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晓刚, 孙贵成, 任佳, 陈立强, 王震洲.
垂直应变地震观测仪器的开发研制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3): 56-5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10
|
[2] |
董博, 纪春玲, 张合, 李姜, 吕国军.
唐山区域概率地震危险性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1): 38-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06
|
[3] |
宫玥, 申文庄, 张守洁.
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的效能评估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4): 55-6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4.008
|
[4] |
芮建勋.
火星冲日对黄河流域大地震的影响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1): 30-34,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6
|
[5] |
李瑛, 延军平.
近40年菲律宾MS≥7级地震时空结构及未来趋势再判断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2): 14-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2.003
|
[6] |
郭斌, 王斌, 张月辉.
苏北-南黄海盆地地震构造基本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1): 38-4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1.008
|
[7] |
曲利, 董晓娜, 胡旭辉, 蔡伟光, 李永红.
浅谈山东“十五”地震前兆仪器的运行维护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56-59.
|
[8] |
王秀东, 施龙青, 陈清静.
地震测井联合物性参数反演在煤炭岩性勘探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3): 1-4.
|
[9] |
马建英, 刘学领, 杜宗和.
天津潘庄井水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2): 35-39.
|
[10] |
刘科.
河北平原地区地震地裂缝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4): 45-50.
|
[11] |
杨忠, 江德保.
九江地震灾害分析和鉴定加固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42-46.
|
[12] |
陈波, 张羽, 陈琳荣.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波形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3): 6-9.
|
[13] |
陈建国, 张跃刚, 陈佳, 张常慧, 宋晓冰, 马利军.
形变数字化资料对邢台地区地震前兆反应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2): 58-64.
|
[14] |
李天生, 范文.
重力变化与小汤山4.0级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2): 87-90.
|
[15] |
刁桂苓.
对大同地震后山西强震活动趋势的认识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3): 23-27.
|
[16] |
平建军, 胡新亮.
华北地区强震复发的概率分布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71-77.
|
[17] |
武烈, 贾宝卿, 许银贵, 冀贵成.
山西境内七次强震及有关几个问题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13-23.
|
[18] |
黄雪范.
华北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2-116.
|
[19] |
蔡克明, 迟镇乐.
威海震害地质区划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114-117.
|
[20] |
金学申, 户志刚.
华北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模式识别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4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