压应力有所减小;唐山、天津地区2016年主张应力有所减小;张渤带的西段、张家口地区2016年主压应变下降减缓,2018年主张应力增大;晋冀蒙交界地区自2017年下半年主压应力减小。
致谢 感谢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提供陆态网络连续站解算结果。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Hebei Region based on GNSS Data
-
摘要: 利用河北及周边地区的GNSS观测数据,得到河北地区2010—2021年水平运动速度场;根据GNSS测站分布和地震危险性对河北地区进行分区,分别计算各分区的应变时序结果,总结河北地区应变结果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与其他前兆观测手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①在水平运动方向上,省内8个测站在全球参考框架下运动方向均为东南向运动,扣除区域内整体运动后,省内测站相对水平运动不显著,6个测站量值在1 mm/a以内,反映出该区域整体水平运动比较平稳,年变化量不大;②从应变分区情况来看,晋冀豫交界地区2018年主压应力有所减弱,冀鲁交界地区自2016年主压应力有所增大,京津冀交界地区2016年主压应力有所减小,唐山、天津地区2016年主张应力有所减小,张渤带的西段张家口地区2016年主压应变下降减缓、2018年主张应力增大,晋冀蒙交界地区自2017年下半年主压应力减小。上述GNSS处理结果表明,河北地区整体运动较为平稳,内部区域存在一定的相对运动和时间上的调整。Abstract: Using GNSS observation data in Hebei and surrounding areas, the velocity field of horizontal motion in Hebei region from 2010 to 2021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GNSS stations and seismic risk, Hebei region wa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results in Hebei region we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precursor observa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direction, the movement direction of the 8 stations in the province is in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in the global frame of reference; after deducting the overall movement within the region, the relative horizontal movement of the measuring stations in the province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6 measuring stations is within 1 mm/yr, reflecting that the overall horizontal movement of the reg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with little annual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in zoning,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border area of Shanxi、Henan and Hebei province decreased in 2018.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Hebei and Shandong has increased since 2016.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order area decreased in 2016. The principal tension stress in Tangshan and Tianjin decreased in 2016.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Zhangjiakou-Bohai fault and the Zhangjiakou area, the decrease of the principal pressure strain slowed down in 2016, and the principal tension stress increased in 2018.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17,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Shanxi, Hebei and Inner Mongolia has decreased. The above GNSS process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movement in Hebei is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ere is a certain relative movement and time adjustment in the internal region.
-
Key words:
- GNSS /
- deformation /
- Hebei province /
- strain
-
表 1 解算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模型和参数统计表
数据采样间隔 30 s Choice of Observable LC_AUTCLN Choice of Experiment RELAX Type of Analysis 1-ITER Etide model IERS03 Tides applied 31 Elevation Cutoff 10 Interval zen 2 Antenna Model AZEL Inertial frame J2000 表 2 应变时序变化特征统计表
序号 应变名称 地理位置 转折时间 变化特征 1 SXYC—HELY—HAHB—SXTY 晋冀豫交界地区 2018年底 主压应力减弱 2 BJFS—HELY—TAIN—HECX 冀鲁交界地区 2016年 主压应力增大 3 TAIN—HECX—TJBH—SDZB 冀鲁交界地区 2016年 主张应力由增大转折平稳;
主压应力增大4 BJFS—TJWQ—TJBD—JIXN 京津冀交界地区 2016年 主张应变短期增大;
主压应变短期减小5 HELQ—BJFS—HELY—SXYC 河北省中西部 2018年 主压应变短期减小 6 JIXN—TJBD—TJBH—HETS 唐山和天津地区 2016年 主张应力减小 7 BJFS—TJBD—BJGB—HECC—BJYQ 北京、廊坊地区 2016年 主压应力减小 8 HECC—BJYQ—HEYY—HEZJ 张渤带的西段 2016年 主张应变减小;
主压应变下降减缓。9 BJYQ—HEYY—SXLQ—BJFS 张渤带的西段 2016年 主张应力增大 10 HECC—BJYQ—BJFS—HEYY—HEZJ 张渤带的西段 2015年、
2016年;
2018年主压应力2015年短期下降,
2016年转折平稳。
主张应力增大;11 SXDT—HEZJ—NMZL—NMTK 晋冀蒙交界地区 2019年 主张应变增大 12 HEYY—HEZJ—HECC—NMZL—NMTK—SXDT 晋冀蒙交界地区 2017年下半年 主张应力减小;
主压应力减小 -
[1] 孟庆筱, 王太松, 吕健, 等. 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 34(01): 38-42. [2] 朱红彬, 邢成起, 李红, 等. 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分段与强震活动[J]. 地震学报, 2010, 32(6): 705-717, 766. [3] 徐杰, 宋长青, 楚全芝.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J]. 地震地质, 1998(2): 146-154. [4] 江在森, 马宗晋, 张 希, 等. GPS 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J].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46(3): 352-358. doi: 10.3321/j.issn:0001-5733.2003.03.012 [5] 王敏, 沈正康, 牛之俊, 等.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J].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S1): 21-32, 209. [6] 赵斌, 聂兆生, 黄勇, 等. 大规模GPS揭示的华北地区现今垂直运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 34(5): 35-39. [7] 刘峡, 马瑾, 傅容珊, 等. 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动力学初步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6): 1418-1427. [8] 杨国华, 江在森, 武艳强, 等. 中国大陆整体无净旋转基准及其应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 25(4): 10-14. [9] 占伟, 武艳强, 梁洪宝, 等. GPS观测结果反映的尼泊尔MW7.8地震孕震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5): 1818-1826. doi: 10.6038/cjg20150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