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NEWS平台的叠前叠后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与开发

陈楠 徐雷鸣 朱凌燕

陈楠, 徐雷鸣, 朱凌燕. 基于NEWS平台的叠前叠后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与开发[J].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4): 40-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引用本文: 陈楠, 徐雷鸣, 朱凌燕. 基于NEWS平台的叠前叠后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与开发[J].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4): 40-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CHEN Nan, XU Lei-ming, ZHU Ling-y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ed Interpretation System Based on NEWS Platform[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6, 34(4): 40-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Citation: CHEN Nan, XU Lei-ming, ZHU Ling-y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ed Interpretation System Based on NEWS Platform[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6, 34(4): 40-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基于NEWS平台的叠前叠后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与开发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与煤层气开发”(2011ZX0503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楠(1980-),男,四川泸州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工作.E-mail:cnzyy2000@126.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3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ed Interpretation System Based on NEWS Platform

  • 摘要: 介绍了叠前叠后联合解释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系统以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油气综合解释系统平台——NEWS为基础,利用NEWS平台提供的业务资源和服务接口,以图形化的方式通过点、线、面的粒度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实时部分叠加,方便用户快速分析出优势叠加参数,实时的叠前AVO属性(如梯度P、斜率G、曲率C剖面)及方向金字塔去噪等功能,可以协助地质人员更方便地进行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检测,在沿时间线自动追踪的基础上,通过对选取的面元进行模拟椭圆和余弦拟合分析,利用目的层振幅随方位角-偏移距/入射角的变化规律,统计面元内细微裂缝的综合走势效应,估算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强度,形成了一套集叠前裂缝检测、叠前道集属性分析、AVO属性交汇分析以及成果图形化工具为一体的综合性叠前油气分析系统。
  • [1] 李少华, 张昌民, 彭裕林, 等. 储层不确定性评价[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9(5):16-19, 24.
    [2] 徐雷鸣, 蔡玉华. 三维P波裂缝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C]//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4.
    [3] 赵思为, 贺振华, 熊晓军, 等. 方位P波裂缝检测技术在川东北裂缝型储层中的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2):260-264.
    [4] 曲寿利, 季玉新, 王鑫, 等. 全方位P波属性裂缝检测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390-397.
    [5] 侯成福, 侯伯刚, 谢春临.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AVO属性应用[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8, 27(4):123-126.
    [6] 姚秋明, 岳承祺, 魏嘉, 等. NEWS油藏综合解释系统软件的产品管理和建议[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07:18-19.
    [7] 刘永宁, 魏嘉, 仇正兰. NEWS BASE3.0数据集成平台[C]//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4:1-2.
    [8] 陈楠, 祝媛媛, 张光德, 等. 基于QT的地震勘探可扩展平台研发与应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4):31-36.
    [9] 郝守玲, 赵群. 裂缝介质对P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的影响--物理模型研究[J].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4, 27(3):189-194.
    [10] 陈楠. 三维空间内近地表激发井深设计插件的开发与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 30(2):940-946.
    [11] 李涛, 杨克荣, 韩小松, 等. 酒泉盆地鸭西地区白垩系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S):14-17.
    [12] 杨凯, 郭肖.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三维两相黑油数值模拟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3):118-121.
    [13] 刘开元. 裂缝介质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1):90-93.
    [14] 齐晴, 曲寿利, 李振春, 等. 也门S2区块叠前、叠后裂缝综合预测方法应用研究[J]. 石油物探, 2014, 53(5):603-608.
    [15] 程冰洁, 徐天吉. 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 27(2):575-581.
    [16] 蒋春玲, 刘文卿, 谢春辉, 等. 叠前全方位裂缝预测方法应用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 29(6):72-75.
    [17] 黄伟传, 杨长春, 王彦飞. 利用叠前地震数据预测裂缝储层的应用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5):1602-1606.
    [18] 杜启振, 杨慧珠. 方位各向异性介质的裂缝预测方法研究[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4):32-36.
    [19] 敬兵, 刘忠亮, 张敏, 等. 窄方位角地震资料叠前裂缝预测方法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23):65-66, 4.
    [20] 南珺祥, 王素荣, 姚卫华, 等.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8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4):40-44.
    [21] 唐群英, 尹太举, 路遥, 等. 川东北普光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特征描述[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2):42-47.
    [22] 王志萍, 秦启荣, 王保全, 等. 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成因探讨[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33-38.
    [23] 李宁, 苏云, 田军, 等. AVO流体反演技术在川东北某区烃类检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102-106.
    [24] 应倩. 基于地震岩石物理的致密砂岩流体识别及分析[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3.
    [25] Smith G C, Gidlow P M. Weighted stacking for rock property estimation and detection of gas[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1987, 35(9):993-1014.
    [26] 徐丽英, 方炳钟, 孙立旭, 等. AVO技术在铁匠炉地区油气检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5):73-77.
    [27] 熊定钰, 钱忠平, 赵波. 拟合AVO属性反演[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6):646-651.
    [28] 张中杰. 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 17(2):281-293.
    [29] 杨勤勇, 赵群, 王世星, 等. 纵波方位各向异性及其在裂缝检测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 2006, 45(2):177-181.
  • [1] 赵占山, 付素娟, 崔少华.  独立基础加防水板裂缝成因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s1): 1-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z1.001
    [2] 马玉歌, 崔世凌, 陈海云.  复杂断块精细构造解释技术与效果 .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1): 10-14.
    [3] 杨忠, 江德保.  九江地震灾害分析和鉴定加固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42-46.
    [4] 林邦慧, 胡小幸, 王泽皋.  1966年邢台地区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征及其初步解释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2): 30-35.
    [5] 蔡华昌, 张景余, 刘荣利, 刁桂苓, 黄万发, 何春贵, 张启富, 彭远黔, 杨家亮, 刁建新.  张北6.2级地震地裂缝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4): 47-53.
    [6] 丁学文, 陈国顺, 齐永生.  榆次地裂缝成因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1): 16-25.
    [7] 张振江.  宣化老汉山裂缝成因与灾害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2): 94-96,90.
    [8] 何春贵.  宣化老汉山裂缝塌陷初步考察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03-103.
    [9] Randolph H.Ware, Christian Roecken, Max Wyss, 冯玮.  断层气中氢的检测及其解释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s1): 56-62,30.
    [10] 江娃利, 聂宗笙.  河北省邯郸市地裂缝成因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68-7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47
  • HTML全文浏览量:  265
  • PDF下载量:  12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6-17
  • 刊出日期:  2016-12-15

