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695年山西临汾7(1/2)级大地震前地震围空图象

任振起

任振起. 1695年山西临汾7(1/2)级大地震前地震围空图象[J].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68-79.
引用本文: 任振起. 1695年山西临汾7(1/2)级大地震前地震围空图象[J].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68-79.
Ren Zhenqi. THE SEISMIC GAP PATTERN BEFORE THE LINFEN 7.5 EARTHQUKAKE, SHANXI PROVINCE IN 1695[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1, 9(3): 68-79.
Citation: Ren Zhenqi. THE SEISMIC GAP PATTERN BEFORE THE LINFEN 7.5 EARTHQUKAKE, SHANXI PROVINCE IN 1695[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1, 9(3): 68-79.

1695年山西临汾7(1/2)级大地震前地震围空图象

基金项目: 山西临汾地震小区划课题之一

THE SEISMIC GAP PATTERN BEFORE THE LINFEN 7.5 EARTHQUKAKE, SHANXI PROVINCE IN 1695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地震资料探讨了山西临汾7(1/2)级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地震围空区是这次地震前的主要活动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了历史地震资料的来源及其使用原则;进而对空区图象的性质和指标进行了确立,亦探讨了空区的孕育演变过程,分析了临汾7(1/2)级地震与周围地震的关系。作者通过一定的工作,得出了:临汾7(1/2)级地震的发生是华北一系列大震活动后的产物、7(1/2)级大震前,临汾盆地构造应力已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临汾地震围空区的孕育和发展大约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间,其过程主要包括:构造应力积累-应变加速-平静-地震释放。故应高度注意这个强震活动场所的地震活动图象和演变。
  • [1] 马宗晋等,中国的强震期和强震带,中国地震, 1,1987.
    [2] 陆远忠等,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地震出版社,1985.
    [3] 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公元前1831年一公元1963年),科学出版社,1983.
  • [1] 郭斌, 王斌, 张月辉.  苏北-南黄海盆地地震构造基本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1): 38-4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1.008
    [2] 曲利, 董晓娜, 胡旭辉, 蔡伟光, 李永红.  浅谈山东“十五”地震前兆仪器的运行维护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56-59.
    [3] 陈建国, 张跃刚, 陈佳, 张常慧, 宋晓冰, 马利军.  形变数字化资料对邢台地区地震前兆反应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2): 58-64.
    [4] 李天生, 范文.  重力变化与小汤山4.0级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2): 87-90.
    [5] 刁桂苓.  对大同地震后山西强震活动趋势的认识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3): 23-27.
    [6] 平建军, 胡新亮.  华北地区强震复发的概率分布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71-77.
    [7] 武烈, 贾宝卿, 许银贵, 冀贵成.  山西境内七次强震及有关几个问题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13-23.
    [8] 黄雪范.  华北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2-116.
    [9] 蔡克明, 迟镇乐.  威海震害地质区划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114-117.
    [10] 金学申, 户志刚.  华北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模式识别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40-5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67
  • HTML全文浏览量:  571
  • PDF下载量:  7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0-04-20
  • 刊出日期:  1991-09-15

1695年山西临汾7(1/2)级大地震前地震围空图象

    基金项目:  山西临汾地震小区划课题之一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地震资料探讨了山西临汾7(1/2)级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地震围空区是这次地震前的主要活动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了历史地震资料的来源及其使用原则;进而对空区图象的性质和指标进行了确立,亦探讨了空区的孕育演变过程,分析了临汾7(1/2)级地震与周围地震的关系。作者通过一定的工作,得出了:临汾7(1/2)级地震的发生是华北一系列大震活动后的产物、7(1/2)级大震前,临汾盆地构造应力已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临汾地震围空区的孕育和发展大约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间,其过程主要包括:构造应力积累-应变加速-平静-地震释放。故应高度注意这个强震活动场所的地震活动图象和演变。

English Abstract

任振起. 1695年山西临汾7(1/2)级大地震前地震围空图象[J].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68-79.
引用本文: 任振起. 1695年山西临汾7(1/2)级大地震前地震围空图象[J].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68-79.
Ren Zhenqi. THE SEISMIC GAP PATTERN BEFORE THE LINFEN 7.5 EARTHQUKAKE, SHANXI PROVINCE IN 1695[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1, 9(3): 68-79.
Citation: Ren Zhenqi. THE SEISMIC GAP PATTERN BEFORE THE LINFEN 7.5 EARTHQUKAKE, SHANXI PROVINCE IN 1695[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1, 9(3): 68-79.
参考文献 (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