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效锋, 谢富仁, 张红艳.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J]. 地震学报, 2006, 28(5):451-461. |
[2]
|
谢富仁, 崔效锋, 赵建涛, 等.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654-662. |
[3]
|
许忠淮, 汪素云, 黄雨蕊, 等. 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J]. 地球物理学报, 1989, 32(6):636-647. |
[4]
|
郑建常, 王鹏, 李冬梅, 等. 使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山东地区背景应力场[J]. 地震学报, 2013, 35(6):773-784. |
[5]
|
孙业君, 黄耘, 江昊琳, 等.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构造应力场及分段特征研究[J]. 地震, 2015, 35(3):66-75. |
[6]
|
饶扬誉, 刘小利, 付艳玲, 等. 东大别山夷平面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 33(6):62-67. |
[7]
|
徐纪人, 赵志新, 石川有三.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3):770-781. |
[8]
|
刘泽民, 刘东旺, 李玲利, 等. 利用多个震源机制解求东大别地区平均应力场[J]. 地震学报, 2011, 33(5):605-613. |
[9]
|
倪红玉, 刘泽民, 洪德全, 等. "霍山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J]. 中国地震, 2012, 28(3):294-303. |
[10]
|
倪红玉, 刘泽民, 何康.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现代应力场特征[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 35(3):677-683. |
[11]
|
秦向辉, 陈群策, 郝越进, 等. 安徽金寨沙坪沟矿区地应力测量与现今应力场研究[J]. 地球学报, 2016, 37(2):223-231. |
[12]
|
王椿镛, 张先康, 陈步云, 等.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J]. 中国科学(D辑), 1997, 27(3):221-226. |
[13]
|
梁尚鸿, 李幼铭, 束沛镒, 等.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P、S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参数[J]. 地球物理学报, 1984, 27(3):249-257. |
[14]
|
刘东旺, 刘泽民, 沈小七, 等. 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J]. 中国地震, 2004, 20(4):364-371. |
[15]
|
Snoke J A, Munsey J W, Teague A G, et al. A program for focal mechanism determination by combined use of polarity and SV-P amplitude ratio data[J]. Earthquake Notes, 1984, 55(3):15-20. |
[16]
|
刘泽民, 倪红玉, 张炳, 等. 基于FOCMEC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的交互式程序研制与使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1):19-24. |
[17]
|
吕坚, 郑勇, 倪四道, 等.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1):158-164. |
[18]
|
钟继茂, 程万正. 由多个地震震源机制解求川滇地区平均应力场方向[J]. 地震学报, 2006, 28(4):337-346. |
[19]
|
Gephart J W, Forsyth D W. An improv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egional stress tensor using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data:application to the San Fernando earthquake sequenc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4, 89(B11):9305-9320. |
[20]
|
陈连旺, 陆远忠, 张杰, 等. 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J]. 地震学报, 1999, 21(2):140-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