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明, 严珊, 王金硕, 杨敏, 张晨蕾, 王玥明.
基于InSAR技术对陕西矿区塌陷地震早期预警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1): 64-7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1.011
|
[2] |
吴艳梅, 赵至柔, 郑川, 贾召亮, 许瑞杰, 李敏, 曹彦波.
面向地震预警认知主题的用户画像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4): 28-3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4.005
|
[3] |
马旭东, 蒋弘毅.
地震预警日志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4): 12-1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4.003
|
[4] |
郭秋娜, 周月玲, 温超.
河北省地震灾害分布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3): 77-8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2
|
[5] |
梁结, 李蕾, 张忠利, 李海, 聂冠军.
广西靖西MS5.2地震烈度评定及启示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S2): 98-10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S2.015
|
[6] |
郭培兰, 牟剑英, 苏珊.
广西靖西MS5.2地震活动特征、影响场及应急对策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S2): 90-9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S2.014
|
[7] |
孙学军, 龙政强, 潘岳怡.
广西靖西MS5.2地震震动图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S2): 128-13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S2.020
|
[8] |
周舟, 李俊超.
地震预警中地震P波自动捡拾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4): 42-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4.007
|
[9] |
全建军, 陈珊桦, 赖见深, 郑永通, 陈美梅, 林慧卿.
新型雷电预警系统在地震台站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3): 50-5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9.03.008
|
[10] |
格桑扎西, 龚宇, 吴今生, 毛利, 叶肇恒.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相关问题的社会调查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2): 34-42,4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6
|
[11] |
赵建明, 张民, 杨雅琼, 王晓山, 刁桂苓.
我国近期地震烈度有关问题讨论——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例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1): 66-7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13
|
[12] |
郭红梅, 陈维锋, 张莹, 申源.
多源地震灾情信息融合的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3): 43-4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3.009
|
[13] |
刘胜国, 高景春.
EQIMProcess2.3版技术原理与实现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4): 53-56.
|
[14] |
刘胜国, 高景春, 陈智勇.
基于ActiveMQ平台的地震消息服务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39-42.
|
[15] |
崔鑫, 苗庆杰, 王金萍.
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的建立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18-21.
|
[16] |
翟洪涛, 刘欣, 刘庆忠, 张毅.
江淮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4): 30-34.
|
[17] |
申旭辉, 汪一鹏.
1626年灵丘地震烈度分布特征与阻震构造初步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1): 9-16.
|
[18] |
陈达生, 刘汉兴.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31-42.
|
[19] |
黄诗炎.
地震烈度与地震烈度预报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02-207.
|
[20] |
丁文镜.
关于地震烈度区划的若干原则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3): 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