基于NEWS平台的叠前叠后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与开发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与煤层气开发”(2011ZX05035)
    作者简介:

    陈楠(1980-),男,四川泸州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工作.E-mail:cnzyy2000@126.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3

摘要: 介绍了叠前叠后联合解释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系统以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油气综合解释系统平台——NEWS为基础,利用NEWS平台提供的业务资源和服务接口,以图形化的方式通过点、线、面的粒度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实时部分叠加,方便用户快速分析出优势叠加参数,实时的叠前AVO属性(如梯度P、斜率G、曲率C剖面)及方向金字塔去噪等功能,可以协助地质人员更方便地进行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检测,在沿时间线自动追踪的基础上,通过对选取的面元进行模拟椭圆和余弦拟合分析,利用目的层振幅随方位角-偏移距/入射角的变化规律,统计面元内细微裂缝的综合走势效应,估算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强度,形成了一套集叠前裂缝检测、叠前道集属性分析、AVO属性交汇分析以及成果图形化工具为一体的综合性叠前油气分析系统。

English Abstract

陈楠, 徐雷鸣, 朱凌燕. 基于NEWS平台的叠前叠后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与开发[J].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4): 40-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引用本文: 陈楠, 徐雷鸣, 朱凌燕. 基于NEWS平台的叠前叠后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与开发[J].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4): 40-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CHEN Nan, XU Lei-ming, ZHU Ling-y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ed Interpretation System Based on NEWS Platform[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6, 34(4): 40-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Citation: CHEN Nan, XU Lei-ming, ZHU Ling-y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ed Interpretation System Based on NEWS Platform[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6, 34(4): 40-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参考文献 (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