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哲, 鲜敏, 郭建兴.
基于开源平台的陕西省地震应急专题图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4): 34-3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4.006
|
[2] |
程显洲, 张勇, 王小明, 赵学志.
基于天地图的地震应急地图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以上海市为例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1): 84-8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13
|
[3] |
全建军, 陈珊桦, 赖见深, 郑永通, 陈美梅, 林慧卿.
新型雷电预警系统在地震台站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3): 50-5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9.03.008
|
[4] |
黎己余, 林慧卿, 俞文俊.
福建省地震台站防雷系统改造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2): 37-4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9.02.006
|
[5] |
程志, 刘其寿, 周施文, 戴丽金, 黄鹤凌.
基于企业微信的分布式机房运维日志管理系统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3): 75-8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3.011
|
[6] |
罗勇, 赵晓云.
地震信息多平台快速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2): 21-2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4
|
[7] |
张孟怡, 薛娜, 朱宏, 王萍, 王建国.
基于三维全景技术的虚拟地震台站构建及GIS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3): 1-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3.001
|
[8] |
刘其寿, 廖春奇, 郑永通, 王绍然, 赖福霖, 杨佩琴.
无人值守地震台站通信设备电源改造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4): 59-6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4.011
|
[9] |
王启东, 程志, 林加宝, 戴丽金, 杨婕.
基于语信通的地震告警信息发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3): 64-6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3.012
|
[10] |
李敬, 郭德顺, 叶世山, 刘少文, 李志军.
地震台站隔离式直流电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3): 39-4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3.009
|
[11] |
袁媛, 尹京苑.
上海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1): 16-2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4
|
[12] |
胡米东.
江苏省部分地震台站CMG-3TB地震计监测能力对比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1): 64-6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1.012
|
[13] |
陈楠, 祝媛媛, 张光德, 徐钰.
基于QT的地震勘探可扩展平台研发与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4): 31-3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4.007
|
[14] |
刘胜国, 高景春, 陈智勇.
基于ActiveMQ平台的地震消息服务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39-42.
|
[15] |
夏仕安, 黄光, 俞亚东, 周琼.
基于互联网地震短信发布平台的构建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3): 45-48.
|
[16] |
肖兰喜, 杜宪宋, 冯志军, 张昊, 潘双进.
山东省数字强震台站建设及其汶川8.0级地震的纪录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4): 13-16.
|
[17] |
刘新, 李小军, 李庆武, 朱田阳.
河北数字遥测地震台站避雷系统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4): 54-56.
|
[18] |
廖铁军, 何亚辉, 杨华.
基于GPRS的地震数据传输应用平台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3): 10-14.
|
[19] |
董洪军, 张建新, 孙晶岩, 陈嵩, 王建国, 尚先旗, 荣跃华.
天津地震台站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研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1): 55-59.
|
[20] |
谢觉民.
台站水准的地震后剩余形变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57-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