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延兴, 张静华, 何建坤, 等. 由空间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应变场[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2): 437-447. |
[2]
|
江在森, 张希, 陈兵, 等. 华北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应变场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43(5): 657-665. |
[3]
|
李延兴, 杨国华, 李智, 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J].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S): 65-81. |
[4]
|
李延兴, 李智, 张静华, 等.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水平应变场[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2): 222-231. |
[5]
|
杨国华, 韩月萍, 张凤兰. 利用GPS复测结果确定华北不同运动性质单元及活动方式[J]. 地震学报, 2001, 23(1): 1-10. |
[6]
|
徐东卓, 李胜虎, 孟宪纲, 等. 芦山地震前后巴颜喀拉地块东部断裂带形变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2): 50-56. |
[7]
|
杨国华, 谢觉民, 韩月萍. 华北主要构造单元及边界带现今水平形变与运动机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5): 645-653. |
[8]
|
陈阜超, 纪静, 塔拉, 等. 京津水准复测与垂直形变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2): 31-34. |
[9]
|
郭良迁, 薄万举, 杨国华, 等. 华北1999-2009年水平形变应变场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 31(3): 15-19. |
[10]
|
党学会, 郭炳辉, 吕健. 基于GPS的华北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特征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1): 1-4, 24. |
[11]
|
塔拉, 郭良迁, 刘峡, 等. 天津地区GPS站点的微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2, 32(5): 27-32. |
[12]
|
陈阜超, 陈聚忠, 郑智江. 晋冀蒙地区的垂直形变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 35(3): 453-456. |
[13]
|
陈阜超, 塔拉, 陈聚忠. 基于水准剖面的山西断陷带现今活动性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 35(4): 576-580. |
[14]
|
孟宪纲, 朱文武, 沈宪兴, 等. 芦山MS7.0级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性[J].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2): 1-6. |
[15]
|
Meng X G, Liu Z G.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J].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 4(3): 40-47. |
[16]
|
张风霜, 胡新康, 陈聚忠, 等. 北京天津地区垂直形变剖面复测结果的GPS检验[J].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26-30. |
[17]
|
孟宪纲, 陈聚忠, 张俊青, 等. 张家口至张北垂直形变异常及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 35(1): 13-15. |
[18]
|
陈阜超, 纪静, 韩月萍, 等. 李七庄基岩点垂直形变趋势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 33(6): 4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