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加林, 薛丁, 张晁军.
制约和影响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大形势的动力因素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1): 1-9.
|
[2] |
陈智勇, 肖爱华, 徐东红, 田树德.
一组近区浅源地震电磁辐射异常过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1): 67-70.
|
[3] |
叶文华, 邓起东, 尤惠川.
强震活动迁移性图象的研究——以华北地震区为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1): 1-8.
|
[4] |
陈达生, 刘汉兴.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31-42.
|
[5] |
李文英.
河北省北部地区地震时间序列的最大熵谱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58-64.
|
[6] |
尹兆民, 王克鲁, 刘慧敏.
山西忻定盆地震害地质条件及其与未来震害关系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50-61.
|
[7] |
潘俊茂.
关于"表是"地震参数修正问题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25-131.
|
[8] |
彭美煊.
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山西地震带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发震概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70-75.
|
[9] |
任葆德.
山西地震带北端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95-100.
|
[10] |
张秀梅.
唐山地震的某些历史教训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65-368.
|
[11] |
张立人.
G-R关系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效能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10-18.
|
[12] |
黄雪范.
华北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2-116.
|
[13] |
张秀梅.
华北历史地震分期的补充和论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90-103.
|
[14] |
贺明静.
华县大地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05-109.
|
[15] |
金学申, 姚殿义.
邢台地震前表征时间序列参数V值的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95-98.
|
[16] |
李孟銮.
宁夏地震活动相关性与诱发前震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10-20.
|
[17] |
V.L.Barsukov, G.M.Varshal, N.S.Zamokina, 张根深.
苏联水文地球化学地震预报研究的最新成果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s1): 1-8.
|
[18] |
武烈, 郝增明.
山西中部的地震活动及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68-74.
|
[19] |
金学申, 户志刚.
华北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模式识别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40-51.
|
[20] |
赵文峰.
长白火山与华北内陆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5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